隱哈歌利

〈士師記〉 15:19 神就使利希的窪處裂開,有水從其中湧出來,參孫喝了精神復原。因此那泉名叫隱哈歌利,那泉直到今日還在利希。 閱讀經文:〈士師記〉15:1-20 從參孫處理事情的方法,你會發現他和其他的士師不一樣。其他的士師在神呼召他們之後,就登高一呼,大家就來跟隨他,一起打戰。但是參孫不同,參孫好像都是為了自己的事情在忙,為了自己的事復仇。神就是這樣使用他,讓他一人去打擊非利士人。使非利士人不敢侵犯以色列人,因為參孫會報仇,而且殺戳絕不留情。神給參孫有超人的神力,他就像是現代美國電影中的超人,凡事一腳踢,都不需要別人幫忙。 當參孫發現他的岳父竟把他的妻子給了他的陪伴(或說:他的伴郎),他生氣極了。他覺得自己有足夠的理由去殺害非利士人。他活捉了三百隻狐狸。狐狸有很靈敏的聽覺和嗅覺,牠有修長的腿,最快可以一小時跑五十公里。所以要捉到三百隻狐狸,又不讓牠們逃走,不是很容易的事。除了力氣之外,還要有十分敏捷的身手和智慧才行。參孫將狐狸尾巴一對一對地捆上,將火把捆在兩條尾巴中間, 點著火把,就放狐狸進入非利士人己收割好站著的禾稼,將堆集的禾捆和未割的禾稼,並橄欖園盡都燒了。 非利士人問清楚原委後,也用火燒死參孫的妻和她的父親。參孫知道之後,就再去殺非利士人。從非利士人和以色列人的對話裡,我們可以稍微明白,為何在此時,神只用參孫一人去救以色列人脫離非利士人的手。因為非利士人認為那些事都是參孫做的,所以他們不會對以色列人進行報復,以色列人的生活就不致受到影響。

不按規矩出牌的參孫

〈士師記 〉14:6 a耶和華的靈大大感動參孫,他雖然手無器械,卻將獅子撕裂,如同撕裂山羊羔一樣。 閱讀經文:〈士師記〉  14:1-20  以色列人的新士師誕生了,可能沒有太多人知道,他就是神所指定,要為以色列人制服非利士人的領袖。神祝福參孫,讓他成長順利。但是直到瑪哈尼坦,神的靈才感動他。這是參孫人生的一個轉折點。在這之前,他和其他小孩一樣,無憂無慮地成長,看到非利士人來,可能就躲得遠遠地。對於非利士人擁有的東西,可能也有點羨慕。就像二戰時期,華人的小孩看到洋人的一切都感到十分好奇。那時但的支派尚未找到他們要定居的地方,他們渴望像其他支派一樣也能安定下來。 瑪哈尼坦的意思就是「但的軍營」或是「但部族的營」。在他成長時期的某一天,他去瑪哈尼坦參觀,當他在但的營中走動時,神的靈感動他。我們不知道他是否看到營裡的殘敗不堪,或是軍人的士氣不高昂,或是眾人在非利士人的高姿態之下,覺得很沒有希望。但是在這裡,神的靈感動他要為以色列人做些事情。神的靈開始準備他將來要做以色列人的士師和領導者的心思意念。瑪哈尼坦在瑣拉和以實陶中間,這兩城相距才三公里。神曾經在什麼地方感動你,讓你看到事奉的方向嗎? 但是出人意外的,被神感動之後的參孫,竟愛上了一個非利士人的女子。他的父母感到很妻慘,作為以色列人是不可以和異族通婚的,更何況是拿細耳人。一個已經屬神的人,怎麼可以做出神所不允許的事呢?他的父母一定覺得自己的教育太失敗了。多少時候,當兒女的決定和父母的想法相悖時,父母的心真是很難接受這樣的狀況。有的兒女在成長後決定離開教會,更使父母覺得自己徹底失敗。但是接下來的這句話「這事是出於耶和華」,使我們明白掌管兒女的是耶和華神,只要我們盡力教導他們,他們的決定就不在我們能管的範圍之內了。有的人需要繞一圈才能明白神的愛,像林語堂一樣年輕時還會講道,卻直到晚年才悔改信主,有什麼辦法?

參孫的出生

〈士師記〉 13:12 瑪挪亞說:「願你的話應驗!我們當怎樣待這孩子,他後來當怎樣呢?」 閱讀經文:〈士師記〉 13:1-25 在士師押頓死後,以色列人又行耶和華眼中看為惡的事,那是指什麼事情呢?為何神會看它為惡,並且興起非利士人來打擊以色列人呢?關於非利士人的來源有不少傳說,但是一般認為他們原先生活在克里特島和愛琴海的島嶼。曾經在埃及第十九王朝時一再攻擊埃及,被埃及法老打敗,把他們重新安置在迦南地的沿海城鎮,也就是目前的加沙走廊及以北一帶。因此這部份地帶被稱為非利士地,「巴勒斯坦」一詞起源於非利士人的希臘語和拉丁語形式。 在〈撒母耳記上〉形容:「那時,以色列全地沒有一個鐵匠;因為非利士人說,恐怕希伯來人制造刀槍。以色列人要磨、犁、斧、鏟,就下到非利士人那裡去磨。(撒上13:19-20)」 根據當時的情況,非利士人已經有相當的文明,他們已精通冶鐵的技術,而以色列人什麼都沒有。非利士人不准以色列人擁有鐵器,以色列人若想磨利農耕的用具,都得上非利士地不可。所以凡事都要看非利士人的臉色,被非利士人壓制得很辛苦。 這次我們沒有看到以色列人呼求神的拯救,神卻已經在準備拯救他們了。好像一個孩子剛生下來,父母就已經在幫他準備上大學的費用了。正好像神在以賽亞書說的:「他們尚未求告,我就應允;正說話的時候,我就垂聽。(賽65:24)」你有沒有這樣奇妙的經歷呢?有的弟兄姐妹曾經與我分享,他們只是在心裡想,都還沒有放在禱告裡,神就成全了他們心裡所想的。何等奇妙,何等愛我們的神。在我們還不知道有需要時,祂已經為我們預備了。

示播列和西播列

〈士師記〉 12:3 我見你們不來救我,我就拼命前去攻擊亞捫人,耶和華將他們交在我手中。你們今日為什麼上我這裡來攻打我呢?」 閱讀經文:〈士師記〉 12:1-15  我們每個人在生活上難免有與人不和的時候,有時也會碰到極為無理也無禮之人,在這種情況之下,你會怎麼辦? 以法蓮人因為被神立在雙生兄弟瑪拿西之上,在神的祝福下成了大族,儼然是帶領以色列人的支派,因此氣勢上十分地覇氣。在基甸攻打亞捫人時,他們和基甸大大爭吵:「你去與米甸人爭戰,沒有招我們同去,為什麼這樣待我們呢?」基甸讚美他們抓住米甸的兩個首領,功榮最大,他們才肯罷休。現在他們又來找耶弗他爭吵,並且出語恐嚇:「我們必用火燒你和你的房屋。」 耶弗他回答:「我和我的民與亞捫人大大爭戰,我招你們來,你們竟沒有來救我脫離他們的手。我見你們不來救我,我就拼命前去攻擊亞捫人,耶和華將他們交在我手中。你們今日為什麼上我這裡來攻打我呢?」誰有理,誰無理呢?他們控訴耶弗他沒有招他們一起去打仗,是真實的控告嗎?當我們碰到這種只要搶功勞不要做事,還要出言不遜的人,真是讓人忍無可忍。但是讓基列人不肯罷休的,是以法蓮人還譏笑基列人是以法蓮逃亡的人,暗指約但河東的基列人是從河西的以法蓮和瑪拿西分地逃亡出來的。迦得支派的分地中有逃城設在基列的拉末,可能有以法蓮人逃往基列的拉末,基列人因而被奚落是逃亡的以法蓮人。若是的話,那就是挖人瘡疤了。 以法蓮如此驕傲猖狂,講話如此狂妄,不僅耶弗他生氣,連基列人都憤怒了。這不是一場有計劃的戰爭,而是因挑釁而起的內戰。自己人打仗,彼此的強弱都很清楚。基列人深深知道以法蓮人講話的口音,因此當過河來挑釁的以法蓮人想逃回河西的老家時,基列人就叫他們說:「示播列」。但是以法蓮人總會講成「西播列」,一旦確定是以法蓮人,基列人就把他們殺了。

