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士師記〉 18:31 神的殿在示羅多少日子,但人為自己設立米迦所雕刻的像也在但多少日子。
閱讀經文:〈士師記〉 18:1-31
「那時以色列中沒有王」,這句話在〈士師記〉中一共出現了四次(17:6/18:1/19:1/21:25),表示作者在寫此書時,以色列中已經有王治理。所以他認為,以色列人的問題,是因為以色列中沒有王的原因。其實「王」只是領導者的代名詞,但是以色列人想的並不是這樣,他們渴望的是像外邦人一樣有個耀武揚威的王,使人產生敬畏的王。因為摩西、約書亞和一些士師,其實都起了很好的帶領作用,使他們遠離偶像,敬拜耶和華,在許多方面蒙福。因此我們可以看到,以色列人一直沒有找出他們得罪神和失敗的根源。
在約書亞為以色列人分地時,但支派似乎沒有像其他支派那樣,得到又大又美的地界。他們分到了十七個城邑,散住在迦南各地(地圖上有紅點的便是但人原分得的城)。在〈士師記〉第一章34 節說:「亞摩利人強逼但人住在山地,不容他們下到平原」,加上在參孫做士師前後受到非利士人的壓迫,所以但支派的人一直在為尋找一個可以定居的地方而努力。從約書亞死後到參孫做士師的時期結束,可以算出的大約是410年,當然其中有一些年數是我們無法統計的,因為作者沒有把它們列出來。但支派找到拉億定居是否是在參孫死後,因為無法抵抗非利士人,所以更積極地尋找長久的定居之地呢?因為參孫被耶和華的靈感動時,但的軍營或者說但的營地,尚在瑪哈尼但,瑣拉和以實陶之間。
作者也點出米迦所邀請作為祭司的利未人,原來是「摩西的孫子、革舜的兒子約拿單和他的子孫」。所以摩西的子孫做但支派的祭司,並且設立(敬拜)米迦所雕刻的像,直到那地遭擄掠的日子。這「遭擄掠的日子」有三種說法,一是指在祭司以利執政的末期,他的兒子們帶著約櫃去迎戰非利士人,結果約被非利士人搶去,示羅的會幕形同虛設。二是指掃羅死後,大衛尚未作王之時,以色列人在迦南的地大部份都被非利士人佔據了。三是指〈列王記下〉,北國以色列被亞述人毀滅的時候。但是〈士師記〉的作者很可能是撒母耳,他在掃羅被殺之前去世,也不知道北國以色列滅亡之事,所以第一種解釋比較有可能。在撒母耳記一章時,約櫃和會幕都還在示羅,非利士人送還約櫃之後,約櫃就留在基列耶琳至少有廿年。
假如摩西的子孫都那樣糊里糊塗的作起祭司來,那更別說普通的以色列人了。因為按照神的分配,只有亞倫的子孫才可做祭司,摩西的子孫是負責管理會幕工作,是不能當祭司的。不過可能因為糊口困難,以色列人若不敬拜神,不奉獻十分之一,就沒有人供養利未人,所以有這個好機會,在米迦的家裡做祭司,何樂不為?
但支派的人從瑣拉和以實陶派了五個勇士去仔細窺探那地,那麼巧合,正好住到了米迦的家裡。他們聽出那利未人的口音,就跟他問了個詳細,知道他是利未人,便請他向神求問前途。這個利未人給了他們一個祝福的回答。那五個人去看了拉億之後,便找了同族的人上去佔領那地。佔領之後,便想起米迦的祭司曾經給他們的祝福。於是不但搶走了祭司,連米迦的神像和以弗得通通帶走。並且出語恐嚇米迦,使他不敢再追趕。
從但支派和米迦的作法,我們可以看出他們都希望得到耶和華神的祝福,但是他們己經失去了正確的引導,所以看到這個利未人和米迦做的神像和以弗得,就覺得非常寶貴,以這個利未人為他們的精神領袖。這就是主耶穌講的一種情況:我們都如羊走迷,各人偏行已路。我們希望得到心靈的飽足和帶領,但是我們不知道去哪裡尋求?好像落海的人看到有一根草,都會去抓住,希望能得以救命。這就是信仰於人之重要,我們都需要神的帶領和保守,但是怎樣才能找對一個真的神去信靠祂,這就是人要面對的問題。你怎樣才能知道自己所信的是對的?
原住在拉億,安居無慮的民,平白遭到滅族之禍,實在可憐。在那個弱肉強食的世代,這種事似乎很平常,其實在現在也依然有這種事。好像恐怖份子伊斯蘭國到處肆虐,有誰能夠去救那些被他們殺害的人呢?但族為了他們的需要而殺掉拉億的原住民,為了他們的需要而搶走了米迦的祭司和神像。在「需要」面前,人總是想出各種方法來滿足自己,把道德踩在腳下,把原則丟到背後,這就是人類的歷史。我們怎能不相信,在神面前,我們都是罪人呢?為了一己之需,一己之利,有多少人巧取橫奪,且認為理所當然!
根據鍾鵬章牧師提出的考古學資料,拉億(Laish) 就是現在的 Tell el-Qadi,在約但河的源頭附近。他說,從考古的斷層分析,可以肯定在主前 1190 – 1180,這個城市被毀,猶如〈士師記〉17-18章和〈約書亞記〉19章47 節所描述的:「但人的地界越過原得的地界,因為但人上去攻取利善,用刀擊殺城中的人,得了那城,住在其中,以他們先祖但的名將利善改名為但」。然後主前十一世紀中葉(約 1060年),當非利士人在示羅(耶路撒冷以北約 18哩)毀掉祭壇時(撒上4:1 – 11),他們也上來攻擊拉億;後來但人再重建拉億,直到王國時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