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osts

定普珥日

〈以斯帖记〉9:26 照着普珥的名字,犹大人就称这两日为普珥日。

阅读经文:〈以斯帖记〉9 / 〈以斯帖记〉10

普珥节(希伯来文:Purim,就是掣签)是纪念西元前5世纪,犹太人被掳到波斯帝国时差点被灭族时,上帝如何用奇妙方法拯救了犹太民族!

亚达月(Adar)14号和15号,通常会在阳历二月或三月碰上~2022年的普珥节在三月16-17日

重温普珥节的故事

犹太人被掳到波斯(巴比伦)之后的有一天,有一个叫哈大沙(Hadassah)的犹太女孩,她没有爸爸妈妈,于是她的堂哥末底改就成了他的养父。某天亚哈随鲁王要找年轻女子来取代被废去的皇后瓦实提,当然长得漂亮的哈大沙也被送入宫,可是照着末底改的嘱咐,她并不提起自己的犹太血缘,而是用波斯的名字「以斯帖」(Esther)。

当时的波斯王朝是从印度到衣索比亚(古实),但在各种美女之中,以斯帖绝对是特别有内在美的一个人,进到宫中后,她特别受到照顾,而神也让亚哈随鲁王被她吸引,于是她竟然成了亚哈随鲁王的皇后!

末底改曾经救过亚哈随鲁王一命,这件事情有记录下来,之后亚哈随鲁王抬举了一个叫哈曼的人来当他的臣宰,他是亚甲族、就是亚玛力人的后代。王的意思是说大家看到哈曼就要下拜。但偏偏末底改不拜他,所以大家都觉得很奇怪,一问之下才知道是因为末底改信仰的缘故所以不愿下拜。于是哈曼决定来掣普珥,就是掣签,找个好日子来把犹太民族除掉。

末底改取代哈曼

〈以斯帖记〉8:16犹大人有光荣,欢喜快乐而得尊贵。

阅读经文:〈以斯帖记〉8

人的宠信何等有限。两个月前哈曼还是高高在上;两个月后,哈曼就被王下令挂在自己做的木架上了。假如我们倚靠的是人的恩宠,而不是神的信实,那后果也很可能像哈曼一样,一朝为臣,终生为奴。哈曼被挂上木架,死了;他的家人会到哪里去呢?家产都被没收了。若是像中国以前的大臣犯罪,诸连九族,就全杀了;不然就让其家人为奴为婢,下场很可悲。因此大卫王说:凡等候神的必不羞愧(诗25:3)。

在哈曼得意时,末底改要忍耐他的气势;当哈曼要剪除犹大人时,末底改禁食、痛哭,仿佛世界末日。但是神看见犹大人仿佛被赶散的羊,无人搭救,就起了怜悯之心,亲自为他们开路。这就是神和犹大子民的关系,也是神和祂的儿女们的关系。神的同在不是无所谓的观望,而是亲自去破坏敌人的诡计。这故事里的情节,使我们看到神的子民何等有福,即使成为亡国奴,神依然眷顾,仍然保守到底。神亲自抹干他们的眼泪,使他们的痛苦变为欢笑。所以我们若落在苦难中,不要灰心,不要绝望,因为天父必看顾你。

亚哈随鲁王把哈曼的家产赐给以斯帖,把哈曼的高位赐给末底改,在一夕之间,他们都高过他们的仇敌了。但是这还不够啊,更重要的是十二月份,王已下令其他民族都可以去杀犹大人,抢犹大人,要怎样才能挽回呢?王的命令是不能更改的,君无戏言,怎么办?末底改想出了一个好主意,奉王的名写谕旨,又用王的戒指盖印,允许犹大人在亚达月十三日,“聚集保护性命,剪除、杀戮、灭绝那要攻击犹大人的一切仇敌和他们的妻子、儿女,夺取他们的财为掠物”。这一下,整个局势就改观了,犹大人的命运也改变了。

哈曼悬于自备之木

〈以斯帖记〉7:10于是人将哈曼挂在他为末底改所预备的木架上。王的愤怒这才止息。

阅读经文:〈以斯帖记〉7

从哈曼和末底改两人受王恩后的表现,你觉得这两人有何不同?当哈曼受到王恩之后,就沾沾自喜,得意非凡,非把所有人都踏在脚下不满足,一幅趾高气扬,不可一世的样子;但是末底改受到王的恩竉,穿了王的朝服,骑了王的马,让全城的人都知道他是王所喜悦的人之后,他还是回到他的本位上,并不因而有所改变。你佩服哪一种人?我们身边偶而也会有这两种人轮流出现,一种让人羡慕又鄙视,一种让人暗暗地钦佩不已。这两种人的后果又如何?耶稣的母亲赞美神:“祂叫有权柄的失位,叫卑贱的升高;叫饥饿的得饱美食,叫富足的空手回去。(路1:46-47)”,卑贱也含有谦卑、自卑的意思。因此我们要在神面前选择做哪一种人比较好?