耶弗他許願

〈士師記〉 11:32   於是耶弗他往亞捫人那裡去,與他們爭戰。耶和華將他們交在他手中。 閱讀經文:〈士師記〉士師記 11:1-40 正當亞捫人前來挑釁時,以色列人卻像熱鍋上竹日心戈 螞蟻,著急不知要找誰來帶領他們出戰。在情急之中,他們想到了一個被他們輕視又趕走的人。 從亞比米勒和耶弗他的出身,我們看到男人放縱情慾的後果,造成很多家庭裡悲傷的故事。亞比米勒是基甸在示劍娶的小妾,在基甸的家中根本不被重視,或者可以說根本不被承認,因為他和他的媽媽很可能都住在示劍,靠基甸每個月的供養。但是基甸有那麼多妻妾在家裡,又怎麼來得及去照顧他們母子?所以亞比米勒才會那麼盼望被重視,那麼盼望做領導,更狠心到把七十個兄弟殺掉,反正這些人從來就沒有把他看在眼裡。以色列人想到的耶弗他也是個可憐的孩子,因為他的母親曾是妓女,所以在家裡的地位也不被承認,在父親過世後,兄弟們要分產業時就把他趕出去。 假如他們的父親不到處拈花惹草,又怎麼會使這些兒子們從小就過著被人欺凌的日子,以致心理受到太多創傷,從而造成家庭的不幸呢?「基列人耶弗他是個大能的勇士,是妓女的兒子」,這句話道盡了耶他的悲傷。大能的勇士a mighty man of valor,是指他不只長得很威武,而且很有能力。可是雖然大家都公認他很有能力和膽識,他卻總被「妓女的兒子」這個稱號壓得死死的。不管他事情做得多好,人家都叫他是妓女的兒子,讓他一輩子抬不起頭。

第二封信:給示每拿教會

對士每拿教會,耶穌沒有一句責備的話。他們因不肯妥協膜拜羅馬皇 帝,不但在經濟上、名聲上受到損失, 性命還受到威脅。士每拿教會從頭到 尾都在受苦,為耶穌付上代價,耶穌 應許他們:「凡得勝的,我必賜給他 生命的冠冕。」當時教會所在的那座 山就叫「冠冕」,所以當耶穌說士每 拿有冠冕,表明祂要給的是更好的冠 冕—永生,只要教會對祂至死忠心。 對這個城市,有四件事需要知道: 這是個美麗的城市,所以得 到許多封號,如「亞細亞的榮耀」等, 這個城市有許多值得驕傲的事。它是 在西元前一千年建立,但五百年後被 毀,所以這個城市曾經死而復生。被毀後三百年又重建,信中也提到它「死 過又活」。聳立在舊城這邊的,是一 座壯麗的高山,稱為「士每拿的冠冕」。 這個城市很富裕。西方運來土耳其的貨物,都從這個港埠進來,是很壯觀的港口。 這個城市充滿文化氣息,而且氣候宜人,在土耳其很難得。城中曾有一個巨大的體育場, 也有圖書館和劇院。這城最重要的一 點是非常愛國,每次戰爭後改朝換代的統治者,都得到士每拿人最高度的效忠。當時它十分效忠羅馬帝國,忠心膜拜皇帝。而膜拜凱撒的習俗,是百姓自己開始的,並不是皇帝的命令。 耶穌在這封信中給自己兩個名稱: 1. 我是首先的、末後的,意思是我開始這一切,也會結束這一切,在人 類的歷史上,耶穌是第一,也是最後;是阿拉法,也是俄梅戛。非基督徒看耶穌只是一個活到 33 歲的 人,但對教會來說,從頭到尾都是耶穌的作為,祂是基督、是主。

陀拉和睚珥

〈士師記〉 10:14 你們去哀求所選擇的神!你們遭遇急難的時候,讓他救你們吧! 閱讀經文:〈士師記〉 10:1-18  以色列人的惡性循環:平安時就離開神去拜偶像,危難中就求神拯救;回到神面前享有平安之後,又逐漸變壞。這實在是全人類的特質,並不是以色列人才有。因此《聖經》沒有剔除這一卷不甚光榮的書卷,反而把它留著,目的就是要讓人類看到自己的罪吧。在受難節的敬拜裡,我的腦海中出現兩幅圖,左邊一幅是耶穌受難,右邊是人類的犯罪。似乎落在耶穌身上的每一個鞭打,都有一個字跟著出現「paid(付清)」。右邊的圖是人類數不盡的罪過,左邊的圖是耶穌被凌辱的每一個場景。這就是受難節的意思:「祂誠然擔當我們的憂患,背負我們的痛苦;為我們的過犯受害,為我們的罪孽壓傷。因祂受的刑罰我們得平安,因祂受的鞭傷我們得醫治。 我們都如羊走迷,各人偏行己路,耶和華使我們眾人的罪孽都歸在祂身上。(節錄賽53:4-6)」 我們若明白受難節的意義,就不會繼續讓主受苦,而遠離罪中之樂;更不會讓這樣的惡性循環繼續下去,而是忠心跟隨主,至死不渝。以色列人每一次轉去拜別人的神,就等於又打了神一大巴掌,又再次鞭打耶穌,再次把祂釘在十字架上。神賜給人的救恩雖不取分文,可也不致低賤到如此的地步。但是以色列人不懂得珍惜這至上的恩典,竟把祂視如敝屣,以人造的偶像來取代這帶領他們出埃及,引導他們屢次得勝的真神。我們會不會也如此?在生活中忘記這位犧牲一切來愛我們的神?

亞比米勒的下場

〈士師記〉   9:56 這樣,神報應亞比米勒向他父親所行的惡,就是殺了弟兄七十個人的惡。 閱讀經文:〈士師記〉  9:26-57 人一生的所作所為,是否都在神的眼目之中呢?〈傳道書〉十二章,所羅門王做了一個總結:「人所做的事,連一切隱藏的事,無論是善是惡,神都必審問。」無論是善是惡,神都察看,何況是亞比米勒殺了七十個親兄弟,搶著當王一事,神豈能不審問?在讀這一章的內容時,彷彿在看一場極為緊張的電影,又有點像黑手黨的內鬥,黑吃黑,一點都沒有憐憫,只想致對方於死地。不是你死便是我死,拚鬥十分激烈。 以別的兒子迦勒可能是原來示劍城的主人之後,因為在他鼓動眾人時,他說「你們可以服侍示劍的父親哈抹的後裔」,表明他是哈抹的後裔,他才是示劍城的主人,所以示劍人應當跟隨他。雖然利未和西緬當時殺死了所有示劍城的男人(創34),可能當時有人正懷著胎兒,逃出了他們的毒手。因此他也指出,亞比米勒不是真正的示劍人。雖然他的母親是示劍人,但他的父親是以色列人,以別的兒子迦勒才是真正的示劍之主。迦勒等待這個報仇的機會,應該已經等待很久,籌謀計劃有段時間了。 在亞比米勒想做王時,示劍人稱他為弟兄;等示劍人要叛變時,亞比米勒什麼也不是,變成外人,變成敵人了。在迦勒的聳動下,示劍人背棄了亞比米勒,在各交通要道上搶劫行旅,使亞比米勒的名聲受損,讓人不再信任他的統治,因為他不能再保障過境旅客的財產和生命安全。一旦過境的旅客銳減,亞比米勒的稅收也相應下降,削減了亞比米勒的經濟來源。

