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健萍
有一部電影《耶穌受難曲》,深刻描繪耶穌釘十架前所受的羞辱和鞭打的情形,在世界各地帶來極大的震撼,也引起各界的關注。導演米高吉遜要向觀眾呈現的是耶穌受死的實況,至於耶穌為甚麼要死並祂所發揮深遠的影響,都不在他探討的範圍內。
差不多與此同時,暢銷作家約翰.派博(John Piper)出版了一本書,也名為《耶穌的受難》(The Passion of Jesus Christ),列舉了基督受難的五十個理由,讓人驚訝的發現耶穌的受苦與受死,為人類帶來了革命性的更新與盼望,也賦予了生命的價值和意義。
這本書並不刻意去解釋耶穌為甚麼要釘十字架?卻是要說明耶穌如此受盡人間的折磨,最後被掛在十架上死去,到底成就了甚麼?
在永無休止的競爭裡,很多人為了建立和保存自己的利益,難免會傷害別人、甚至犧牲別人;而國與國之間的矛盾和衝突,更以互相迫害和殺戮來謀求自身的安全和穩定。而耶穌卻以一種截然不同的態度去面對世人的敵視和凌辱,祂定意選擇犧牲自己來換取人與神之間的和好,一些信奉祂的人已經看到耶穌受難的意義,學習祂的順服與謙卑,甘心付出與捨棄。只有耶穌的捨命才能成就人與人之間更長遠、更穩固的和平。
每個人都會有過錯,做錯事的後果,自然有人要受罰。在《末代皇帝》這部電影裡,年幼的溥儀登上皇位,侍候他的宮女太監多的是,皇帝若有甚麼過失,總要有人承擔責任,自然有僕人代受責打。然而在耶穌被審問、被鞭傷的事實中,彼拉多查不出祂有甚麼罪來,顯然祂是代罪羔羊。在基督教的教義中,僕人犯錯,萬王之王受罰,豈不叫人感到驚奇!耶穌到世間來就是要成就代罪的使命!因此,我們不再懼怕受罰,不再活在罪惡過犯的陰影下,可以自由享受神賜人喜樂且豐盛的人生。
透過耶穌的受苦並受死,耶穌能夠體恤作為人所面對的試探和誘惑,也明白作為人的限制和軟弱。當我們感到灰心、沮喪、難過到極點的時候,想到耶穌也曾經歷過這種時刻,並且願意安慰、鼓勵,又加力量讓我們積極面對,這樣的一個承諾,真讓人難以抗拒。
更重要的是,耶穌的受死與復活是要賜給人永生。不少人誤解永生的意義,永遠的生命並非今生的延續。人生在世,總會遇上挫折、憂傷、疾病、苦難,若將來的生命同樣夾雜著苦與樂、喜與悲、勞碌與掛慮,誰又會期望這樣長遠活著呢。然而,聖經給我們的應許如此確實:「神為愛祂的人所預備的,是眼睛未曾看見,耳朵未曾聽見,人心也未曾想到的。」透過耶穌的死與復活,祂讓我們在永恆裡,身體改變,再也沒有疾病疼痛,一切罪惡、悲傷都成為過去,要永遠享受神所賜的豐盛與美善。這樣一個有福的盼望,你又怎麼可以錯過呢?
耶穌的受難是一件極為不幸而沉痛的事,然而神卻因此而成就極榮耀、極尊貴的使命:把人挽回,讓人知道活著的意義與價值,並使人得著最大的益處,真是令人驚歎不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