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osts

以笏和珊迦

〈士師記〉 3:28a    對他們說:「你們隨我來,因為耶和華已經把你們的仇敵摩押人交在你們手中。」

閱讀經文:〈士師記〉 3:12-31

摩押人是羅得的大女兒和羅得的後裔,羅得是亞伯拉罕的侄子,以色列人是亞伯拉罕的後裔,所以摩押人和以色列人有親戚關係。他們之間的關係時好時壞,在〈路得記〉裡記載當伯利恒有饑荒時,有的以色列人就跑到摩押地避災;大衛逃難時,也曾把父母放到摩押地去避難。但是在這章裡,摩押人約了亞捫人和亞瑪力人一起去攻打以色列人,占據了棕樹城,也就是耶利哥城。棕樹城是耶利哥城的別名,因為在耶利哥城裡有許多棕樹。

這三族人戰勝以色列人,以色列人就服侍摩押王伊磯倫十八年。以色列人何時離開神,何時就失去力量,被敵人所勝。我們也是一樣,我們何時離開神,就會失足,或失敗。主耶穌說:「因為離了我,你們就不能做什麼。(約15:5c)」〈士師記〉裡的以色列人,正像有些相信主耶穌的人,雖然身在迦南地,卻不一定肯遵行神的話去生活,反而偏行已意,以致常被試探所勝,跌入苦難之中。但是愛我們的神卻從不曾離開我們,總是等著我們回轉,等著向我們伸出援手。

神會使用誰去拯救以色列人呢?在我們的心中,能拯救一個民族的豈不是超人嗎?現在電視電影上不僅有男超人、女超人,還有蜘蛛人、蝙蝠俠,不勝枚舉。在人的心中,能拯救人的必然有超凡的力量,一隻手可以舉起一架坦克,一跑可以快過飛機,但那些都是假的,是人幻想出來的。以色列的「超人」,都是神興起的。

第一個士師俄陀聶

〈士師記〉 3:9 以色列人呼求耶和華的時候,耶和華就為他們興起一位拯救者救他們,就是迦勒兄弟基納斯的兒子俄陀聶。

閱讀經文: 〈士師記〉 3:1-14 

在《聖經》裡,我們處處可看到神的主權和權柄。正如神說的:「你們如今要知道,我,唯有我是神!在我以外並無別神。我使人死,我使人活,我損傷,我也醫治,並無人能從我手中救出來。(申32:39)」神可以幫助以色列人趕出迦南地所有的外邦人,也可以留下幾族不趕出去。看起來似乎是以色列人不遵從神的旨意,缺乏信心;但是作者卻讓我們看見,凡事都有神的旨意。即使人不遵從神的旨意,神也可以使壞事變好事。

例如,以色列人在約書亞死後各自為政,不再像以前那樣同心抗敵,神也可以藉著他們趕不出去的外邦人去達到一些目的。其一,可以使用這些外族人來試驗以色列人肯不肯遵行神的道;其二,可以讓以色列人的後代學習戰事。所以從巴力黑門山直到哈馬口,都有零零落落的外族人居住其間。黑門山在舊約時是巴珊王噩的屬地,迦南人把它認為是敬拜巴力的聖山,因此被稱為巴力黑門山;但是在耶穌登山變像之後,它就有了新的意義,變成跟從耶穌之人的聖山了。

哈馬口曾是亞蘭(敘利亞)境內的一座城,在利巴嫩山脈和安替利巴嫩山脈之間的谷地中,是自南方進入哈馬地區的惟一孔道。也就是說,在迦南境內由南至北,神留下非利士五個首領,也就是五座城;還有西頓人、希未人,等等。

以色列人不僅和外族人立約,去拜他們的巴力和亞斯她錄,並且與迦南人通婚,侍奉他們的神。在《聖經》裡我們經常會看到這句話:「以色列人行耶和華眼中看為惡的事」。你可能會不以為然。因為現在和異族通婚簡直是司空見慣,怎麼會變成神眼中的惡事?神難道不希望全世界的人都彼此相愛,成為一家嗎?可能有的人會覺得神的心胸太狹隘了。