亞比米勒殺基甸眾子

〈士師記〉   9: 23 神使惡魔降在亞比米勒和示劍人中間,示劍人就以詭詐待亞比米勒。 閱讀經文:〈士師記〉  9:1-25 耶路巴力,就是基甸。「耶路」就是爭論,耶路巴力就是「讓巴力與他爭論」的意思。這是在基甸蒙召後,拆掉巴力的祭壇後,他的父親對攻擊他的人所說的話:「巴力若果是神,有人拆毀他的壇,讓他為自己爭論吧!」耶路巴力的名字由此而來。能跟巴力爭論,是何等的地位? 基甸是指大能的勇士,可是這位大能的勇士把米甸人趕走後,就把他的精力全用在生兒子的事上。一個男人要在多少年裡可以生下七十個兒子呢?那必定有許多女人的幫忙。沒想到耶路巴力忙了那麼多年,生了那麼多兒子,在世人中好像建立起很大的勢力,可是在神的眼中卻不堪一擊。全部被他自己的一個兒子殺掉了。他多年的努力換來一場家族的大慘劇。這是神給他的縱情聲色的人生的一個評語:一無可取。枉費神對他的一番栽培,信任和託付。 基甸放棄神給他的託付,做了一付以弗得,讓以色列人陷入拜偶像的罪惡裡,然後縱情聲色。但是他的婢女為他所生的一個兒子亞比米勒,卻對權力有十分的渴望,不甘長居人下。試想,在一個大家族裡,婢女所生的孩子會受到怎樣的待遇呢?若是在古代的朝鮮或韓國,庶出的兒女地位就如奴隸一般,是沒有前途的,更別想分家產。亞比米勒怎能不為自己的前途憂心?因此他想出了一個可怕的計劃。他若想要出人頭地,就必須去除那些擋在他前面的人。誰有資格成為以色列人的掌權者呢?基甸不做,再來豈不當由基甸的兒子接任嗎?要死了幾個兒子才能輪到亞米比勒?可能終其一生都等不到了。

基甸的以弗得

〈士師記〉 8:4   基甸和跟隨他的三百人到約旦河過渡,雖然疲乏,還是追趕。 閱讀經文:〈士師記〉 8:1-35 住在約旦河東或河西真的有分別嗎?想當年住河東的以色列人建了證壇,為了證明耶和華神是真神,也為了讓子孫知道他們也是神的選民。但是住在河東的人很快就覺得跟河西的人不怎麼搭調,也不大關心發生在他們中間的事情。所以當基甸他們追米甸人過約旦河時,在十分疲乏之際,要求疏割人給他們餅吃時,疏割人的回答 非常冷酷:「西巴和撒慕拿已經在你手裡,你使我們將餅給你的軍兵嗎?」已經完全沒有兄弟的情份在裡面。西巴和撒慕拿是米甸的二王,也是這次戰爭的主犯,基甸帶軍打得十分辛苦,疏割人卻覺得那沒什麼了不起,主將還沒抓到,憑什麼要幫你? 疏割在約但河東岸、雅博渡口以北,雅各和以掃分手後,就在疏割建造房屋,為又為牲畜搭棚。該地方因而起名為「疏割」,就是「棚」的意思。在摩西劃分土地時,把疏割劃給迦得支派,所以在〈士師記〉時,也應該是迦得支派的子孫住在那裡。沒想到他們不顧念手足的情份,看基甸他們追趕敵人那麼辛苦,竟不肯分一點餅給他們吃。好像對河西支派被米甸人欺壓的痛苦毫不在意,隔岸觀火不說,連幫個忙,給點鼓勵都那麼吝嗇,並且說出譏笑的言語,真令人寒心到了極點。難怪基甸那麼憤怒。 沒想到毗努伊勒人也和疏割人一樣的冷酷無情。毗努伊勒是在雅博河附近的一個地方。在雅各要渡河和以掃見面的前一夜,雅各在那裡與神(或說神的使者)摔跤直到黎明。毗努伊勒也是迦得支派的屬地。挪巴和約比哈都在約但河東邊、在迦得支派地的東邊、屬亞捫人的地。基甸和那三百人雖然疲乏,還是追趕,直到亞捫人的地方,抓住米甸的二王西巴和撒慕拿,並把他們殺死。

耶和華和基甸的刀

〈士師記〉 7:20    三隊的人就都吹角,打破瓶子,左手拿著火把,右手拿著角,喊叫說:「耶和華和基甸的刀!」 閱讀經文:〈士師記〉 7:1-25 被欺壓了七年之久的以色列人,此時在基甸的號召下聚集在哈律泉旁。哈律泉在基利波山的北邊,是條溫泉小溪,至今仍有泉水自山崖邊不斷流出,已經建設成一個公園。在哈律泉的北邊大約六公里處就是摩利山(又稱為摩利崗),那裡聚集著米甸營的大軍,包括了亞瑪力人和東方人。在兩邊要交峰之前,神對基甸說:「跟隨你的人過多,我不能將米甸人交在他們手中,免得以色列人向我誇大」,所以「凡懼怕膽怯的,可以離開基列山回去。」面對著如沙一般多的敵人,基甸可能暗自慶幸,還不錯,有三萬兩千人出來跟隨他。沒想到神竟然要叫那些心裡懼怕的人回去? 在〈申命記〉裡,神規定有幾種人不可出征:一是剛建造房屋,尚未奉獻者;二,誰種葡萄園,尚未用所結的果子者;三,已聘定了妻,尚未迎娶者;四,懼怕膽怯者(申20:5-8)五,剛結婚的人一年內都不可以將之徵召入伍(申24:5)。因為這些人心有旁騖,打起仗起若不能專心,怎能得勝?尤其是懼怕膽怯者,不僅對自己沒有信心,對神也沒有信心,在一起打仗,肯定影響士氣,不如不要。在人的眼中,打仗當然是人越多越好;但是在神的眼中,祂只要精兵。 米甸營裡一共有十三萬五千人,在以色列人眼中尤如過境之蝗蟲,洪水也似地翻滾而來。而神卻對基甸說,一萬人還是太多,祂只要留下三百人。我們有時覺得為神做工的人太少,可是現在來看,這是神一貫的政策。神不要太多工人,像在某些政府部門做事的,有許多打毛衣、聊天或上網打遊戲者,神要的每個工人都是實心實地在做事的。而且,神要讓這些服侍的人知道,不是因為自己有什麼能力,而是神的能力托住他們。所以神所用的人,不能向神誇大,因為明白自己何等軟弱,神的能力和恩典才是一切事工的泉源。

