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健萍
溫哥華雖然只是一個小城市,在過去十多年間,教會如雨後春筍般建立,單是華人教會已超過一百間。到底「教會」在一般人心目中的形像是怎麼樣的呢?是芸芸宗教體系的一種組織,是宣揚愛與和平的一個社團,還是努力實踐上帝使命的群體?
很多人在教會裡認識上帝,體驗彼此相愛的生活;然而也有不少人對教會裹足不前,且有一些相信耶穌的人,不願歸屬任何教會,甚至每星期準時上教會的人也不見得完全滿意教會生活。
因為每個人對教會都有相當的期待,最低限度,我們認為教會不應像現在的樣子。那麼,教會應該是甚麼樣子?上教會的人又應有些甚麼表現?楊腓力(Philip Yancey)所寫的《何必上教會》(Church: Why Bother?)能讓你重新思索上帝賦予教會在世上的意義與使命,參與教會的人要怎樣做才能實踐上帝的心意?
不信神的人都知道教會是一個敬拜上帝的地方,星期日崇拜目的只有一個,就是敬拜上帝。因此,所有的程序都應該能引導參加者思想上帝,提醒人上帝的作為奇妙,上帝的恩典豐富,為此向上帝發出感恩與讚美,也應該幫助信徒作出適當的回應,每日實踐遵行上帝的誡命。所以,我們需要檢討崇拜的音樂,無論是傳統聖詩或是現代福音詩歌是否能使人更親近上帝,提升人對上帝的認識,而不只是注重技巧與形式的表達。
大多數信徒會坦白承認對牧師每星期的講章不以為然,可是我們有否從訊息中、從經文中體會上帝的心意,祂要向我說甚麼?要我作甚麼?我要怎樣做才可以表達我對上帝完全的敬拜與順服?
主禮人及參與者在崇拜的每一個項目中,如果忘掉誰是敬拜的真正對象,恐怕我們一切的努力歸於徒然,因為上帝在意的不是禮儀與形式,而是人內心的順服與感恩。舊約時代的以色列人也因為過於專注敬拜的規條與儀式,錯失了敬拜的真正意義,而得不著上帝的喜悅。祂清楚的對他們說:「耶和華喜悅燔祭和平安祭,豈如喜悅人聽從他的話呢?聽命勝於獻祭,順從勝於公羊的脂油。」
教會也是上帝最初心意得以實現的顛峰。上帝知道人不能獨處,孤單地作一個基督徒,更是困難重重,舉步唯艱。於是教會成為信徒彼此勉勵,激發愛心的地方。可惜,我們在這個使命上,一次又一次的失誤。我們不得不痛心地承認,大多數教會在神聖莊嚴的外表下,弟兄姊妹有多少的紛爭、積怨、無法諒解。我常常在想,如果我們無法與弟兄姊妹在地上和睦相處,我們又怎麼會期待將來在天上永遠與眾聖徒重聚,與上帝同在一起的美好日子呢!現在就讓我們好好實習將來永恆的生活!
不少人批評教會是有閒階級的玩意,細看之下的確如此。我們都喜歡與背景相近、教育程度差不多的人來往接觸,說得好聽是容易溝通,事實卻是教會有相當程度的排外性。對於另類的群體,如邊緣青年、未婚媽媽、酗酒吸毒人士,總是投以奇異的眼光。教會的大門雖說常對外開放,可是卻難以接納與我們迥異的人。耶穌在世上怎樣憐憫貧困、妓女、稅吏和罪人,也把這個職責交給在地上的教會,繼續延伸上帝的恩典與慈愛。
教會常常成為許多人的緊急救援中心,大大小小的交通意外、家人得了重病、受傷或死亡……凡是有需要的人,只要到教會來,牧者和弟兄姊妹都會守望相助,伸出援手,以實際行動,解人燃眉之急,也包裹受傷的心靈,使人透過我們的服事,認識上帝的美善。
或者,教會曾經讓你很失望,現時的教會也不是你理想中的教會,可是,上帝愛教會的心如此堅定,祂甚至為教會捨命,祂也希望你在教會中敬拜祂,愛祂,服事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