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星然

身為《玩具總動員》的鐵粉,在第4集(以下簡稱《玩具4》)推出前的心情是頗為焦慮的,因為前3集已經拍得如此完美,何不見好就收?

懷著一顆忐忑不安的心進了影院,觀後我必須說,《玩具4》不僅沒讓人失望,且整部作品還充滿了濃厚的倫理學辯證,令人驚艷!再加上精雕細琢的故事發展,下足功夫的角色心境,另闢蹊徑的燒腦結局……Pixar團隊讓《玩具》系列再攀高峰!

奧斯卡從2002年增設動畫獎項。 《玩具1》(1995)和《玩具2》(2000)都在那之前出品。 2011年《玩具3》拿下最佳動畫獎,不到10年,2020年奧斯卡把同一獎項再次頒給《玩具4》,在奧斯卡競爭激烈的動畫產業中,這可謂實至名歸。由此,《玩具總動員》系列成為影史上唯一再次得獎的動畫片。

玩具的普世價值

在玩具的世界裡,如果有某種玩具存在普世價值,那麼人生的意義和目的,又會是什麼?

答案是:陪伴小主人,忠誠地帶給孩子一個快樂的童年!這是玩具牛仔Woody堅信不移的人生價值,也是Pixar為玩具所設定的社會倫理,而與這個倫理相悖,就是不道德!

然而,堅持此一“道德”底線的最大悲哀是:當玩具過氣了,再也無法取悅主人,它就失去了價值,而這,就是Woody的處境——他必須重新尋找自己的存在意義。

接著,我們看到小主人倍受寵愛的新歡Forky粉墨登場!這是小主人Bonnie在幼兒園用廢棄的叉子做出的一個新玩具。主人附予了這個垃圾以全新的價值,使其一躍成為新寵。然而,Forky的自我人生價值定位,一開始就是“垃圾”,所以它無時無刻都想往垃圾桶跑。

顯然,這是非常嚴肅的自我身份認同障礙,這給了Woody一個新的使命,培訓並保護新玩具,讓他們帶給主人快樂的童年。

Woody意識到自己的保鮮期過了。既然永無翻身的可能,那為何不把焦點放在培訓新人身上?新人尚需前輩指點,才能融入玩具社會;而“忠心服事,給小主人一個快樂的童年”的傳統倫理,必須傳承下去!

於是,Woody有了新的生命動力!

傳統的價值定位

在玩具總動員裡,Woody所代表的正是一種傳統社會的自我價值定位:由“我”所屬的家庭、社會、道德文化來決定“我”是誰。人們調整自己,犧牲小我,來符合主流社會文化的期待。

這種由外而內形塑的傳統自我價值定位,有一個很重要的目的,就是為了國家社會的穩定和繁榮昌盛。崇高的使命感,讓個人的喜好和利益顯得不那麼重要了。

還記得電影《泰坦尼克》嗎?在沉船之前,英國紳士們非常優雅地把船禮讓給婦女和兒童,然後光榮赴難。這種紳士文化深刻地影響著英國男人:男人們被要求要符合這個倫理期待,要不然會被排擠、被看不起、被邊緣化,無法在社會立足。

二戰中,日本軍人的自我價值定位,來自於他們的武士道精神。戰敗切腹、與國家共存亡,這種榮譽精神成為他們的軍中倫理,是軍人們的自我價值定位。難道這些日本人生下來就喜歡切腹?不是,沒有人愛切腹,那是日本社會由外而內,對軍人形塑的一種牢不可破的倫理。

可是,這種由外而內的倫理約束,嚴苛地要求人們壓抑自己的情感喜好,來成就某一個群體。

人們被要求要合群、要融入、要無條件地效忠某一位領袖。這種由傳統而來的自我價值定位,無可避免地造成許多苦毒、傷害和個人悲劇。這也是為什麼我們這個時代,LGBTQ族群(指性少數群體)要激烈地反抗、鬥爭,挑戰長久以來傳統、文化、社會、宗教對他們施加的影響。

第5季《奇葩說》總決賽,有一場非常精彩的倫理學辯論,題目是:我不合群,我有錯嗎?這個論題旨在討論:我們該不該放下自我,成就大我?正反兩方的論述都非常有說服力!惟支持不合群的團隊,最後仍然佔了上風。這是可預料的。幾乎所有裁判,包括高曉松、蔡康永、李誕都是一面倒地支持不合群、要做自己,因為這是主流文化。

傳統的自我價值定位被打入冷宮,於是,我們擺向另一個極端——向自己的內心尋求自我價值定位。

現代的自我價值

Woody在搶救Forky的旅程裡,他鄉遇故知:牧羊女“寶貝”(Bo Beep),是所謂沒有主人的“失喪玩具”(Lost Toy)。

牧羊女在第3集中,一開始就被賣去二手玩具店。之後,她決定從店裡逃走,不再等待新的主人。她的人生價值就是做自己,自己開心就好。面對“失喪”的標籤,向來獨立自主的牧羊女抗議:“我可不是失喪的那一位!”暗諷Woody才是那個在傳統倫理中迷失和掙扎的可憐靈魂!