第一封信:給以弗所(2)下

「你要回想你是從哪裡墮落的」   你的放棄比較主動,你的得回比較被動。你的犯罪,是你的意志產生的果效;你的回頭,是上帝的意志繼續施恩的果效。上帝的恩典永遠大過我們所能做、所能想的。主吩咐以弗所教會要悔改,得回失去的愛心。怎麼得回?「你要回想你是從哪裡墮落的」這句話,是聖經在啟示錄告訴我們的。   老人家常常會跌倒,老人家跌倒的原因,不是因為愛跌倒,而是因為老人家腦內平衡的系統已經不敏感了,因為他小腦的平衡作用已經失去了靈敏。為什麼老人家要用拐杖?因為拐杖的硬度能使他站立。老人家喜歡坐在有可以支撐站起來的椅子,因為老人的平衡力、筋骨的支撐力已經遠不如前。老人不覺悟哪一秒要跌倒,旁邊照顧他的人要非常敏捷,就馬上即時撐著他,讓他站著。一個年輕人跌倒了,就站起來;一個老人跌到,要花幾分鐘慢慢移動身體,才能站起來。感謝上帝給我站立的時候,還可以手靠著講台,繼續維持整個身體的支撐,直到講完道。   有些人用這節聖經引申一句話:「你從哪裡跌倒,就從哪裡起來。」我從小聽牧師講道:「你從哪裡跌倒,就從哪裡起來」,我後來覺得這句話是沒有道理的,因為沒有人從這裡跌倒,而從那裡起來,你從這裡跌倒,一定是從這裡起來。今天我們的靈性也如此。我們在懶惰傳福音上跌倒,我們卻在金錢的奉獻上爬起來,你的跌倒是因為懶惰傳福音,你的起來怎麼是用奉獻多一點錢起來?你跌倒的地方與你起來的地方不一樣,這是靈性上的錯誤。

耶和華沙龍

〈士師記〉6:31 約阿施回答站著攻擊他的眾人說:「你們是為巴力爭論嗎?你們要救他嗎?誰為他爭論,趁早將誰治死。巴力若果是神,有人拆毀他的壇,讓他為自己爭論吧!」   閱讀經文:〈士師記〉6:19-40 神的使者向基甸顯現,基甸不敢相信他真是從耶和華神來的,因此要他等一等。基甸做了無酵餅,又預備了一隻羊羔和湯。從米甸人、亞瑪力人和東方人對以色列人的壓制和搶奪之下,基甸仍然有麥子可打,有羊羔可殺,可算當時挺有本事的。神的使者用杖頭去挨了肉和無酵餅,就有火從下面的磐石中出來,燒盡了肉和無酵餅,表示神的悅納。基甸此時才醒悟,原來耶和華神的使者真的向他顯現了。覿面就是面對面觀看的意思。以色列人從摩西時代就知道人不能見神的面,見到神的面必然要死。因為摩西求神讓他見到神的面時,神說:「你不能看見我的面,因為人見我的面不能存活。(出33:20)」但是神即刻安慰基甸,他必不致於死。因為神的使者以人的樣式出現,正如神以人的樣式去找亞伯拉罕一樣,是以人的樣式與他們見面,並不是以神原本的面目與他們相見。 基甸因而為耶和華神築了一座壇,起名叫耶和華沙龍Jehovah-Shalom(The-Lord-Is-Peace),意思是:「神是平安」。因為神成為他的平安,讓他心裡不再掙扎,不再受苦。從不信到懷疑,從懷疑到相信,基甸經歷了他人生一個巨大的轉變。原本躲在酒榨中打麥子,現在神叫他去拆巴力的壇,他就在夜裡去,並且用砍下的偶像為耶和華的壇做柴。他不敢在白天做,試想在白天會引起多大的紛爭啊!在夜裡,他按著神的吩咐做好一切事。隔天一早,就引來城裡人的驚訝,問清楚是基甸做的事,便要治死他。但是基甸心裡有從神來的平安。

神呼召基甸

〈士師記〉 6:12 耶和華的使者向基甸顯現,對他說:「大能的勇士啊,耶和華與你同在!」 閱讀經文:〈士師記〉 6:1-18 基甸的名字意思是「大能的勇士」,基甸覺得自己甚為渺小,但是神有能力使他人如其名。當神的使者找到這位大能的勇士時,他正躲在酒榨那裡打麥子。有一種考古學家挖出土的酒榨,分為上池和下池。上池約8英尺見方,15英寸深,下方約2英尺處有一個用來承接果汁的較小的池。基甸就是用這種酒榨來打小麥。酒榨是為了要把葡萄榨成汁,所以只需要一個很小的地方。但是打麥子通常在空曠的地方,因為需要利用風將麥糠和麥子分開,才能有最多的收成。在一個不通風地方打麥子,那情形必然很窘迫,連呼吸都不容易,因為飛揚的麥粒會到處飄揚。但是基甸沒有辦法,他不敢去外面空曠的地方打麥子,免得被米甸人或其他外邦人發現,就來搶他的糧食。 這就是以色列人當時的苦境。他們又轉去行耶和華眼中看為惡的事,耶和華神就把他們交在米甸人手中七年。以色列人有家歸不得,得躲到山中挖穴、挖洞,建造營寨。他們一撒種,米甸人、亞瑪力人和東方人都上來攻打他們,對著他們安營,毀壞土產。他們不給以色列人留下食物,以色列人的牛、羊、驢也全被搶走了。就好像有一群匪徒跟著你,你一領薪水就被搶走,或是買完菜要回家就被搶走,他們甚至到你家廚房拿走所有可吃的東西,一點都不留給你。因為他們人多,你根本無力反抗。在這種絕境之中,以色列人才想起耶和華神,祈求祂的幫助。 這一次,神差遣先知去罵以色列人,教訓他們。教訓之後,就去找基甸了。神的心是如此不忍,不忍見祂的子民生活得如此悽苦。神原本要他們在迦南美地強盛壯大,沒想到他們卻被逼得像老鼠一樣奔逃四竄,到處挖洞築窩。神呼召我們也是希望我們過得勝的生活,享有祂的榮耀,但是我們是否依然在罪中,因自己的罪過而被魔鬼逼迫無法反擊?

底波拉和巴拉之歌

〈士師記〉  5: 4 耶和華啊, 祢從西珥出來,由以東地行走,那時地震天漏,雲也落雨。 閱讀經文:〈士師記〉  5:1-31 在許多爭戰之後,每個民族都有不同的記錄方式。亞述人用浮雕,雕刻戰爭的戰況和得勝;以色列人則多用詩歌記錄當時的情形。這首詩歌是底波波和巴拉一起作的,但有的人把它稱為底波拉之歌。這首詩歌分成六段,每一段都有一個主題。 第一段是讚美耶和華神,因為當神介入這場戰爭時,祂的威嚴無以倫比。那時「地震天漏,雲也落雨」,描寫當時戰爭時的天氣。這天氣和戰事大有關係,因為「地震」,以致基順古河漲溢,把敵軍沖没;因為「天漏」下雨,因此地上泥濘不堪,使敵人的九百輛鐵車在泥中動彈不得,以致夏瑣的大將軍西西拉最後不得不下車奔逃。神怎麼會怕鐵車呢?是以色列人怕,神一點都不怕。再多幾百輛,也讓它變成廢鐵一堆。 有一篇寫關於以色列的文章,說以色列的國土是沙漠,一年只下卅天雨,竟然成了農業大國。在當年被警告大旱將臨時,她毫無反應,反而勸人民不用省水。因為他們有四百座把海水變為能飲用的淡水工廠。他們還能設計人造雪賣給阿爾卑斯山,維持他們的觀光經濟。以色列人的神給他們有智慧把沙漠變成綠野,也可以把別人引以為傲的前進武器鐵車變成一堆廢鐵。1948年以色列立國後,埃及、敘利亞和阿拉伯國家屢次趁其不備進攻,卻都被以色列反擊到領土被佔。以色列的領土雖看起來微不足道,卻有一個很強勢的神眷顧著他們。所以我們即使渺小,也有同一個最強勢的神眷顧著我們。這個最強勢的神卻以最卑微的方式來為我們的罪死,以無可比擬的愛來愛我們,我們怎能不降服?

