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代志〉下29:10現在我心中有意與耶和華以色列的神立約,好使祂的烈怒轉離我們。

閱讀經文:〈歷代志〉下29:1-35

猶大王:羅波安→亞比央→亞撒→約沙法→約蘭→亞哈謝→(亞她利雅)→約阿施→亞瑪謝→亞撒利雅(烏西雅)→約坦→亞哈斯→希西家

〈列王記〉下用了三章的篇幅記載希西家的事蹟,〈歷代志〉下用了四章的篇幅記載希西家所做的,所以我們從〈歷代志〉來看希西家王,應該會更詳盡。他是一個怎樣的王,竟然值得兩本書的作者大書特書?在猶大王亞撒利雅(烏西雅)和以色列王耶羅波安二世那樣興盛的時代,作者也不過聊聊數語,還記下了亞撒利雅年老時因為忤逆神而染大痲瘋之事,那麼這個希西家究竟有何過人之處?

在希西家成長的年代裡,親眼看見以色列北國被亞述欺凌吞噬,也親身經歷到因為他父親亞哈斯悖逆神,以致民不聊生,峰火四起,內亂外患的痛苦。在一個飄搖不定的世代裡,他成長了,也思考了,倘若猶大人所敬拜的是真神,倘若這位耶和華神曾經把他們的祖先帶離埃及為奴之地,為何今日的猶大國會淪落到被各方而來的敵人壓制,而以色列北國又何至於滅亡?難道祂不再照顧祂的子民了嗎?從希西家對祭司和利未人的訓話裡,我們可以看到希西家在他年輕的思想裡,已經整理出一個該走的方向。

他的父親亞哈斯關閉聖殿,但他在就位的元年正月,就去開了耶和殿的門,重新整理。希西家所做的事情,所說的話,表明他深深明白以色列和猶大子民,以及君王的罪過。所以當做的第一件事,便是叫祭司和利未人潔淨自己。因為他們是信仰的領導者,他們若不潔淨自己,就不能為百姓潔淨他們的罪,罪若不除去,就無法和神重新立約。這個救恩的過程從舊約到新約一直沒有改變過,便是人應當知道自己得罪神,必須悔改,才能重新被神接納,與神和好,重新立約,再度蒙福。

希西家指出猶大人和以色列人落到如此淒慘的地步,是因為列祖犯罪,離棄神,甚至不在聖所中向神燒香或獻祭。因此神的憤怒臨到猶大人和耶路撒冷,將其中的人拋來拋去,令人驚駭、嗤笑。這是希西家的獨到之處,他找出了問題的癥結,並且有誠意去處理這個問題。希西家的獨到之處,是看出了神和猶大之間的密切關係,他們的禍福與神緊緊相繫。他們不可能離開神而蒙福。

今天我們有的人也在面對很多問題,例如生病、失業、婚姻不和、孩子不上進,有很多問題。可能有的人覺得只要有錢,他的問題都可以解決;但是曾經是全中國最有錢的人馬雲,也無法解決他自己的問題。現在我們都不敢說患病是出於神的管教,因為主說過,有的病是為了彰顯神的榮耀。而且人家患病了,你去說他可能犯罪,好像也不厚道。但是希西家讓我們看到,有時候生活的難處來自於靈性上與神隔絕。所以我們有問題時,不用等人說,自己先到神面前省察,相信對自己很有幫助。

當祭司和利未人在潔淨自己和聖殿之後,他們不諱言,國度的衰亡是因亞哈斯王的過犯。在中國歷史裡,每個帝王都要包庇先人,即使錯了也不可以說出來。但是在猶大人的歷史裡,誰是誰非,自有神來公斷,想隱藏也隱藏不了。當聖殿的一切都潔淨且歸位之後,希西家親自上聖殿,為國、為殿、為猶大人獻上贖罪祭。這就是一個領袖的胸懷,不只是權力的擁有者,更是靈性上的榜樣。

希西家又恢復大衛時期的詩班服事,讓利未人拿大衛的樂器,祭司拿號,一同唱讚美耶和華的歌。燔祭的祭牲要全然獻上,直到燒成灰。希西家就在那裡帶領百姓敬拜,直到整個燔祭的過程結束。何等感人。希西家鼓勵百姓歸耶和華為聖,把祭物和感謝祭奉到聖殿裡,祭司人手不夠,請利未人幫忙。“利未人誠心自潔,勝過祭司”,在祭司人手不夠時,確實需要請利未人幫忙;有時在教會裡,也會發現有的弟兄姐妹參與服侍時,比長執們更殷勤。

你可能奇怪,為何亞撒利雅(烏西雅王)去獻祭就被神刑罰長大痳瘋,而希西家獻祭卻蒙神悅納?在這裡我們要看到亞撒利雅和希西家獻祭的不同,亞撒利雅王是想取代祭司去行獻祭之職,而希西家是以身作則帶祭物去贖罪,並沒有搶行祭司的職責。希西家帶著首領們和祭物上聖殿,交給祭司行獻祭之實。

為何祭物都是百姓帶來的,而這裡說:“是因神為眾民所預備的”?祭物沒有可能從天上掉下來,這是讓我們明白,因為神賜給百姓足夠有餘,百姓也樂意捐獻。我們有什麼不是領受的呢?若是領受的,便知道是神所預備的,只是暫時交託我們管理。我們拿出去的奉獻,正是神託付我們管理的,拿出一部份奉獻給神,豈不皆大歡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