波金的信息

〈士師記〉 2:16  耶和華興起士師,士師就拯救他們脫離搶奪他們人的手。

閱讀經文:〈士師記〉 2:1-23 

波金,是一個地名,意思是weeper哭泣者,因為這名字只在《聖經》裡出現過一次,現在已無法證實它確實的地點在哪裡。不過,如果七十士譯本正確,那大概就是在伯特利附近。因為直到〈士師記〉的末了,約櫃都放在中央山地的伯特利 ,伯特利有一顆樹叫亞倫巴古,就是「哭泣的橡樹」之意,與波金似乎有相當的關係。從吉甲上到波金,意味著當時敬拜中心的轉移。從約書亞死後到耶和華的使者來波金傳信息,這當中應該有幾十年了。因為諸支派都已逐漸穩定下來,並且接納了迦南地的原居民,給他們當中有的人做苦工雜役。現在我們曉得,神對這種情形極為不滿,因為百姓把神的話打折扣了。因此神差遣使者從吉甲到波金向以色列人傳信息。

波金的信息有哪些重點呢?

1, 神是帶領以色列人從埃及出來,到祂所應許以色列祖先之地的神。

神永不廢棄和以色列人所立的約。(這讓以色列人放心了)

3.神是守約的神,可是以色列人卻沒有遵行與神所立的約。

因為以色列人沒有聽從神的話,所以神不將他們趕出。他們必成為以色列人肋下的荊棘,他們的神必做以色列人的網羅。

你假如不明白「肋下的荊棘」是何意?可以拿幾根樹枝放在肋下幾個小時,感覺一下。「網羅」就是被困住之意。你可以觀察一下,在信主之前,很多人都被迷信和一些傳統信仰困住。最近在台灣有孕婦因為流產而被責備,因為按民間說法,懷孕三個月之前不可以說出來,不然會流產。所以有醫生出來打破這個迷信。動輒得咎便是一種陷在網羅裡的感覺。

心靈上的鐵車

〈士師記〉 1:19 耶和華與猶大同在,猶大就趕出山地的居民,只是不能趕出平原的居民,因為他們有鐵車。

閱讀經文:〈士師記 〉1:1-36

有人說〈士師記〉是整本《聖經》中最悲哀的一卷書,描寫神的子民離開神,倚靠自己的力量去生存,不但無法奪取未得之地,甚至喪失已得之地,成為異族蹂躙的對象。這也是形容信徒離開神的光景,不但無法過得勝的生活,反而被罪惡所勝,再度成為罪的奴僕,被罪奴役。約書亞帶領以色列人進入迦南,打下了基礎,以色人卻無法完成神的託咐、剩下的使命;正如基督為我們完成了救恩,我們也接受救恩成為神的兒女,但是卻未能倚靠神去戰勝老我,以致老我居首,又把聖靈關到地下室。

因此我們明白,信心和行為相輔相成的必要。約書亞死後,以色列人的信心開始逐漸轉移。以色列人的團結性也逐漸分散,各打各的仗,以致於力量分散,無法像約書亞在世時,集中一氣去打戰的氣勢。一開始,彷彿還是有點信心,以色列人去求問神,誰應該先出戰。猶大邀請西緬一起作戰,因為西緬的地域就在猶大的領域之內。「猶大就上去,耶和華將迦南人和比利洗人交在他們手中」,意思是,猶大一上去,神就把敵人交給他。猶大有憑著信心而出的行為,神立刻回應。這就是神對我們的要求,好像過約旦河時,祭司的腳必須先踏入水中,水才分開。倘若祭司害怕,要神先把水分開,那麼他們就無法過河了。猶大採取行動,神就祝福。

猶大和西緬打了個大勝仗,在比色擊殺了一萬人,又抓到亞多尼比色。亞多尼比色是個頭銜,指他是「比色的王」之意。他是一個勢力強大且凶狠的統治者,他曾經擊敗七十個王,並砍去他們手腳的大拇指。在古代希臘和近東的戰役裡都有類似的習俗,就是砍去戰俘的大拇指,讓他不能再拿劍執矛,卻可以划船。但是亞多尼比色卻故意屈辱他的戰俘,讓他們在他的桌下拾取零碎食物,苟延殘喘以度餘生。因此,他覺他所受的懲罰是個報應。