士師底波拉

〈士師記〉 4:4   有一位女先知名叫底波拉,是拉比多的妻,當時做以色列的士師。 閱讀 經文:〈士師記〉 4:1-23  有一位牧師說,底波拉的出現,是當時男人的恥辱。我覺得他太言過其實了,那麼柴契爾夫人做英國宰相時,所有的英國男人不都羞愧死了?很多男人沒有辦法接受底波拉是士師的事實,當他們在解釋這段經文時,一定要把巴拉也作為士師加進來。事實上,〈士師記〉的作者寫得很清楚,底波拉是一名女先知,又是當時的士師,而巴拉是一位將軍。所以解釋《聖經》時,若把人的意思放進去,就會變得不必要的複雜。神可以使用「左撇子以笏」,也可以讓珊迦使用趕牛棍打敗非利士人,任何人任何東西,只要神要使用,有什麼不可以呢?女人或男人是否可以服侍神,是在於神的揀選和呼召,而不在於其性別。 底波拉的工作從為以色列人作判斷開始,以色列人有糾紛就去找她,可見她有從神來的智慧,才能為人排解糾紛,並且使人樂意聽從。她也有從神來的呼召,才能當上女先知,因為神的話語臨到她。《聖經》裡有不少女先知,可見神的話語要臨到誰,是出於神的主權。男人若是沒有對神的信心,即使有神的呼召,也無法在他所做的事上得到榮耀。當神呼召一個人時,其實是讓他和神同工,因為神要與他同在,讓他得榮耀。但是巴拉不明白這一點,他看到的是可怕的敵人和九百輛鐵車,他覺得他不行,他沒有把握打這個仗。他只看自己,而沒想到,這是神吩咐他去打的仗,若是出於神的吩咐,神必負責到底。但是巴拉只看到自己的有限和無能,沒有看到神的全能和無限。這就是底波拉和巴拉不同的地方。 底拉波傳達神的話:「我必使耶賓的將軍西西拉率領他的車輛和全軍往基順河,到你那裡去。我必將他交在你手中。」但是巴拉的反應是:「你若同我去,我就去;你若不同我去,我就不去。」他居然相信底波拉勝過相信神的應許!因為他的小信,以致於神把得勝的榮耀交在另一個女人的手中。神沒有要求我們做大事,祂只要求我們相信祂,因為在每一件神要我們做的事情上,神親自要完成奇妙的工作,祂所求於人的,便是要對祂有信心。

以笏和珊迦

〈士師記〉 3:28a    對他們說:「你們隨我來,因為耶和華已經把你們的仇敵摩押人交在你們手中。」 閱讀經文:〈士師記〉 3:12-31 摩押人是羅得的大女兒和羅得的後裔,羅得是亞伯拉罕的侄子,以色列人是亞伯拉罕的後裔,所以摩押人和以色列人有親戚關係。他們之間的關係時好時壞,在〈路得記〉裡記載當伯利恒有饑荒時,有的以色列人就跑到摩押地避災;大衛逃難時,也曾把父母放到摩押地去避難。但是在這章裡,摩押人約了亞捫人和亞瑪力人一起去攻打以色列人,占據了棕樹城,也就是耶利哥城。棕樹城是耶利哥城的別名,因為在耶利哥城裡有許多棕樹。 這三族人戰勝以色列人,以色列人就服侍摩押王伊磯倫十八年。以色列人何時離開神,何時就失去力量,被敵人所勝。我們也是一樣,我們何時離開神,就會失足,或失敗。主耶穌說:「因為離了我,你們就不能做什麼。(約15:5c)」〈士師記〉裡的以色列人,正像有些相信主耶穌的人,雖然身在迦南地,卻不一定肯遵行神的話去生活,反而偏行已意,以致常被試探所勝,跌入苦難之中。但是愛我們的神卻從不曾離開我們,總是等著我們回轉,等著向我們伸出援手。 神會使用誰去拯救以色列人呢?在我們的心中,能拯救一個民族的豈不是超人嗎?現在電視電影上不僅有男超人、女超人,還有蜘蛛人、蝙蝠俠,不勝枚舉。在人的心中,能拯救人的必然有超凡的力量,一隻手可以舉起一架坦克,一跑可以快過飛機,但那些都是假的,是人幻想出來的。以色列的「超人」,都是神興起的。

第一封信:給以弗所(2)(上)

主對以弗所教會的責備(啟2:4-7) 當一個教會什麼都有,卻缺乏愛   以弗所教會有眾多的榜樣,是亞細亞最大的城市,是政治、娛樂、文化、經濟中心,但以弗所教會在這些大城市許多不同的人之中,在行為、勞碌、忍耐、不能容忍惡人上都做信徒的榜樣。主看見以弗所教會的好處,也看見她的缺點,因此主說:「有一件事,我要責備你」,這件事使主心裡難過,「你已經離棄了起初的愛心」。當一個教會什麼都有,卻缺乏愛,在最重要的事情上有了錯失,那麼,他愛心的生活是主動的?還是被動的? 你經常覺悟什麼?   你失去起初的愛心,但你不容易覺悟。在人生過程中,我們有些很難覺悟的毛病,無法單單透過悟性察覺。有些事情,我們很容易覺悟,有些事情,我們不容易覺悟。   我們生病的時候,我們很容易覺悟,我們痊癒的時候,我們不容易覺悟。我們飯後打嗝,我們很容易覺悟;但五分鐘後,當你不再打嗝,你卻沒有覺悟,因為你感到打嗝是不正常的,沒有打嗝才是正常的,你對感到是不正常、帶給你痛苦的事,馬上覺悟,這表示我們常常在恩中不知恩,在福中不知福,等到恩典失去了,福氣減少了,突然感到生活很不舒服,「我正在困難中,受疾病的纏擾」,這種只對艱難有敏銳的覺悟,是相當不正常的,因為我們應該常常覺悟的是恩典,這樣我們才能常常感恩。 對恩典的不覺悟   我們不覺悟的事情有哪些?第一,對恩典不覺悟。很多人不感恩,因為對恩典不覺誤,卻對患難深有所悟。今天早上五點我起來思想一個問題,今天有很多神學生在這裡住、在這裡吃,他們不覺悟他們住的樓是世界最新式、最漂亮的樓,他們住的房間是有冷氣的房間,而他們付的價錢是全世界最便宜的價錢,這是一個恩典,

第一個士師俄陀聶

〈士師記〉 3:9 以色列人呼求耶和華的時候,耶和華就為他們興起一位拯救者救他們,就是迦勒兄弟基納斯的兒子俄陀聶。 閱讀經文: 〈士師記〉 3:1-14  在《聖經》裡,我們處處可看到神的主權和權柄。正如神說的:「你們如今要知道,我,唯有我是神!在我以外並無別神。我使人死,我使人活,我損傷,我也醫治,並無人能從我手中救出來。(申32:39)」神可以幫助以色列人趕出迦南地所有的外邦人,也可以留下幾族不趕出去。看起來似乎是以色列人不遵從神的旨意,缺乏信心;但是作者卻讓我們看見,凡事都有神的旨意。即使人不遵從神的旨意,神也可以使壞事變好事。 例如,以色列人在約書亞死後各自為政,不再像以前那樣同心抗敵,神也可以藉著他們趕不出去的外邦人去達到一些目的。其一,可以使用這些外族人來試驗以色列人肯不肯遵行神的道;其二,可以讓以色列人的後代學習戰事。所以從巴力黑門山直到哈馬口,都有零零落落的外族人居住其間。黑門山在舊約時是巴珊王噩的屬地,迦南人把它認為是敬拜巴力的聖山,因此被稱為巴力黑門山;但是在耶穌登山變像之後,它就有了新的意義,變成跟從耶穌之人的聖山了。 哈馬口曾是亞蘭(敘利亞)境內的一座城,在利巴嫩山脈和安替利巴嫩山脈之間的谷地中,是自南方進入哈馬地區的惟一孔道。也就是說,在迦南境內由南至北,神留下非利士五個首領,也就是五座城;還有西頓人、希未人,等等。 以色列人不僅和外族人立約,去拜他們的巴力和亞斯她錄,並且與迦南人通婚,侍奉他們的神。在《聖經》裡我們經常會看到這句話:「以色列人行耶和華眼中看為惡的事」。你可能會不以為然。因為現在和異族通婚簡直是司空見慣,怎麼會變成神眼中的惡事?神難道不希望全世界的人都彼此相愛,成為一家嗎?可能有的人會覺得神的心胸太狹隘了。

