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撒母耳记上〉 14:6   我们不如过到未受割礼人的防营那里去,或者耶和华为我们施展能力。因为耶和华使人得胜,不在乎人多人少。

阅读经文:〈撒母耳记上〉 14:1-23

扫罗登基的第二年,他面临了与非利士人的战争。他领了二千人驻守在密抹和伯特利山,他的儿子约拿单带领一千人驻守基比亚。他的儿子约拿单攻击迦巴非利士人的防营,扫罗也召集人去攻打。 约拿单攻取了迦巴,但扫罗却战败,从伯特利山和密抹退守到吉甲(撒上13:3-4)。此时非利士人又增加兵力到密抹,很多以色列人都逃过约但河,到迦得和基列去躲避,扫罗原有的二千人只余下六百人。扫罗在吉甲等候撒母耳,但是还没等到撒母耳就自行献祭,未遵耶和华的命令(撒上13:5-14)。扫罗从吉甲回到基比亚,又和约拿单一起在迦巴安营。此时,非利士人在密抹安营,又派了三队掠兵出去(撒上13:15-18)。

第14章是这场战争的延续。从约拿单对拿他兵器的少年人说:「我们不如过到未受割礼人的防营那里去,或者耶和华为我们施展能力。因为耶和华使人得胜,不在乎人多人少。」可以知道约拿单是个敬畏神的年轻人。当他想决定要不要去攻击非利士人时,他不随便出击,要得到神的印证才出击;并且他明白“耶和华使人得胜,不在乎人多人少”。人若没有这样的信心,就没有办法得到神的带领和祝福。面对像海沙那样多的非利士步兵,约拿单却明白,得胜在乎耶和华,不在乎人多人少。这个道理好像很容易讲,但是只有在面对挑战时,才能知道自己是否真的有这样的信心。换句话说,有时我们实在知道自己很有限,碰到考试或申请学校、找工作、想买房子,等等;有的人会忧虑得无法睡觉,烦燥得生气。但若真的明白“耶和华使人得胜,不在乎你有多少”时,就会勇于交托,尽力而为。

扫罗回到基比亚的边境,坐在米矶仑(或译: 打谷场)的石榴树下。可能因为他按兵不动,激起约拿单想突击非利士人在密抹的防营之想法。迦巴(Geba)和密抹(Michmash)隔着山谷遥遥相对,密抹在山谷的北边,地势较高,可以监视山谷南边迦巴的动静。所以非利士的防兵对约拿单说:「你们上到这里来,我们有一件事指示你们。」因为从迦巴到密抹,地势是由下而上。

约拿单的勇气和神的祝福成为这次战胜的主关键。当约拿单听到神给他的印证之后,他就出去杀非利士人。那时只有约拿单有兵器,所以当约拿单杀了一些非利士兵之后,其他人也有兵器加入战斗。可想而知,约拿单他们才杀了大约廿人,只在一亩地的半犁沟之内,但是没想到在非利士人的营中、民中、防兵和掠兵都战兢,地也震动。才杀廿来人,怎么会有这样大的反应呢?何况在非利士人眼中,以色列人根本没有什么兵器,又是藏在洞穴里的,他们有战车又有马兵,怕什么?但是当扫罗的守望兵查看时,非利士的军众溃散,四围乱窜。神又让非利士人用刀互相击杀,大大惶乱。

那时跟随扫罗的有祭司亚希突的儿子亚希亚。以迦博是上次非利士人抢走约柜时,以利的媳妇难产生下的儿子,是祭司以利的孙子。亚希突是以迦博的哥哥,亚希亚是亚希突的儿子。时隔多年,以利的曾孙亚希亚都长大成人,也做了祭司。扫罗和约拿单对神的敬畏很不同。约拿单是要求到神的印证才做决定,而扫罗本来要叫亚希亚把约柜运来求问神,一听到非利士营中的喧嚷,就叫亚希亚别问了。当他看到非利士人用刀互相击杀,大大溃败时,便和原本藏在以法莲山地的以色列人出来一同追杀非利士人,一直追到伯亚文(近伯特利)。他看重时机和自己的想法甚于神的带领。

此时我们明白扫罗原先怯战是有原因的,第一次他呼召以色列人打亚扪人时,有卅万以色列人出来。但是这一次跟非利士人打战时,却有从四方来,去跟随非利士人的希伯来人。这些希伯来人不帮助自己人,反而要帮助非利士人打以色列人,真是岂有此理。希伯来人是以色列人的另一个名称,因为他们的祖先亚伯拉罕从吾珥渡过幼发拉底河和约旦河来到迦南地,因此被称为希伯来人,意即“渡过河而来的人”。其他以色列人躲的躲,藏的藏,肯出来作战的只有三千人,他怎能不怕?但我们也因而看到,他没有约拿单的信心。

约拿单明白“耶和华使人得胜,不在乎人多人少”,那些原先帮助非利士军的希伯来人,在关键时刻竟转过来帮助扫罗和约拿单。仿佛是神隐藏在非利士军队中,为以色列人打仗的军力。

扫罗不明白“耶和华使人得胜,不在乎人多人少”。这明白和不明白之间有多大的差异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