英雄難過美人關(下)

士師記 16章28節  參孫求告耶和華說:「主耶和華啊,求祢眷念我。 神啊,就這一次,求祢賜給我力量,使我向非利士人報那挖我雙眼的仇。」

有人說,不要小看你的敵人對你的批評,因為他們知道你的弱點,往往講得一針見血;反之,你的朋友們為了討好你,往往不敢講真話,因而使你活在迷茫之中,讓你看不見真相。這話對參孫來講真的很確切,因為非利士人非常清楚參孫的弱點,參孫卻一點不自覺,一而再,再而三地,因著女人而讓自己陷入險境。

迦薩位於非利士平原的中央,是今日迦薩走廊的首府,當年也是非利士人的大城之一。參孫一到迦薩就去找了個妓女過夜。迦薩一知道此事,就準備天一亮就殺他。沒想到參孫睡到半夜就起來了,半夜裡的城門都是緊閉的。他不必找人開門,抓住城門的門扇和兩個門框,把它們和門閂一起拆下來,扛在肩上,抬到希伯崙前面的山頂上。迦薩距離希伯崙大約60公里,且整段路程大部分是上坡路,還要背著城門的門扇和兩個門框。可以想像一下,參孫的力氣實在驚人。

這事過後,他去了梭烈谷,愛上了一個女子名叫大利拉。梭烈谷是非利士地的一個山谷,很靠近參孫的出生地瑣拉。可想而知,非利士人又開始慫恿大利拉出賣參孫,主要就是要探知參孫的力量之源的秘密。

當大利拉一而再,再而三地探問參孫時,參孫都給她假訊息。每一次,大利拉都會叫:「參孫,非利士人來捉你了!」以測試參孫的消息是真或假。參孫再笨,也沒想到大利拉真的和非利士人有勾結,他也知道那個秘密是不能隨便說的。但是男人的耳朵天生是軟的。

英雄難過美人關(上)

士師記 13章24節   後來婦人生了一個兒子,給他起名叫參孫。孩子漸漸長大,耶和華賜福給他。

和亞比米勒,耶弗他不同,參孫出生在一個非常愛他的家庭裡,他的父母都非常敬虔。參孫的出生是出於神的使者之預告,參孫的成長更充滿了神的祝福。按人的眼光來看,這樣的孩子是含著金湯匙出生的,前途無可限量。

神要求參孫做拿細耳人,也就是母親懷胎時,胎兒就歸於神了。所以參孫的母親在懷胎時,葡萄樹所結的不可吃,清酒烈酒都不可喝,任何不潔之物都不可吃。而參孫從出生到死也都要守這些例,也不可用剃刀剃頭,不可接觸死物。因為神要使用他拯救以色列人。

從人的眼光來看,這是何等榮耀的揀選;從參孫的眼光來看,這實在是很痛苦的生涯。因為從一出生,他的命運就己經被註定了。有很多人不想信耶穌,就是因為害怕被束縛,不可以做這,不可以做那,雖然明白這都是為了自己的好處,但有的人還是想穿破那一層束縛的感覺,去為心所欲。所以在參孫的一生裡,他破壞了所有拿細耳人當守的規矩。我相信他不是故意的,而只是不願被束縛,不願成為條例下的被迫者。就好像疫情當中,很多人不肯戴口罩,鬧出很多抗議遊行,甚至打人殺人事件,因為他們就是不要戴口罩,覺得扼殺了他們的人權。

但是不管參孫怎樣違背拿細耳人的條例,神還是按著祂的計劃,使用他去拯救以色列人。神的計劃,人很難明白。那時以色列人被非利士人轄制,參孫偏偏喜歡上一個非利士女子。作者說,這事出於神。