波金的信息

〈士師記〉 2:16  耶和華興起士師,士師就拯救他們脫離搶奪他們人的手。 閱讀經文:〈士師記〉 2:1-23  波金,是一個地名,意思是weeper哭泣者,因為這名字只在《聖經》裡出現過一次,現在已無法證實它確實的地點在哪裡。不過,如果七十士譯本正確,那大概就是在伯特利附近。因為直到〈士師記〉的末了,約櫃都放在中央山地的伯特利 ,伯特利有一顆樹叫亞倫巴古,就是「哭泣的橡樹」之意,與波金似乎有相當的關係。從吉甲上到波金,意味著當時敬拜中心的轉移。從約書亞死後到耶和華的使者來波金傳信息,這當中應該有幾十年了。因為諸支派都已逐漸穩定下來,並且接納了迦南地的原居民,給他們當中有的人做苦工雜役。現在我們曉得,神對這種情形極為不滿,因為百姓把神的話打折扣了。因此神差遣使者從吉甲到波金向以色列人傳信息。 波金的信息有哪些重點呢? 1, 神是帶領以色列人從埃及出來,到祂所應許以色列祖先之地的神。 神永不廢棄和以色列人所立的約。(這讓以色列人放心了) 3.神是守約的神,可是以色列人卻沒有遵行與神所立的約。 因為以色列人沒有聽從神的話,所以神不將他們趕出。他們必成為以色列人肋下的荊棘,他們的神必做以色列人的網羅。 你假如不明白「肋下的荊棘」是何意?可以拿幾根樹枝放在肋下幾個小時,感覺一下。「網羅」就是被困住之意。你可以觀察一下,在信主之前,很多人都被迷信和一些傳統信仰困住。最近在台灣有孕婦因為流產而被責備,因為按民間說法,懷孕三個月之前不可以說出來,不然會流產。所以有醫生出來打破這個迷信。動輒得咎便是一種陷在網羅裡的感覺。

心靈上的鐵車

〈士師記〉 1:19 耶和華與猶大同在,猶大就趕出山地的居民,只是不能趕出平原的居民,因為他們有鐵車。 閱讀經文:〈士師記 〉1:1-36 有人說〈士師記〉是整本《聖經》中最悲哀的一卷書,描寫神的子民離開神,倚靠自己的力量去生存,不但無法奪取未得之地,甚至喪失已得之地,成為異族蹂躙的對象。這也是形容信徒離開神的光景,不但無法過得勝的生活,反而被罪惡所勝,再度成為罪的奴僕,被罪奴役。約書亞帶領以色列人進入迦南,打下了基礎,以色人卻無法完成神的託咐、剩下的使命;正如基督為我們完成了救恩,我們也接受救恩成為神的兒女,但是卻未能倚靠神去戰勝老我,以致老我居首,又把聖靈關到地下室。 因此我們明白,信心和行為相輔相成的必要。約書亞死後,以色列人的信心開始逐漸轉移。以色列人的團結性也逐漸分散,各打各的仗,以致於力量分散,無法像約書亞在世時,集中一氣去打戰的氣勢。一開始,彷彿還是有點信心,以色列人去求問神,誰應該先出戰。猶大邀請西緬一起作戰,因為西緬的地域就在猶大的領域之內。「猶大就上去,耶和華將迦南人和比利洗人交在他們手中」,意思是,猶大一上去,神就把敵人交給他。猶大有憑著信心而出的行為,神立刻回應。這就是神對我們的要求,好像過約旦河時,祭司的腳必須先踏入水中,水才分開。倘若祭司害怕,要神先把水分開,那麼他們就無法過河了。猶大採取行動,神就祝福。 猶大和西緬打了個大勝仗,在比色擊殺了一萬人,又抓到亞多尼比色。亞多尼比色是個頭銜,指他是「比色的王」之意。他是一個勢力強大且凶狠的統治者,他曾經擊敗七十個王,並砍去他們手腳的大拇指。在古代希臘和近東的戰役裡都有類似的習俗,就是砍去戰俘的大拇指,讓他不能再拿劍執矛,卻可以划船。但是亞多尼比色卻故意屈辱他的戰俘,讓他們在他的桌下拾取零碎食物,苟延殘喘以度餘生。因此,他覺他所受的懲罰是個報應。

至於我和我家

〈約書亞記〉 24:15 b   至於我和我家,我們必定侍奉耶和華。 閱讀經文:〈約書亞記〉 24:1-33 我以前不大明白,為何神的僕人從舊約的摩西到新約的司提反,等等,都要一再地提到神呼召亞伯蘭,以及帶領色列人出埃及的過程。直到有一次我跟一些年輕人相處時,才發現原來追本溯源十分重要。那些年輕人的父母大多白手起家,年輕時創業維艱,又要照顧家庭,很不容易。但是他們的兒女長大之後,只會拚命享用父母的錢,覺得那是天經地意的事情。他們以為白白得來是他們的權利,絲毫不感激父母的付出和辛勞,反而動不動就埋怨,跟父母頂嘴,根本沒有動力去工作和建立自己的人生。 但是當我想到猶太人在過年過節時,在享用盛宴之先,總有一位長者把他們跟神的關係,也就是神呼召亞伯蘭,以及神帶領以色列人出埃及入迦南的事蹟述說一遍,感謝神之後再享用晚餐。這樣的習俗不僅使猶太人永遠記得他們是神的子民,也使他們不管落在怎樣的光景中都有盼望,相信神必拯救他們。因此他們也可以把殷勤工作的習慣和祖業一代代地傳下去。年輕人需要知道父母和祖輩的歷史,好讓他們知道一切都是經過前人的努力和神的恩典,才有他們今天的享福;也幫助他們能豎立自己的目標和展望,好好地去奔走前面的道路,為他們的下一代努力。 我想,這就是家庭祭壇的意義。不要只給孩子金錢和物質,更要給他們傳承,讓他們能夠感受到生命的意義。因此約書亞對以色列人宣告,不管別人的選擇如何,約書亞則已經決定:「至於我和我家,我們必定侍奉耶和華」。約書亞有這樣的看見,他是他們家族的領袖,他已經決定,侍奉耶和華便是他和他家的目標,定命之所在。這樣的決定也激勵了其他以色列人,相繼回應也要侍奉耶和華,認耶和華是他們的神。

約書亞之遺命

〈約書亞記〉 23:10 你們一人必追趕千人,因耶和華你們的神照他所應許的,為你們爭戰。 閱讀經文:〈約書亞記〉 23:1-16  人的肉體總有一老和一死,但是像摩西和約書亞這樣,可以做完神託咐的工作,安然去見主,是何等有福啊!人老了,身體逐漸衰落,便知道神給自己在世上的時間已經快要結束了。人生有限,神給每個人在世上的日子都是可以數算的,因此我們當求神給我們智慧的心去過世上的歲月。 當約書亞年紀老邁,便召集眾人做最後的交代時,他講了一件很重要的事:「那為你們爭戰的是耶和華你們的神」,這位神不只是要帶領約書亞,也將帶領以色列人面對將來的戰事,只要他們願意好好跟隨祂。約書亞不是說他自己很厲害,而是說這位神才是帶領爭戰的,所以不要因為他的離開而難過;因為每一個人都可以被取代,唯有神不能被取代。 假如以色列人記得為他們爭戰的是耶和華,他們就不會因為約書亞的離去而喪志,因為神仍然與他們同在。在家父被主接去的那年,我覺得自己的力氣也彷彿消失了。但是聖靈讓我回想家父得救的見證,以及他引導我們一家歸向主的過程,我發現自己的心力又慢慢回來,我的靈也再次被喚醒,那引導我父親的,也必繼續引領我們前面的道路。我們是有限的,但耶和華神是無限的。 約書亞完成的功業,一是剪除在迦南地的外邦大族,二是使以色列各支派得到分地,可以進駐迦南。但是有一些地方上的異族人還是不肯離開。因此約書亞提醒他們:「耶和華你們的神必將他們從你們面前趕出去,使他們離開你們」,這是一個應許。