哈曼帮末底改牵了一天的马之后,闷闷不乐地回到家里,但是还有令人振奋的,皇后的筵席在等着他,他何必太难过?今天不是过去了吗?明天,一切都会变得更好,他哈曼是王的宠臣,马失前蹄也还可以再走下一步,不是吗?到了皇后的筵席前,一切都还是那么美好,人人也都对他彬彬有礼,看到国王和皇后和颜悦色,他的心里感到了一阵愉快。是啊,不要杞人忧天了,不愉快的一天就让它过去吧!

在酒席开始之前,亚哈随鲁王迫不及待地问王后以斯帖:“你要什么,我必赐给你;你求什么,就是国的一半,也必为你成就”。他已经等了两天了,不知道王后心里有什么难事,像个小孩一样,很想知道王后在想什么。他是王,他的权势大得很,一定能满足他心爱的女人,不是吗?满足自己心爱的女人,岂不是一个男人的荣耀吗?王后想要什么呢?即使要和他平起平坐,分掉一半的国,他也愿意。当你爱一个人的时候,除了让对方高兴可以使你得满足之外,其他的都是次要,你同意吗?神对我们的爱也是如此,要使我们的喜乐得到满足(约16:24)。

末底改得尊荣

〈以斯帖记〉6:13 你在末底改面前始而败落,他如果是犹大人,你必不能胜他,终必在他面前败落。

阅读经文:〈以斯帖记〉6

很奇妙的,当哈曼在家里做了一个五丈高的木架,准备第二天上早朝时,求王让他把末底改挂到木架上的那个晚上,王睡不着觉。哪一天都睡得着,偏偏那晚睡不着。小孩子要听故事才睡得着,大人则换成听历史才睡得着。所以王就叫人取历史来唸给他听。正好那天晚上唸到有两个守门的想要加害于王,被末底改知道了,他就去报告王后,王后又去通知王,因而保住了王的性命。听到这里,王就问,那当时有没有赐给末底改什么尊荣爵位啊?伺候王的臣仆回答没有。

有时候我们做了好事,却得不到任何的奖赏或鼓励时,不要难过。因为我们在天父的手中,神的每一个安排计划都是为我们设计好的,我们不用着急。本来做好事是应当的,可是因为做坏事的人太多了,所以感觉上做了好事就该有奖赏。但是信主的人不要因为一时得不到奖赏而灰心丧志,因为到了时候,我们就会发现原来神的计划是那样的完美。

哈曼本来预定第二天上早朝时才去求王的,但是做完木架之后,他迫不及待地跑去求王了。本来在深夜里去见王,也没有什么急事,是一种对人的骚扰,也不合一般的礼节,但是因为太兴奋了,哈曼竟然不顾一切在深夜里去见王了。但是他并不知道,此时的王在想什么。

哈曼立木架要杀末底改

〈以斯帖记〉5:2 王见王后以斯帖站在院内,就施恩于她,向她伸出手中的金杖,以斯帖便向前摸杖头。

阅读经文:〈以斯帖记〉5

经过了三天三夜的禁食,以斯帖穿上朝服,也就是正式的皇后服,进到王宫的内院,对殿站立。她没有直入王宫,她只是站在内院,正好可以看到坐在宝座上,对着殿门的王,王也看得见她的地方。王看见了以斯帖,就向她伸出手中的金杖,以斯帖就上前摸杖头。这是一个很动人的画面,王向以斯帖表明他的恩竉和接纳,而以斯帖也以摸杖头表示接受王的恩竉。王对以斯帖说,她就是要国的一半,也必赐给她,表示以斯帖仍然拥有王的宠幸。

以斯帖很有智慧,她并没有立刻把问题说出来,只是要求王带着哈曼去赴她所准备的筵席。这件事和国的一半相比,实在是很小儿科,王乐得做顺水人情,立刻答应,叫哈曼速速照行。在筵席上,王知道以斯帖必有所求,因此再一次重复他的应许。以斯帖承认自己有所求,但要第二天请王再带着哈曼赴她的筵席时再说明。

以斯帖这个计划很周全。因为她必须把哈曼套住,让他无法逃走才行。假如她太早透露自己是犹大人的身份,那样会有什么后果?很可能哈曼又有说词,让王无法更改所下的命令。很可能王听了以后,只会保住她一个人的性命。

王后的位分

〈以斯帖记〉4:17 此时你若闭口不言,犹大人必从别处得解脱蒙拯救,你和你父家必致灭亡。焉知你得了王后的位分,不是为现今的机会吗?

