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撒母耳記上〉 14:6   我們不如過到未受割禮人的防營那裡去,或者耶和華為我們施展能力。因為耶和華使人得勝,不在乎人多人少。

閱讀經文:〈撒母耳記上〉 14:1-23

掃羅登基的第二年,他面臨了與非利士人的戰爭。他領了二千人駐守在密抹和伯特利山,他的兒子約拿單帶領一千人駐守基比亞。他的兒子約拿單攻擊迦巴非利士人的防營,掃羅也召集人去攻打。 約拿單攻取了迦巴,但掃羅卻戰敗,從伯特利山和密抹退守到吉甲(撒上13:3-4)。此時非利士人又增加兵力到密抹,很多以色列人都逃過約但河,到迦得和基列去躲避,掃羅原有的二千人只餘下六百人。掃羅在吉甲等候撒母耳,但是還沒等到撒母耳就自行獻祭,未遵耶和華的命令(撒上13:5-14)。掃羅從吉甲回到基比亞,又和約拿單一起在迦巴安營。此時,非利士人在密抹安營,又派了三隊掠兵出去(撒上13:15-18)。

第14章是這場戰爭的延續。從約拿單對拿他兵器的少年人說:「我們不如過到未受割禮人的防營那裡去,或者耶和華為我們施展能力。因為耶和華使人得勝,不在乎人多人少。」可以知道約拿單是個敬畏神的年輕人。當他想決定要不要去攻擊非利士人時,他不隨便出擊,要得到神的印證才出擊;並且他明白“耶和華使人得勝,不在乎人多人少”。人若沒有這樣的信心,就沒有辦法得到神的帶領和祝福。面對像海沙那樣多的非利士步兵,約拿單卻明白,得勝在乎耶和華,不在乎人多人少。這個道理好像很容易講,但是只有在面對挑戰時,才能知道自己是否真的有這樣的信心。換句話說,有時我們實在知道自己很有限,碰到考試或申請學校、找工作、想買房子,等等;有的人會憂慮得無法睡覺,煩燥得生氣。但若真的明白“耶和華使人得勝,不在乎你有多少”時,就會勇於交託,盡力而為。

掃羅回到基比亞的邊境,坐在米磯崙(或譯: 打谷場)的石榴樹下。可能因為他按兵不動,激起約拿單想突擊非利士人在密抹的防營之想法。迦巴(Geba)和密抹(Michmash)隔著山谷遙遙相對,密抹在山谷的北邊,地勢較高,可以監視山谷南邊迦巴的動靜。所以非利士的防兵對約拿單說:「你們上到這裡來,我們有一件事指示你們。」因為從迦巴到密抹,地勢是由下而上。

約拿單的勇氣和神的祝福成為這次戰勝的主關鍵。當約拿單聽到神給他的印證之後,他就出去殺非利士人。那時只有約拿單有兵器,所以當約拿單殺了一些非利士兵之後,其他人也有兵器加入戰鬥。可想而知,約拿單他們才殺了大約廿人,只在一畝地的半犁溝之內,但是沒想到在非利士人的營中、民中、防兵和掠兵都戰兢,地也震動。才殺廿來人,怎麼會有這樣大的反應呢?何況在非利士人眼中,以色列人根本沒有什麼兵器,又是藏在洞穴裡的,他們有戰車又有馬兵,怕什麼?但是當掃羅的守望兵查看時,非利士的軍眾潰散,四圍亂竄。神又讓非利士人用刀互相擊殺,大大惶亂。

那時跟隨掃羅的有祭司亞希突的兒子亞希亞。以迦博是上次非利士人搶走約櫃時,以利的媳婦難產生下的兒子,是祭司以利的孫子。亞希突是以迦博的哥哥,亞希亞是亞希突的兒子。時隔多年,以利的曾孫亞希亞都長大成人,也做了祭司。掃羅和約拿單對神的敬畏很不同。約拿單是要求到神的印證才做決定,而掃羅本來要叫亞希亞把約櫃運來求問神,一聽到非利士營中的喧嚷,就叫亞希亞別問了。當他看到非利士人用刀互相擊殺,大大潰敗時,便和原本藏在以法蓮山地的以色列人出來一同追殺非利士人,一直追到伯亞文(近伯特利)。他看重時機和自己的想法甚於神的帶領。

此時我們明白掃羅原先怯戰是有原因的,第一次他呼召以色列人打亞捫人時,有卅萬以色列人出來。但是這一次跟非利士人打戰時,卻有從四方來,去跟隨非利士人的希伯來人。這些希伯來人不幫助自己人,反而要幫助非利士人打以色列人,真是豈有此理。希伯來人是以色列人的另一個名稱,因為他們的祖先亞伯拉罕從吾珥渡過幼發拉底河和約旦河來到迦南地,因此被稱為希伯來人,意即“渡過河而來的人”。其他以色列人躲的躲,藏的藏,肯出來作戰的只有三千人,他怎能不怕?但我們也因而看到,他沒有約拿單的信心。

約拿單明白“耶和華使人得勝,不在乎人多人少”,那些原先幫助非利士軍的希伯來人,在關鍵時刻竟轉過來幫助掃羅和約拿單。彷彿是神隱藏在非利士軍隊中,為以色列人打仗的軍力。

掃羅不明白“耶和華使人得勝,不在乎人多人少”。這明白和不明白之間有多大的差異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