第一封信:給以弗所(下)

你是活的基督徒,還是死的基督徒?   教會的行為是很重要的,「你們要將你們的好行為行在世人面前,叫他們看見你們的好行為,便將榮耀歸給你們在天上的父」(參:太5:16,彼前2:12),這是有行為的教會,這是有生活見證的教會,也是上帝稱讚以弗所教會的第一件事情,「我知道你的行為」。上帝評定你的靈性,不是看你聽過些什麼、知道些什麼、相信些什麼,而是要你把所信的行出來。你把所信的行出來,你就是活的基督徒,你不能把你所信的活出來,你就是死的基督徒。我們今天是活的基督徒,或者是死的基督徒?雅各書告訴我們,沒有行為的信心是死的(參:雅2:17、20、26)。教會是永生上帝的家。如果一個教會有很多死的基督徒的話,這教會就沒有資格傳講永生的信息,因為我們的生活不是彰顯永生的香氣,而是彰顯死亡的臭味,羞辱主名。 會好壞的試金石——行為、勞碌、忍耐、抵擋罪惡   耶穌基督對以弗所教會的第二個稱讚,「我知道你的勞苦」,他們為了主的工作獻上的體力、勞苦,為了主的工作所做的一切犧牲,主都記得。「我知道你的行為,知道你的勞苦,也知道你的忍耐」,這三件事,一件比一件更困難,把所信的真理行出來,是不容易的,為所信的勞勞碌碌地活下去,是困難的,用忍耐的生活為所信的堅持下去,是更困難的,「主說,我知道你的行為、勞碌與忍耐,也知道你不能容忍惡人」,以弗所的立場堅定,並且抗拒罪惡,為信仰付出更大的代價。一個教會若有這幾樣是太偉大了,因為這就是靈性真正的表現。   勇於抵擋罪惡的教會是不與社會同流合污的。現今的美國已經非常敗壞,連做人最基本的道理都丟棄了,性行為混亂到一個的地步,男女不分,不倫不類。一九七五年有一美國雜誌刊載一個消息:「有一名生物學家養了兩隻猩猩,有一天他嘗試與猩猩發生性關係,想不到猩猩無論如何不要跟他發生性關係,這生物學家很驚奇,因此記錄了這項研究。」有些動物接受人與牠性交,像狗、豬,但猩猩沒有。那時我才三十多歲,看了這篇文章,我知道上帝的創造是有規律、有規矩的、有限制的,人不可以隨便改變,但美國現在已經敗壞到一個地步,不像一個人的社會。

證壇

〈約書亞記〉 22:34 流便人、迦得人給壇起名叫證壇,意思說:「這壇在我們中間證明耶和華是神。」 閱讀經文:〈約書亞記〉 22:1-34  很奇妙的,當我們偏離神的話語時,我們很自然就會有不安全感,因而想盡辦法要討神的祝福。例如,藉著功德或清修等等,希望得到神的悅納。選了河東之地的以色列人就有這樣的不安全感。他們看中了那塊可以蓄牧的美麗草場,可是心裡卻明白,那不是神應許的迦南地,還差了一條河。雖然很近,但還是差了一點點。當你想要用自己的方法去尋求神的祝福時,你就要小心省察自己了。就好像有的丈夫買了花送妻子時,妻子問他:「你是不是做了什麼虧心事?」 當以色列人的地業都分完之後,約書亞就勉勵住在河東的兩個半支派,讓他們回家。沒想到他們回到河東地之後,不久就建起了一座高大的壇,讓迦南地居住的以色列人看到,不禁起了無名火。他們為什麼要生氣呢?他們生氣到聚集在一起,要去攻打他們。這可不是小事,若真的打起來,就是以色列的第一場內戰了。他們生氣的原因是什麼?他們覺得河東的以色列人做了悖逆神的事情。他們指出河東人的一個心結:是否覺得河東之地不潔淨?因為不在神應許的迦南地之內。 他們到了基列地,見流便人、迦得人和瑪拿西半支派的人,對他們說:「耶和華全會眾這樣說:你們今日轉去不跟從耶和華,干犯以色列的神,為自己築一座壇,悖逆了耶和華,這犯的是什麼罪呢?從前拜毗珥的罪孽還算小嗎?雖然瘟疫臨到耶和華的會眾,到今日我們還沒有洗淨這罪。你們今日竟轉去不跟從耶和華嗎?你們今日既悖逆耶和華,明日他必向以色列全會眾發怒。 你們所得為業之地,若嫌不潔淨,就可以過到耶和華之地,就是耶和華的帳幕所住之地,在我們中間得地業。只是不可悖逆耶和華,也不可得罪我們,在耶和華我們神的壇以外為自己築壇。

利未人所得之邑

〈約書亞記〉 21:45 耶和華應許賜福給以色列家的話一句也沒有落空,都應驗了。 閱讀經文:〈約書亞記〉 21:1-45  事奉神的人得不到地上的基業,你覺得合情合理嗎?你還敢事奉神嗎?在卅幾年前,溫哥華刮起了傳銷之風,我們也被捲進去了。那時大家都有一個夢,好像再過幾年都可以變成百萬富翁了。但是逐漸地,我發現當自己的心思和時間都花在組織聚會和推銷貨品時,那種感覺就好像用生命去換錢。我問自己值不值得?答案是不值得。世界上的錢可以賺,但是若要用生命的時間去換,值得嗎?事奉神雖然賺不到什麼錢,但是神是我們的供應,賺到靈魂的喜樂,讓人感到付出一生的光陰都值得。那種心靈的滿足是沒有什麼物質可以替換的。物質和享受都會成為過去,但是神同在的滿足卻一生一世都不會消失。 利未人事奉神而不分地上的產業,因為他們有神的應許,神就是他們的產業。有神為產業,究竟是好是壞?神這份產業看不見,摸不著,怎能擁有呢?我覺得保羅把這種情況說得最好:「似乎貧窮,卻是叫許多人富足的;似乎一無所有,卻是樣樣都有的。(林後6:10)」神雖然沒有分給利未人地上的產業,但是利未人還是有居住的地方;利未人雖然沒有自己的產業,但是他們卻讓整個以色列民族與神聯結,使他們能得到神的祝福,使他們成為富足。神雖然看不見摸不著,但是神的供應卻歷歷可見。 所以想要事奉神的人一定要明白,他不必擁有世界,神卻會供給他一切的需要。 在〈民數記〉卅五章裡記載:「耶和華在摩押平原約旦河邊,耶利哥對面,曉諭摩西說:『你吩咐以色列人,要從所得為業的地中把些城給利未人居住,也要把這城四圍的郊野給利未人。 這城邑要歸他們居住,城邑的郊野可以牧養他們的牛羊和各樣的牲畜,又可以安置他們的財物。 你們給利未人的郊野,要從城根起,四圍往外量一千肘。

