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osts

始建邑垣依次修築

〈尼希米記〉3:1那時,大祭司以利亞實和他的弟兄眾祭司起來建立羊門,分別為聖,安立門扇,又築城牆到哈米亞樓,直到哈楠業樓,分別為聖。

閱讀經文:〈尼希米記〉3 章

古代最著名的護城牆便是中國的萬里長城了,為了抵禦外族侵犯,從西周到戰國,許多諸候國都開始投入修建自己屬地的城牆,直到秦始皇統一六國後,才將各國的城牆連接起來,也因而被命名為萬里長城。

我們今天看的〈尼希米記〉第三章也有類似的概念,先是大家對著自己的房屋修建城牆,也是修建隣近自己房屋的城牆,然後再把城牆連起來,有的城門兩側還有石頭門樓,似是防禦之用。這些石頭門樓各有名字,例如:哈米亞樓,哈楠業樓,角樓,爐樓,等等。耶路撒冷是重要的交通樞紐,所以需要許多城門。通常厚重的大門兩側的城牆會較高較厚,以便守門的衛兵站崗。

回想一下,古時候住在中國邊境的老百姓經常會受到外族的騷擾或搶劫,性命和財產都沒有保障,萬一外族長驅而入,就引起社會動盪不安,甚至有關國家存亡。耶路撒冷原是一個易守難攻的城巿,但是她的城牆被毀了,回歸的百姓住在城裡是不是也會長期受到外邦人的欺負和騷擾?因此她的敵人不希望看到她重建城牆,而尼希米則迫切地要重建耶路撒冷的城牆。也因而當尼希米發出呼籲時,就立刻得到大家的響應。

尼希米返耶路撒冷建築城垣

〈尼希米記〉2:9王派了軍長和馬兵護送我。我到了河西的省長那裡,將王的詔書交給他們。

閱讀經文:〈尼希米記〉2 章

在前一章裡,我們讀到尼希米的禱告,最後兩句話是:「使祢僕人現今亨通,在王面前蒙恩。 」可見尼希米心裡迫切地想回故土,但是不敢向王提起,也不知從何向王說起,所以先把這件事放在禱告中,求神為他開路。

神就為他開路了,讓王注意到他面帶愁容。有多少當上司的會注意到下屬的面容呢?尤其是一個高高在上皂王,一般都只有讓人看他皂臉色行事,很難期望他會看到別人的臉色。偏偏這一天王就注意到了尼希米的臉色有異。王很體貼皂問他是否有病?沒病為何面帶愁容?對尼希米而言,他是嚇壞了,倘若王的心情不好,可以下罪詔,說尼希米給他臉色看。服事王的時候豈不當快快樂樂的嗎?為什麼擺一張臭臉給王看呢?幸好那天王的心情很不錯。

當他問清了尼希米心中的難處和打算後,便應允了尼希米的請求,並且還提供了許多的幫助和保護。大衛在〈詩篇〉37篇裡講到不要為惡人心懷不平,但更重要的是:「當將你的事交託耶和華,並倚靠祂,祂就必成全。」尼希米 的禱告使我們明白這個道理。光是憂愁沒有用,要把事情交托給神才有用。

尼希米為故土禁食祈禱

〈尼希米記〉1:5 耶和華天上的神,大而可畏的神啊,你向愛你守你誡命的人守約施慈愛。

閱讀經文:〈尼希米記〉1 章

根據猶大史學家約瑟夫和其他早期作者的記載,〈以斯拉記〉和〈尼希米記〉在早期希伯來文聖經是合成一卷的,併稱〈以斯拉記〉。最早把兩卷書分開是1448年的希伯來文抄本,現代希伯來文聖經則分別稱它們為〈以斯拉記〉及〈尼希米記〉。在舊約的希臘文譯本(七十士譯本)中,這兩卷書也是合成一卷。在三世紀初,神學家俄利根是第一個人見證這兩卷書是分開的。〈尼希米記〉中,大部分是尼希米的個人回憶錄,學者們多認為是真實可靠的。

有的人認為被擄到巴比倫的猶大人因為失去聖殿,同時也失去了信仰;尤其是在〈以斯帖記〉裡一點都沒有提到他們與神的關係,所以他們都是離開神,不敬虔的。事實上並非如此,當我們看到末底改不畏權勢,怎樣也不跪拜哈曼;以斯帖叫大家和她一起禁食,為進宮做準備時,我們就知道他們可能無法像在耶路撒冷時去敬拜和獻祭,但是在他們的生命中依然流淌著對神的敬畏和倚靠。

從尼希米聽到耶路撒冷的消息而痛哭祈禱時,我們也知道他心繫故土,並且深深敬畏神。尼希米其父爲哈迦利亞,也是被擄之民。在波斯國王亞達薛西(一世)統治猶大時,尼希米在宮中給亞達薛西王做進酒的工作。當亞達薛西王20年基斯流月(約主前446年的11月中旬到12月中旬),他從一位來自猶大的弟兄得知被擄歸回及留在猶大的居民受辱,耶路撒冷的城牆拆毀,城門被火焚燒,就大爲悲傷並爲此禁食祈禱 (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