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撒母耳記上〉 14:45 百姓對掃羅說:約拿單在以色列人中這樣大行拯救,豈可使他死呢?斷乎不可!

閱讀經文:〈撒母耳記上〉 14:24-52 

因為約拿單憑著信心和神的印證去攻打非利士人,神就使非利士人大大戰兢,互相擊殺。掃羅看到非利士人軍眾潰散,四圍亂竄,便帶領以色列人去追擊非利士人,直到伯亞文。在這之前掃羅已經查出約拿單和拿兵器的人不在,但他依然下了一道命令,非等到晚上向敵人報完仇,什麼東西都不可以吃。這個命令有沒有道理,姑且不論;但是對於不知情的約拿單而言,若是吃了東西,算不算有罪呢?

我們看到這個命令的後果,使百姓甚是疲乏饑餓,以致於饑不擇食,宰了牛羊就血帶肉地吃。設想百姓在追殺非利士人時必然需要補充體力,而掃羅卻不准他們進食,以致於他們饑餓難忍。就像約拿單說的:“我父親連累你們了。你看,我嘗了這一點蜜,眼睛就明亮了。今日百姓若任意吃了從仇敵所奪的物,擊殺的非利士人豈不更多嗎?”可見這是個極為不智的命令。一般禁食是為了預備心或認罪悔改,若要從事大量的體力活,是不應該禁食的。牛在踹穀時,都不可籠住牠的嘴,何況人呢?

掃羅聽到百姓吃帶血的肉,便指責他們有罪,然後為耶和華築壇,讓百姓宰完牛羊可以放血後,在壇上燒了才吃。吃飽後,掃羅還想在夜裡繼續追趕非利士人,直到不留他們一人。但是祭司提醒掃羅,要先求問耶和華。掃羅照做,但是神沒有回答。掃羅得不到神的答覆,明白可能有人犯罪。這個罪是指觸犯了掃羅的誓言。沒想到制籤掣出約拿單。約拿單用杖頭蘸蜜時,根本不知道掃羅下過那樣的命令;是在嚐了蜜之後,百姓才把掃羅的命令告訴他。所以他很驚訝:“用杖頭蘸了一點蜜嘗了一嘗。這樣我就死嗎?”

這時群情激憤,他們指出那天戰事的勝利是因為約拿單,他在以色列人中行了大拯救,怎麼可以殺死他?所以他們也指著耶和華神起誓了,“連他的一根頭髮也不可落地,因為他今日與神一同做事”。百姓的眼睛是雪亮的,若不是約拿單的信心,掃羅還坐在米磯崙的石榴樹下,不知該如何是好。因為百姓的憤慨,掃羅也就不了了之了。

掃羅在這一場戰事裡的表現實在令人失望,一開始就得罪神,不遵守神的話,代替撒母耳去獻祭;二是不倚靠神,三是胡亂下令,四是無法執行命令,因為百姓反對。掃羅的失敗,源於他不專心倚靠神。他不是心中沒有神,但是他看重人甚於看重神,他看重自己的功績甚於神的心意。他不是惡人,也不是心裡沒有神的人,他只是容易屈服於環境。好像彼得在耶穌被捕之後,他一路跟隨到大祭司的院子裡,跟著大祭司的僕人一起取火。他心裡有主,但是環境比人強,他怕被人認出是耶穌的門徒,也會被捉去,所以三次否認主。所以保羅也說:“有誰軟弱,我不軟弱呢?(林後11:29)”

我們都會有軟弱的時候,軟弱是必然的。但是彼得給我們一個很好的榜樣,軟弱後知錯,就要認錯;有認錯才能悔改。可惜,掃羅有一個大多數平凡人的大缺點,他知錯,但不肯認錯。他不到神的面前說:“我錯了,求主饒恕。”真正的謙虛不是一天到晚在口頭上說,我不行啦,你比我好啦,我很笨啦,我什麼都不懂啦。那種謙虛是虛偽的,做給人看的。真正的謙虛是一旦知道自己有錯,就立刻認錯,悔改。因為知道自己不完全,但有改進的餘地。

掃羅有三個兒子,兩個女兒,他的堂兄弟押尼珥做他的元帥。掃羅執掌以色列的國權時,常常去攻擊四圍的仇敵,他也算是驍勇善戰,到處都打敗仇敵,也保護以色列人脫離搶掠他們的亞瑪力人。可惜這個長勝將軍能不能保住他的豐功偉業呢?掃羅像世人一樣,力爭上游,想要建立一番大事業。他想倚靠自己,你能猜到他的結局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