牧羊女代表的是一種現代的自我價值定位。

迪斯尼的編劇非常厲害!既然Woody和牧羊女分屬傳統與現代互相衝突的價值定位,彼此間就有了精彩對戲的空間。牧羊女這種不符合傳統倫理規範的自我定位,必然使得Woody震驚不已,內心衝撞難以言喻。

傳統社會裡,大眾認為只要符合社會道德規範,就是美善的,就是好的。這是Woody代表的倫理。現代自我價值定位認為,只要忠於真我就是道德的,就是美善的,就是好的。這是牧羊女的倫理。

2019年夏天,我在台灣逛書店,當時非文學類的暢銷書排行榜分別是:

1.《為你自己活一次──蔡康永的情商課》

2.《我決定我是誰:在負能量爆表的人生路上,我不活在別人的嘴裡! 》

3.《被討厭的勇氣:自我啟發之父“阿德勒”的教導》

4.《你的善良,必須有點鋒芒:36則讓你有態度、不委曲,深諳世故卻不世故的世道智慧》

這份榜單反映了時下自我價值定位的主流。當代重量級哲學家泰勒(Charles Taylor)說,我們所處的時代就是一個追求“真我”的時代(the Age of Authenticity)。

每個人都必須追求獨立自主,審視自我內心,向裡面挖掘,不斷問自己是誰,做出自己的價值決定。

終極的價值

使徒保羅在給哥林多教會的信件中,為自我價值的定位,展現了一個全新的視野——既非來自傳統,也非來自現代。他說:“我被你們論斷,或被別人論斷,我都以為極小的事,連我自己也不論斷自己。我雖不覺得自己有錯,卻也不能因此得以稱義,但判斷我的乃是主。”(《哥林多前書》4:3-4)

這段話很驚人。保羅沒有把自己的價值定位交給社群去決定:他不在乎別人怎麼看他,如果有人想用某種意識形態論斷他,他根本不屑一顧。但同時,他也不覺得自己有足夠的智慧來判斷自我價值。

顯然,保羅是自信的,很多時候他認為自己的判斷力是精準的,但他仍然深明惟有那位全知全能的上帝,才能給他一個終極的價值定位。

另一種可能性

在基督信仰裡,我們知道人的價值來自上帝,既非Woody路線,也非牧羊女路線。但在人世間,我們卻經常在Woody和牧羊女兩條倫理路線間搖擺。

牧羊女不贊同為了救Forky而讓玩具夥伴們身陷險境,她一度強烈要求Woody放棄對主人的愚忠。可是,Woody堅持必須救Forky,因為“那是唯一可證明我存在價值的事,不然我還剩下什麼?”

這是兩種倫理價值的激烈交鋒!

Pixar的編劇厲害之處在於,他們並未在Woody和牧羊女兩條倫理路線之間做出道德高下的判斷,若是那樣就流於說教了,而《玩具4》劇情非常細膩有溫度。他們知道真實的倫理處境極其複雜,不是一部動畫能解決的。

於是,牧羊女最終因著愛成全了Woody,滿足了Woody的倫理價值。但最讓人意想不到的,是全劇的結尾:堅守傳統的Woody決定離開那個不再需要他的小主人,和牧羊女一起去流浪。

Woody的改變並非代表他想效法牧羊女“做自己”,而是他意識到“離開”傳統,也許並非是“失喪”;以往深信不疑的那套舊的倫理價值,也許並非是牢不可破的絕對真理。

Woody從牧羊女身上看到了生命的另一種可能性,他的決定帶給觀眾的震撼是核彈級的!畢竟從《玩具1》到《玩具3》,Woody始終是傳統倫理的倡導者與維護者。然而Pixar的編劇大膽地推翻了這個價值設定!

我相信,《玩具總動員》的故事還沒結束,Woody和牧羊女展開的冒險新生活也值得期待!

文章來源:OC福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