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太福音 18:10-14

10 你們要小心,不可輕看這小子裡的一個。我告訴你們,他們的使者在天上,常見我天父的面。a]”>[a]

12 「一個人若有一百隻羊,一隻走迷了路,你們的意思如何?他豈不撇下這九十九隻,往山裡去找那隻迷路的羊嗎? 13 若是找著了,我實在告訴你們:他為這一隻羊歡喜,比為那沒有迷路的九十九隻歡喜還大呢。 14 你們在天上的父也是這樣,不願意這小子裡失喪一個。

馬太福音 18:15-17

15 「倘若你的弟兄得罪你,你就去,趁著只有他和你在一處的時候,指出他的錯來。他若聽你,你便得了你的弟兄。 16 他若不聽,你就另外帶一兩個人同去,要憑兩三個人的口作見證,句句都可定準。 17 若是不聽他們,就告訴教會。若是不聽教會,就看他像外邦人和稅吏一樣。

耶穌用牧人尋羊的比喻來闡述祂來是要拯救失喪的人(太18:10-14),接著就談到弟兄得罪你(原文或譯犯了罪)時,當如何行:「倘若你的弟兄得罪你,你就去,趁著只有他和你在一處的時候,指出他的錯來。他若聽你,你便得了你的弟兄;他若不聽…」(太18:15-17)

這裡,耶穌談到迷羊被抱回、失喪的人成為弟兄後,當他們再次犯罪或得罪你時,你該怎麼辦?聰明的彼得一聽就知道他可能面對的難題,我可以饒恕他幾次?到七次夠了嗎?(太18:21)若第八次他還不聽,這時候我就照著耶穌的教導,將他交給兩三個人、教會…,最後就看他像外邦人和稅吏一樣。(太18:15-17)

耶穌看出彼得的迷惑,回答說:「我對你說,不是到七次,乃是到七十個七次。」(太18:22)然後用惡僕逼債的比喻來作對比,欠一千萬銀子的僕人因著主人的慈心,被釋放且債得赦免;但是,他卻因十兩銀子的欠債,揪著他的朋友,掐住喉嚨,將他下在監裡,等他還債(太18:23-35)。耶穌用:「…你不應當憐恤你的同伴,像我憐恤你嗎?…你們各人若不從心裡饒恕你的弟兄,我天父也要這樣待你們了。」作為比喻的結尾。

弟兄犯罪或得罪你時,該怎麼辦?關鍵點不在於耶穌所教導的程序(太18:15-17),不在於饒恕多少次?我們要容忍多久?他有沒有改變?他值不值得饒恕?七次相較於七十個七次,十兩銀子相較於一千萬銀子,都是有限和無限的比較,耶穌想要表明的是在登山寶訓中論愛仇敵的教導:「你們要完全,像你們的天父完全一樣。」(太5:48)

我能憐恤弟兄有多少,端看我明白天父憐恤我有多深;我能饒恕弟兄有多少,端看我領受天父饒恕我有多大。十字架的恩典不是一次、兩次,而是恆久忍耐,又有恩慈。

寬恕(天韻合唱團19-把愛留下)

主啊!我做不到,他們得罪虧欠我,要我原諒,我做不到。

主啊!我做不到,他們不斷傷害我,要我忘掉,我做不到。

但是我忘了,主啊!我也曾如此對祢,背棄祢、否認祢、遠離祢,

祢都依然愛我,沒有把我離棄,沒有把我離棄。

主啊!我願意,寬恕那傷害我的人,不怨恨、不計算、不追討,

主啊!我願意,因祢先寬恕我,因祢先寬恕我。

@林大惠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