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斯帖记〉4:17 此时你若闭口不言,犹大人必从别处得解脱蒙拯救,你和你父家必致灭亡。焉知你得了王后的位分,不是为现今的机会吗?

阅读经文:〈以斯帖记〉4

当哈曼的坏主意在各地宣告之后,全书珊城的犹大人都惊慌了。书珊城是波斯帝国的首都,书珊本意即百合花,在这个充满百合花的美丽城巿,却有见不得人的一场血腥的杀戮即将发生。想想看,假如在你移民去的国家里,政府宣布某年某月某日,所有非华人的民族,都可以去杀华人抢华人,那会造成华人多大的恐慌?2014的五月,新闻报导,由于中越在南海的争议引发的示威持续,越南3个省发生反华抗议,平阳省工业区百多家台资、港资工厂亦遭殃,办公室被破坏、货物被抢、仓库被放火坟烧。暴徒见有中文字的店舖、工厂、汽车就打、就砸,你挡他,他就打你,吓得当地的土生华人也都尽量不出门了。印尼也有好几次排华,1965年几十万华侨被屠杀,躲都没地方躲。都是很可怕的回忆。

犹大人被掳到巴比伦,以拦的书珊城也是巴比伦的国土,那里也聚集了很多犹大人。犹大人到了那里就开始做生意生根,哪会想到有一天要这样被人公然抢劫和杀死?谁没有父母和子女,想到一家人的下场如此悽惨,怎能不撕裂衣服,穿麻衣,蒙灰尘,痛哭哀号?撕裂衣服,穿麻衣,蒙灰尘,痛哭哀号是犹大人在神面前一种痛悔的姿态,因为到了灭亡的时刻,人只能祈求神的怜悯。好像尼尼微的王一听到约拿的宣告就披上麻布,坐在灰中,并通告全城的人和动物禁食,认罪悔改,希望求得神的怜悯。

穿麻衣不能进朝门,因为朝门是进王宫觐见王的地方,穿着麻衣等于是在哀悼,一般认为是很不吉利的,不可以把不吉利的东西带进王宫。所以末底改也不可以穿着麻衣去向王申诉。王的谕旨所到的各省各处,犹大人大大悲哀,禁食、哭泣、哀号,穿麻衣躺在灰中的甚多。因为恐惧和绝望抓住了他们。

以斯帖在王宫里,知道末底改穿麻衣,蒙灰尘,在城中行走,痛哭哀号。起初只是叫人送衣服给末底改换,却没想到事出有因。等问清了一切事由,却发现末底改要求她做的事有点难度。末底改要求她去见王,为本族的人在王面前恳切祈求;但是她有没有那个胆量去破坏王宫的规矩:“王的一切臣仆和各省的人民都知道有一个定例:若不蒙召,擅入内院见王的,无论男女,必被治死,除非王向他伸出金杖,不得存活。现在我没有蒙召进去见王已经三十日了。”

末底改听了这话有点生气,他指出三点:一,以斯帖也是犹大人,纸包不住火,有一天被人知道了,她也得死。二,若以斯帖闭口不言,犹大人必从别处得解脱蒙拯救。这是末底改的信心。三,他提醒以斯帖:焉知你得了王后的位分,不是为现今的机会吗?这三点说得十分中肯,使以斯帖明白她也是犹大人,有难要同当;并且为何她能蒙那么多的喜悦和竉爱,以至于坐上皇后的宝座,是不是耶和华神给她的机会,好让她可以拯救犹大人呢?

“焉知你得了王后的位分,不是为现今的机会吗?”末底改这句话被许多人引用。王后的位份,可以是指比较好的生活环境,工作地位或身份,可以因而有某方面的作为,去帮助有需要的人。因为神让我们有好的生活环境,好的工作或特殊身份,并不是只为了让我们可以享受比一般人更多的物质或特权,相反地,我们应该用敏锐的心去体察神的心意,好完成神在我们身上的旨意和计划。

以斯帖听了末底改的话,终于下了决心:“我若死就死吧!”在这个决心下了之后,便要求末底改去招聚书珊城所有的犹大人,为她禁食三昼三夜,不吃不喝,她自己和宫女也这样禁食。可见以斯帖真的很害怕,不敢以生命去越过王的定例,但是她愿意把众人的利益摆在自己的生命之上。禁食是犹大人在神面前祈求怜悯的一种方式。虽然没有直接说出,希望神怜悯,但是禁食的对象还是为了求得耶和华神的怜悯,希望以斯帖去见王时,可以蒙保守。耶稣说:“爱惜自己生命的,就失丧生命;在这世上恨恶自己生命的,就要保守生命到永生。(约12:25)”你认为,以斯帖去见王,有没有活着出来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