兩個被父家拒絕的男人

士師記 11章1節   基列人耶弗他是個大能的勇士,是妓女的兒子。基列生了耶弗他。

有許多男人不知道自己為父的重要性,到處留種,結果種下了好多禍根。因為有了孩子而不教養,以致於自己的家都破碎了。基甸就是一個這樣的例子,神雖然呼召他,他打了個勝仗後就到處風流。不僅有了七十個親生的兒子,在示劍也有個不帶回家的妾,給他生了兒子亞比米勒。亞比米勒在基甸死後,就殺掉了69個兄弟,只有一個約坦逃出去。他自立為王三年,卻不算是以色列人的士師,後來也被自己人殺死。

大約過了六十幾年後,有一個名叫基列的基列人,己有妻子兒子,又和一個妓女生下一個兒子耶弗他。基列的兒子們長大後就把耶弗他趕出門,免得他也要繼承產業。耶弗他便出去和一些無賴混在一起。

但是耶弗他可能很有智慧和能力,所以當亞捫人轄制以色列人時,基列人在沒有選擇的餘地下,只好去請耶弗他回來幫助他們。耶弗他懂得敬畏神,一接下任務,便到米斯巴將他一切的事陳述在耶和華面前。

耶弗他的智慧表現在敬畏神和論事的智慧上,他一開始想以德服人,跟亞捫人據理力爭,表現出他對以色列人的歷史十分清楚,不是只有猛力。當亞捫人不講理時,他就與他們爭戰。耶和華的靈在他身上,但是出征前他還是有太多擔心。他擔心什麼呢?

他害怕戰事失利,好不容易重新被接納,何等擔心因為失敗又被踢出去! 他相信耶和華神,但是他覺得若許個願會更可靠。你有沒有這樣的想法?在民間信仰裡,那些人去拜託偶像幫忙時都會許願,要為偶像修金身或送台戲,反正就覺得有許願,邪靈會比較肯幫忙。信徒也經常也有這樣的想法,有的人患了癌症求神醫治,便許願病好了去讀神學;有的人有難關求神幫忙,許願難關一過便奉獻多少錢給教會,有的人更許願去全世界傳福音,誇下很難做到的宏願。

雖然疲乏,還是追趕

士師記八章4節    他們雖然疲乏,還是追趕。

在神主導的戰役中,真正的主帥永遠是神。祂只給基甸留下三百人,要去對付13萬5千的敵軍,還有無數的駱駝。換了是你,會不會想逃回家?那夜,耶和華對基甸說:「起來,下去攻營,因我已把它交在你手中。」

我們仔細聽神的用語:「起來」,意思是別休息了。「下去攻營」,就是現在,要打仗了。「因我己把它交在你手中」,你己經得勝了,去領獎吧! 整去加起來,就是我己經幫你打完仗了,去領獎吧! 也知道基甸聽不懂,又加了一句:「倘若你害怕下去,可以帶你的僕人普拉下到那營裏去, 你必聽見他們所說的,這樣你的手就有力量下去攻營。」

神知道基甸心裡害怕,神也知道我們心裡的害怕。所以祂用方法去鼓勵基甸。基甸真的害怕,所以他真的帶著普拉去探敵營。到了敵營,看到敵人如同蝗蟲那樣多;他們的駱駝無數,多如海邊的沙。但是他聽到另一件事:有一人把夢告訴同伴說:「看哪,我做了一個夢。看哪,一個大麥餅滾入米甸營中,來到帳幕,把帳幕撞倒,帳幕就翻轉倒塌了。」同伴回答說:「這不是別的,而是以色列人約阿施的兒子基甸的刀。 神已把米甸和全軍都交在他手中了。」基甸看到的是環境,聽到的是神的應許,他終於願意放手一搏。

以色列人沒有刀也沒有槍,三百人要對付13萬5千的敵軍和無數的駱駝,這仗怎麼打呢?我相信《孫子兵法》裡絕對沒有這一招。基甸將三百人分成三隊,把角和空瓶交在每個人手中,瓶內有火把。 他對他們說:「看著我,你們要照樣做。看哪,我來到營邊,我怎樣做,你們也要照樣做。我和所有跟隨我的人吹角的時候,你們也要在營的四圍吹角,喊叫:『為耶和華!為基甸!』」