立逃城

〈約書亞記〉 20:3 使那無心而誤殺人的可以逃到那裡。這些城可以做你們逃避報血仇人的地方。 閱讀經文: 〈約書亞記〉 20:1-9  逃城,顧名思義,便是一個暫時可以躲藏起來的地方。你有沒有過想逃的感覺呢?當你做錯事被發現的時候,會不會想逃呢?在一些車禍現場,肇事者往往逃逸現場。但是現在許多人有行車記錄儀,卻往往就正好把肇事者的車牌號記了下來,令他不得不面對自己的罪行。台灣曾有個新聞頭條,復興航空七個月內接連在澎湖和台北發生空難,共釀成92人死亡,罹難者­屍骨未寒,賠償善後也尚未和解。復航董事長林明昇卻開著保時捷跑車於山區飆車,甚至­在彎道跨越雙黃線超車,逼得對向大型重型機車騎士無處可躲,被迫撞山壁受傷送醫,林­視人命如草芥,未停車察看就肇事逃逸。好像這樣的例子,林可否躲到逃城逃避責任呢? 逃城的「逃」這詞在希伯來文原出自「miqlat」這字。 這字字根的意思就是「接納,吸收」,就是「接納逃亡者到自己的地方」或「庇護,藏匿」的意思。因此按希伯來文,逃城的本意乃是「收容」或「接納」逃亡者的城市,就是「庇護的城市」,或「庇護城」。猶太人把舊約聖經譯成希臘文時, 把這個字譯成「流亡放逐的場所」,「可逃去的地方」。 這可能是翻譯和合本的學者所以譯成「逃城」的原因。 但「庇護城」是比較接近希伯來原文的譯法。 庇護城是為了庇護誰呢?要庇護所有犯罪和做錯事的人嗎?只要殺了人就可以到逃城躲起來嗎?在〈民數記〉卅五章裡,神解釋得很清楚,逃城是為了保護誤殺人者,而不是為了謀殺者。殺人者有三種,一種是完全出於無心之失,例如在吵架時一時失手,以致對方死亡。二是沒有盡到自己的責任,以致別人死亡。例如門前積雪,以致路人跌倒撞到頭而死亡。這是疏忽致死。三是明知危險還故意去做,導致別人死亡。例如酒後開車,或故意飆車,使人無法逃避而致死。雖無傷人之心,卻有傷人之實,是嚴重的過失殺人。

加利利的分地

〈約書亞記〉 19:49 以色列人按著境界分完了地業,就在他們中間將地給嫩的兒子約書亞為業。 閱讀經文:〈約書亞記〉 19:1-51 〈約書亞記〉 18-20章依次記載了以色列人拈鬮把土地分給便雅憫支派、西緬支派、西布倫支派、以薩迦支派、亞設支派、拿弗他利支派、但支派等七個支派,他們就都得了迦南地為業。他們的地大都在以色列的北邊,圍繞著加利利海,這些地區有何特色呢? 在〈列王記〉上第九章記載:「推羅王希蘭曾照所羅門所要的,資助他香柏木、松木和金子,所羅門王就把加利利地的二十座城給了希蘭。」但是推羅王看了這廿座城後,有何反應,你知道嗎?他嗤之以鼻,對所羅門王說:「我兄啊,你給我的是什麼城邑呢?」他稱那廿座城為迦布勒,意思是無用的小城。在〈歷代志〉下八章2節,希蘭把這些城還給了所羅門。希蘭是推羅的王,推羅是臨海貿易之地,希蘭對內地的城巿自然沒有興趣。但是所羅門王收回這廿座小城後,就重新建造它們(王上9:17-19)。 這廿座小城就在加利利境內。加利利因為水源充足,土地肥沃,所以當地人主要從事農業和漁業,還有紡織、石工、造船和製造陶器等行業。古時加利利森林密佈,今天那裏還生長着各種樹木,包括雪松、柏樹、冷杉、櫟樹、夾竹桃、棕櫚樹、松樹、桑葉 無花果樹和胡桃樹。現在這裏種植許多種類的蔬菜,以及小麥、大麥、無花果、 小米、槐藍、橄欖、大米、甘蔗、柑橘、梨和杏。這樣的魚米之鄉自然人口稠密,興旺繁榮。因此有句猶太諺語説:「到北方(加利利)找財富,到南方(猶大地)求智慧」。那麼以賽亞先知為何形容它是「受過痛苦的、被藐視的」? 以賽亞先知曾預言這些地方:「但那受過痛苦的,必不再見幽暗。從前神使西布倫地和拿弗他利地被藐視,末後卻使這沿海的路,約旦河外,外邦人的加利利地,得著榮耀。(賽9:1)」古時的加利利地包括了亞設、以薩迦、拿弗他利和西布倫幾個族的分地。

餘地繪圖以備鬮分

〈約書亞記〉 18:1以色列的全會眾都聚集在示羅,把會幕設立在那裡,那地已經被他們制伏了。 閱讀經文:〈約書亞記〉 18:1-28 示羅是希伯來聖經中提到的一座古代城市,位於以法蓮山地,位於伯特利東北的小山岡上,城的四周都是高山,東有大泉,從伯特利到示劍的大路由此經過。以色列人攻佔迦南後,在此安營,會幕也設在示羅,成為固定的建築物。在很長時期中,示羅是以色列人活動的中心,每年在此都舉行一個特別節日。 約書亞從示羅派出各支派的代表,勘察迦南地的詳細狀況,然後按城邑分作七份,拈閹分給便雅憫、西緬、西布倫等七個未曾在約但河東岸取得土地的支派。其遺址是今伯特利東北 16公里、示劍東南18公里的賽依侖廢墟。(資料來自以斯拉百科網) 示羅在以法蓮境內,撒馬利亞在瑪拿西境內,可見這兩族在以色列中舉足輕重的地位。眼看五個宗族都有自己的領土了,為何其他七個支派還在觀望等待呢?難道是約書亞忘了給他們拈鬮?從雅各的十二個兒子來看,從大小排序是:流便、西緬、利未、猶大、但、拿弗他利、迦得、亞設、以薩迦、西布倫、約瑟、便雅憫。流便因為與雅各的妾有染,玷污了他父親的床,失去了長子的位置。雅各把長子的名份給了約瑟,讓他得兩份的家產,又立以法蓮在瑪拿西之上。但是君王和彌賽亞從猶大而出,因此在約旦河東邊,猶大、以法蓮和瑪拿西先得分地權,在吉甲分地;然後才輪到其他七個支派在示羅分地。

第一封信:給以弗所(上)

基督照各教會靈性的程度來牧養   基督復活之後,對祂的教會的吩咐、差遣到底是什麼,我們要仔細傳講耶穌給每個教會的信息到底是什麼。每個教會有它不同的地方,有的教會非常滿足主的心意,有的教會不討神的喜悅,照著各地靈性的狀況對他們宣講。當你真心謹慎聽,你會發現這個話是對我講,是我自己要遵行、順服、聆聽,自己修改自己,我們的靈性才會進步。每個教會領受上帝的護理都是獨特的,針對他們所要改正而發出勸戒。   這位曾經死過,現在活著,並且活到永永遠遠的基督,監察、照顧、牧養他的教會,用當講的話警戒、安慰、照顧教會,這位生命的主、教會的元首發號施令,賜下應許。基督不是死了就死了,主清楚知道我們每個教會的毛病在哪裡、失敗在哪裡、我們的需要在哪裡,然後按照各個教會的需要,一個個來監督、來教導、來警戒,我們對我們所做的好事、對的事情,祂都知道,我們要愛上帝,因為一個愛上帝的人,是上帝所知道的人。上帝不但知道我們做的好事,也知道我們的敗壞、錯誤,因此基督發出警戒、教訓,使我們在他面前預備自己,領受他要給我們的指責、審判、責備,使我們不至於將錯就錯,以致於遠遠離開他,走在滅亡的道路上。   教會是主的身體,主一定用他的督責把我們帶回正路。如果我們所做的是上帝所喜悅的事情,那麼,上帝一定會賜福;如果我們所做的是違背上帝旨意的事情,他一定要刑罰、管教我們,帶我們回到正路。這是耶穌基督作為教會的元首所做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