阅读经文:〈以斯帖记〉4

当哈曼的坏主意在各地宣告之后,全书珊城的犹大人都惊慌了。书珊城是波斯帝国的首都,书珊本意即百合花,在这个充满百合花的美丽城巿,却有见不得人的一场血腥的杀戮即将发生。想想看,假如在你移民去的国家里,政府宣布某年某月某日,所有非华人的民族,都可以去杀华人抢华人,那会造成华人多大的恐慌?2014的五月,新闻报导,由于中越在南海的争议引发的示威持续,越南3个省发生反华抗议,平阳省工业区百多家台资、港资工厂亦遭殃,办公室被破坏、货物被抢、仓库被放火坟烧。暴徒见有中文字的店舖、工厂、汽车就打、就砸,你挡他,他就打你,吓得当地的土生华人也都尽量不出门了。印尼也有好几次排华,1965年几十万华侨被屠杀,躲都没地方躲。都是很可怕的回忆。

犹大人被掳到巴比伦,以拦的书珊城也是巴比伦的国土,那里也聚集了很多犹大人。犹大人到了那里就开始做生意生根,哪会想到有一天要这样被人公然抢劫和杀死?谁没有父母和子女,想到一家人的下场如此悽惨,怎能不撕裂衣服,穿麻衣,蒙灰尘,痛哭哀号?撕裂衣服,穿麻衣,蒙灰尘,痛哭哀号是犹大人在神面前一种痛悔的姿态,因为到了灭亡的时刻,人只能祈求神的怜悯。好像尼尼微的王一听到约拿的宣告就披上麻布,坐在灰中,并通告全城的人和动物禁食,认罪悔改,希望求得神的怜悯。

穿麻衣不能进朝门,因为朝门是进王宫觐见王的地方,穿着麻衣等于是在哀悼,一般认为是很不吉利的,不可以把不吉利的东西带进王宫。所以末底改也不可以穿着麻衣去向王申诉。王的谕旨所到的各省各处,犹大人大大悲哀,禁食、哭泣、哀号,穿麻衣躺在灰中的甚多。因为恐惧和绝望抓住了他们。

哈曼谋灭犹太人

〈以斯帖记〉3:5 哈曼见末底改不跪不拜,他就怒气填胸。

阅读经文:〈以斯帖记〉3

因此耶和华神曾经下令要灭绝亚玛力人,从天下涂抹他们的名号,但是扫罗并没有按著神的心意去做。这个哈曼在朝庭中得势了,王抬举他,使他高升,吩咐一切臣仆都跪拜哈曼。唯有末底改不跪也不拜。当哈曼知道原来末底改是犹大人时,他就开始有了坏心眼。他不仅要对付末底改一人,更要消灭整个犹大民族,以雪被灭族的仇恨。

为何末底改不肯跪拜哈曼呢?因为他是犹大人,犹大人己经从亡国学到功课,开始明白除了耶和华神,谁都不能拜。这又是一个很有趣的对照。在犹大尚未亡国之时,君王和百姓都不肯停止拜假神和偶像。但是亡国之后,犹大魂就显现了。犹大魂就是代表犹大人的民族精神。但以理和他的朋友在巴比伦的表现可圈可点,尤其是他的三个朋友宁可被丢进火窑中,也不肯跪拜尼布甲尼撒做的金像;现在末底改也不肯跪拜哈曼。神对犹大人的管教总算有了一点成果。但愿我们不必受管教,就离弃偶像和假神。

“普珥”是一个亚述文字,意思是“签”;掣普珥就是掣签,用来决定何月何日为吉。不管是巴比伦王或波斯王都有这种迷信的习俗。在巴比伦王要进攻亚扪或犹大之前,他也曾经拿牺牲的肝去占卜,决定要攻打的国家(结21:21)。在波斯的王室里也用掣签来选择何时是做事的最好时日。那时是正月,掣签出来是十二月。掣签之后,哈曼对王进谗言,用一万他连得银子买到了亚哈随鲁王(以下简称:亚王)的同意。在这里,亚王并没有问清楚他想灭绝什么人,有何原因。可能因为已经打败了太多国家,太多民族,对亚王而言,少一个民族算得了什么?亚王不要银子,只要哈曼高兴,真是一个糊涂之君。真正的明君实在不多。