耶路巴力—基甸(2)

士師記六章32節  所以那日人稱基甸為耶路巴力,意思是:「他拆毀了巴力的壇,讓巴力與他爭辯吧。」

有的人和基甸一樣,雖然聽聞有神,卻因為看到這個世界有太多災難而懷疑神的存在。當神的使者來找基甸時,基甸就把他的疑惑都說出來,我覺得這是一個很好的開始。當我們心裡有疑惑時,當告訴神,只有祂知道如何解決你心裡的疑惑。很多無神論者因而成為神的僕人,到處傳福音。

基甸一旦知道有神,他的人生目標就整個改變了,他開始學習順服神。神給他的第一個使命不容易,神要他去拆掉他父親拜巴力的祭壇,還要砍下旁邊的亞舍拉當柴燒。就像我們信主後的第一個使命,便是跟家人傳福音,去掉他們拜的偶像,有的人為此禱告了幾十年。

基甸不敢在白天做,怕犯眾怒,便帶著僕人偷偷在夜裡做。第二天,自然有人發現,並且發現是基甸做的,便要求基甸的父親阿施把兒子交出來。奇妙的是,約阿施護著兒子,對站着敵對他的眾人說:「你們是為巴力辯護嗎?你們要救它嗎?誰為它辯護,就在早晨把誰處死吧!巴力如果是 神,有人拆毀了它的壇,就讓它為自己辯護吧!」巴力如果是神,就可以為自己辯護;巴力若不是神,為它辯護豈不是多此一舉?

大能的勇士—基甸(1)

士師記六章17節  基甸對他說:「我若在你眼前蒙恩,求你給我一個證據,證明是你在跟我說話。」

今天是以色列人的聖殿被毀日(希伯來語:תשעה באב‎或ט׳ באב‎;Tisha B’Av,意為「埃波月第九日」),是猶太教一年一度的禁食日,紀念耶路撒冷第一聖殿和第二聖殿的被毀。這一天也是為了紀念發生在同一天的其他降臨猶太人的災難,其中包括在公元135年超過50萬猶太人在羅馬被屠殺。 聖殿被毀日被認為是猶太日曆最悲傷的一天。很多猶太人因為發生在以色列的災難,而不能相信有一位耶和華神在眷顧他們。

〈希伯來書〉的作者說:「人非有信,就不能討神的喜悅,因為到神面前來的人必須信有神,並且信祂會賞賜尋求祂的人。(希11:6)」 但是並非每個人都像底波拉一樣,對神有滿滿的信心。當你諸事不順時,你相信世上有神嗎?

當底波拉過世之後,以色列人又遠離耶和華神,轉去拜外邦人的偶像,神就讓米甸人轄制他們。每當以色列人撒種之後,米甸、亞瑪力和東邊的人都上來攻打他們,對着他們安營,毀壞那地的農作物,直到迦薩,沒有給以色列留下食物,牛、羊、驢也沒有留下。那些人帶着他們的牲畜和帳棚上來,像蝗蟲那樣多;人和駱駝無數,都進入境內,毀壞全地。

〈士師記〉第六章形容他們的困苦,為了躲避米甸人,以色列人就在山中挖洞穴,挖洞建營寨。所以當神的使者去看基甸時,他正躲在酒榨那裡打麥子。有一種出土的酒榨,上池約8英尺見方,15英寸深,下方約2英尺處有一個用來承接果汁的較小的池。基甸就是用這種酒榨來打小麥。酒榨是為了要把葡萄榨成汁,所以只需要一個很小的地方;但是打麥子要在空曠的地方,因為需要利用風力將麥糠和麥子分開,才能有最多的收成。在一個不通風的地方打麥子,麥糠會到處飄,連呼吸都不容易。但是基甸沒有辦法,他不敢去外面空曠的地方打麥子,免得被米甸人發現來搶他的糧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