舟子
最近讀到一篇文章,是個當兒子寫的。他寫他父親要他考零分。他在中學時很叛逆,成績都是C,一心只想成為像舒馬赫那樣的頂級賽車手,而舒馬赫上學時還考過零分。因此他覺得C比零分好得太多了。於是他的父親和他訂了一個考零分的條約,只要他考零分,父親就不管他啦!沒想到,要考零分並不容易,有時矇著作答,還是會拿到幾分。最後為了考零分,他拚命讀書,終於拿到零分,當然,那也表示,他有能力可以拿到A,因為他知道正確答案,才能每題都答錯。後來,他考上哈佛,讀完博士學位,再也不想當舒馬赫第二了。
這篇文章在網路上傳得很廣,很多人都很欣賞這個父親的逆向思考。這個父親顛覆了傳統的教法,讓兒子心甘情願地,不自覺地去努力,然後才發現原來老爸老謀深算,早就預計他會上套。但它使我感動的地方,是這個父親願意在兒子身上花時間,用心思。在現代的社會上,你看到很多父親,都以為只要把一大堆錢給兒女,他們就會變成社會上有用的人,他就完成了作父親的責任與使命。他做父親的價值就只在賺錢。
可是往往事與願違,在遠志明製作的“彼岸”裡,有一集“四海學蹤”,裡面說到,在澳洲的亞裔學生裡,一個星期中有25個墮胎的統計。孩子們拿了父母賺的錢,卻買不到學問或前途,反而迷失在吸毒、縱慾的生活裡,變得十分頹廢。父母都覺得給兒女很多錢,兒女就會變好,是不是因為他們也是倚靠金錢在麻痺自己?
有位美國教授分享他的經歷。他出生在經濟大恐慌的時期,家中經常斷糧。父親雖然受過高等教育,也只能做粗工糊口。有一年聖誕的早晨,他醒來後去找聖誕襪裡的禮物,卻只有一塊巧克力,他失望得放聲大哭。他父親告訴他,因為把買玩具的錢給了需要錢買食物的人。但是他父親一夜未眠,把整條道路的雪都堆到他家後院,為他造了一座“喜馬拉雅山”。這禮物使他終生不忘。他雖然需要半工半讀才能完成學業,卻一直活得很有尊嚴。因為父親的人格令他感到有尊嚴。
《箴言》說:“教養孩童,使他走當行的道,就是到老他也不偏離。” 教養裡包括了參與,有參與才能教,有參與才能養。不要讓金錢代替了父親的位置,不要讓金錢成為作父親的意義。兒女需要父親勝過金錢,父親的愛不能讓金錢取代。父親靠邊站,有時也是出於有些母親不自覺的愚蠢和自大。我曾看過在照顧嬰兒的母親,不斷地阻止父親的參與,以致於父親成了旁觀者。有智慧的女人建立家室,便要讓丈夫參與,並尊重他在兒女身上教養的權柄。他很可能教得不好,養得不令人如意,但是邀請他參與,為他禱告,他便會越做越好。因為一個父親能給兒女最好的禮物,便是他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