册立以斯帖为后

〈以斯帖记〉2:17王爱以斯帖过于爱众女,她在王眼前蒙宠爱比众处女更甚。王就把王后的冠冕戴在她头上,立她为王后,代替瓦实提。

阅读经文:〈以斯帖记〉2

假如第一章的筵席是为了筹备对希腊的战争,那么第二章很可能就是在主前479年的帕雷提亚(Plataea)之役之后。主前480年亚哈随鲁撤离希腊,在小亚细亚西岸的撒狄过冬。主前479年秋季才回到书珊,那时他开始想念王后瓦实提。回到家却见不到娘子,心情必然感到寂寞吧!这时王的侍臣紧张了,万一王想让瓦实提复位,她会不会报复呢?于是议王去寻找美貌的处女,再立一个王后,代替瓦实提。王以这事为美,有不少人的心脏从喉咙跌回原来的位置上。

历史上的另一幕在神的主导下开始了。一个在巴比伦出生的犹大小女子悄悄地步上了波斯的大舞台。在亚哈随鲁寻找王后的动机下,以斯帖顺理成章进了王宫,她是第二代的以色列流民(流亡之民),就像北美的第二代移民,讲话和生活方式都与当地人认同了,人家不问也分不出她的祖籍。但是她的堂兄莫底改的人生阅历多,可能为了避免犹大人的敌人作对,便要求以斯帖不要暴露犹大人的身份。

有的人奇怪为何以犹大人的身份,以斯帖会去参加选皇后一事。其实在以前一些国家里,若是王要选秀女,就会有一段禁婚的时期,让所有适龄的未婚女子都集合起来,经过淘汰之后才可回家,被选上的就继续参加下一轮的淘汰赛,直到被王看中。王的谕旨一传出,就招聚许多女子到书珊城,所以这很可能不是以斯帖可以决定的意愿。以斯帖自幼父母双亡,由她的堂兄末底改抚养成人。可能因为彼此年龄相距其大,所以末底改把她收为自己的女儿。

亚哈随鲁大设筵宴

〈以斯帖记〉1:1  亚哈随鲁做王,从印度直到古实,统管一百二十七省。

阅读经文:〈以斯帖记〉1

〈以斯帖记〉是《圣经》里非常奇特的一本书,里面没有提到犹太人和神的关系,也没有犹太人敬拜神的记录,可是在每一件事上,读者可以感觉到犹太人在异地对神默然的仰望,也可以看到神的权能以无比的幽默感在运行。在被流放到巴比伦的犹大人当中,充满了任人摆布的无力感。此时但以理应该已经过世,再无位高权重的犹大人为他们出头,他们好像一群无法自卫的羊,任人宰割。可是在他们的静默里,却有神巨大的力量和保护在暗中运行。当你读完〈以斯帖记〉里所发生的许多“巧合”,可能也会猜想,是否神差遣了保护以色列人的米迦勒天使长,在暗地里布置著一切?

主前490年8-9月之间,波斯大军进攻希腊,雅典人虽然人数居于劣势,却在马拉松平原以着重两翼的平行战斗排列,使其中央部分向内凹入,最后呈现几乎垂直的战斗行列,夹击并大败深入敌阵的波斯军。雅典军大胜之后, 古希腊时代的一位雅典传令兵费里皮德斯(Pheilippides),由马拉松平原跑回雅典报捷,中途没有停顿,当他将胜利的消息转告雅典人后,随即倒地死去。为了纪念他,希腊人在1896年举行了第一次马拉松赛跑大会。这就是马拉松赛跑的来源。

亚哈随鲁做波斯王之后,立志洗雪马拉松战役之耻,在登位第三年便预备远征希腊。按照波斯的惯例,出战之前往往有连日的欢宴,以团结袍泽,激励士气,随后王与文武大臣商议国事军事。此次庆宴持续六个月,目的在于策划入侵希腊的战略,并证明王有足够的财力来支持战事。这就是〈以斯帖记〉第一章的背景。书珊城是波斯的京城,有如今日中国的北京和美国的华盛顿,当年许多大事都在这里发生。尼希米也曾在书珊城的王宫里担任酒政。在王宫举办的欢宴里,照例少不了美女与美酒,而亚哈随鲁在此时突发奇想,要以王后瓦实提的美貌来提高众人的兴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