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撒母耳記〉下 20:21c 婦人對約押說:「那人的首級必從城牆上丟給你。」
閱讀經文:〈撒母耳記〉下 20:1-26
緊接著示每帶著便雅憫人來向大衛認罪並迎接大衛過河,大衛回朝之後,又有另一個便雅憫人示巴起來叛變,反對大衛。掃羅王是便雅憫人,便雅憫人一定相當為掃羅自豪,因為他是以色列人的第一個王。沒想到掃羅死了之後,不僅神膏了大衛做王,以色列各支派也都擁立大衛為王。在掃羅家,也就是便雅憫支派,有許多人因而感到失落和不滿,覺得大權旁落,便雅憫支派的榮耀被搶去了。因此,示每在大衛落難時咒罵大衛,向他丟石頭;而示巴趁著內戰稍停之際也起來叛變,希望有機可乘,一舉把大衛趕下寶座。
示巴的口號喊得可響亮了:“我們與大衛無份,與耶西的兒子無涉。以色列人哪,你們各回各家去吧!”這是一個離間計,使以色列人忘記大衛是神所膏的王,以及大衛曾為以色列立下的功績。以色列人何等健忘,前一刻還想念著大衛所做的一切,後一刻就彷彿與他無關,不理會大衛,跟隨示巴去了。所以我們若想要靠人的“捧場”,實在很危險。人的心何等不可靠。
亞瑪撒是大衛的另一個外甥,他在押沙龍叛變時,做押沙龍的元帥,大衛饒他不死,還立他代替約押為以色列人的元帥。大衛要給他一個立功的機會,可是亞瑪撒似乎不很賣力,對大衛給他的第一個命令遲遲無法完成。大衛因而轉令亞比篩去追殺示巴,因為大衛看見示巴的叛亂比押沙龍的篡位影響更大,因為押沙龍要的只是王位,示巴則把以色列人都帶走了,只留下猶大人,造成王國的分裂。此時大衛要亞比篩速速去追趕示巴,而不是派約押,很可能因為約押殺了押沙龍,所以大衛對他不滿,因此把他“冷凍”起來。
在追趕示巴的過程中發生了一件令人料想不到的事,便是約押刺殺亞瑪撒。約押不能容忍任何人取代他做大衛的元帥。大衛任命別人做元帥,他不跟大衛理論,只是把他們一個個殺掉,就像他殺押尼珥(掃羅的元帥)一樣。當然他很不服氣,押尼珥和亞瑪撒都曾是敵人的元帥,憑什麼要來做元帥,凌駕約押之上,合理嗎?在這裡,我們再次看到因為職位的不同,而有看法的差異。大衛任命押尼珥和亞瑪撒做元帥,是為了國家的統一,為了挽回人心,很可能以後會再把約押放上去。但是約押受不了這種委屈,因而造成大衛後來要所羅門殺他的主因。約押對大衛十分忠心,但是他的任性為大衛帶來很多困擾和誤解,並且幾乎使以色列人不敢和大衛合一。約押是個自以為是的英雄,以致於他的功績不被記念。我們在神面前,若只憑著自己的熱心去做許多事,卻不合神的心意,也會像約押一樣,成為一個失落的英雄。
約押派一個少年人站在亞瑪撒的屍身旁,因為亞瑪撒一死,跟隨他的兵便會茫然不知所措,所以約押要那少年提醒他們繼續跟隨約押,歸順大衛。“他走遍以色列各支派”的他是指示巴,他到處號召人起來反叛大衛,有許多人跟從他。他到了伯瑪迦的亞比拉,這是以色列極北之地,在加利利海以北約四十公里處。這亞比拉城有個極好的名聲:“當先在亞比拉求問,然後事就定妥”,表示在亞比拉城裡有許多聰明人,所有事情去問問他們,事情就可定妥。
當約押對著城築壘,要用錘撞城,使城塌陷時,亞比拉城派出了一個聰明的婦人和約押對話。約押只要示巴的首級,聰明的婦人明白了前因後果,便去說服眾人。果然他們就把示巴砍頭,丟給約押。示巴一死,跟隨他的人也散了,各自歸家。可見群眾是很盲從的,只要有人一發起什麼,就有人呼應,等那人死了,也就沒人再繼續了,這大概就是所謂的烏合之眾。我們跟隨神的人千萬不要人言亦言,隨便跟隨,總要清楚是否出於神的心意。有時看到很多人被神棍騙了,說世界末日何時發生,把房子車子都賣了,工作也不做了,到最後都是一場騙局。因此我們要多讀神的話,把《聖經》的話記在心裡,就不會盲從了。
回到耶路撒冷,約押繼續做他的元帥,其他人各司其職。大衛的一生實在是經歷頗多,神給他許多鍛鍊,讓他有能力把以色列建立成為一個強大的國家;在以色列瀕臨分裂時,又藉著他的幹將,度過一個又一個的危機。大衛,實在是經歷到自己的有限,又經歷到神的無限,無限的恩慈和信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