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士师记〉  18:31 神的殿在示罗多少日子,但人为自己设立米迦所雕刻的像也在但多少日子。

阅读经文:〈士师记〉  18:1-31

「那时以色列中没有王」,这句话在〈士师记〉中一共出现了四次(17:6/18:1/19:1/21:25),表示作者在写此书时,以色列中已经有王治理。所以他认为,以色列人的问题,是因为以色列中没有王的原因。其实「王」只是领导者的代名词,但是以色列人想的并不是这样,他们渴望的是像外邦人一样有个耀武扬威的王,使人产生敬畏的王。因为摩西、约书亚和一些士师,其实都起了很好的带领作用,使他们远离偶像,敬拜耶和华,在许多方面蒙福。因此我们可以看到,以色列人一直没有找出他们得罪神和失败的根源。

在约书亚为以色列人分地时,但支派似乎没有像其他支派那样,得到又大又美的地界。他们分到了十七个城邑,散住在迦南各地(地图上有红点的便是但人原分得的城)。在〈士师记〉第一章34 节说:「亚摩利人强逼但人住在山地,不容他们下到平原」,加上在参孙做士师前后受到非利士人的压迫,所以但支派的人一直在为寻找一个可以定居的地方而努力。从约书亚死后到参孙做士师的时期结束,可以算出的大约是410年,当然其中有一些年数是我们无法统计的,因为作者没有把它们列出来。但支派找到拉亿定居是否是在参孙死后,因为无法抵抗非利士人,所以更积极地寻找长久的定居之地呢?因为参孙被耶和华的灵感动时,但的军营或者说但的营地,尚在玛哈尼但,琐拉和以实陶之间。

作者也点出米迦所邀请作为祭司的利未人,原来是「摩西的孙子、革舜的儿子约拿单和他的子孙」。所以摩西的子孙做但支派的祭司,并且设立(敬拜)米迦所雕刻的像,直到那地遭掳掠的日子。这「遭掳掠的日子」有三种说法,一是指在祭司以利执政的末期,他的儿子们带着约柜去迎战非利士人,结果约被非利士人抢去,示罗的会幕形同虚设。二是指扫罗死后,大卫尚未作王之时,以色列人在迦南的地大部份都被非利士人占据了。三是指〈列王记下〉,北国以色列被亚述人毁灭的时候。但是〈士师记〉的作者很可能是撒母耳,他在扫罗被杀之前去世,也不知道北国以色列灭亡之事,所以第一种解释比较有可能。在撒母耳记一章时,约柜和会幕都还在示罗,非利士人送还约柜之后,约柜就留在基列耶琳至少有廿年。

假如摩西的子孙都那样糊里糊涂的作起祭司来,那更别说普通的以色列人了。因为按照神的分配,只有亚伦的子孙才可做祭司,摩西的子孙是负责管理会幕工作,是不能当祭司的。不过可能因为糊口困难,以色列人若不敬拜神,不奉献十分之一,就没有人供养利未人,所以有这个好机会,在米迦的家里做祭司,何乐不为?

但支派的人从琐拉和以实陶派了五个勇士去仔细窥探那地,那么巧合,正好住到了米迦的家里。他们听出那利未人的口音,就跟他问了个详细,知道他是利未人,便请他向神求问前途。这个利未人给了他们一个祝福的回答。那五个人去看了拉亿之后,便找了同族的人上去占领那地。占领之后,便想起米迦的祭司曾经给他们的祝福。于是不但抢走了祭司,连米迦的神像和以弗得通通带走。并且出语恐吓米迦,使他不敢再追赶。

从但支派和米迦的作法,我们可以看出他们都希望得到耶和华神的祝福,但是他们己经失去了正确的引导,所以看到这个利未人和米迦做的神像和以弗得,就觉得非常宝贵,以这个利未人为他们的精神领袖。这就是主耶稣讲的一种情况:我们都如羊走迷,各人偏行已路。我们希望得到心灵的饱足和带领,但是我们不知道去哪里寻求?好像落海的人看到有一根草,都会去抓住,希望能得以救命。这就是信仰于人之重要,我们都需要神的带领和保守,但是怎样才能找对一个真的神去信靠祂,这就是人要面对的问题。你怎样才能知道自己所信的是对的?

原住在拉亿,安居无虑的民,平白遭到灭族之祸,实在可怜。在那个弱肉强食的世代,这种事似乎很平常,其实在现在也依然有这种事。好像恐怖份子伊斯兰国到处肆虐,有谁能够去救那些被他们杀害的人呢?但族为了他们的需要而杀掉拉亿的原住民,为了他们的需要而抢走了米迦的祭司和神像。在「需要」面前,人总是想出各种方法来满足自己,把道德踩在脚下,把原则丢到背后,这就是人类的历史。我们怎能不相信,在神面前,我们都是罪人呢?为了一己之需,一己之利,有多少人巧取横夺,且认为理所当然!

根据钟鹏章牧师提出的考古学资料,拉亿(Laish) 就是现在的 Tell el-Qadi,在约但河的源头附近。他说,从考古的断层分析,可以肯定在主前 1190 – 1180,这个城市被毁,犹如〈士师记〉17-18章和〈约书亚记〉19章47 节所描述的:「但人的地界越过原得的地界,因为但人上去攻取利善,用刀击杀城中的人,得了那城,住在其中,以他们先祖的名将利善改名为但」。然后主前十一世纪中叶(约 1060年),当非利士人在示罗(耶路撒冷以北约 18哩)毁掉祭坛时(撒上4:1 – 11),他们也上来攻击拉亿;后来但人再重建拉亿,直到王国时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