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王紀〉上 8:60  使地上的萬民都知道唯獨耶和華是神,並無別神。

閱讀經文:〈列王紀 〉上  8:35-66 

目前耶路撒冷有個“距離上帝最近的地方”,那就是舉世聞名的西牆,又稱哭牆。據說那是第二聖殿,也就是希律重建的聖殿,其基座擋土牆的一部份。既不是所羅門建的聖殿,也不是希律建的聖殿,只是一片聖殿旁邊的擋土牆,為何會人潮汹湧,每天都有無數的觀光客或以色列人去那裡呢?並且進去西牆的男子一律要戴傳統帽子,如果沒有帽子,入口處亦備有紙帽供應,因為他們認為讓腦袋直接見上帝是不敬的行為;女人禱告後則要倒退著離開,以示恭敬。那是因為西牆是目前僅剩和以前的聖殿有關係的一片牆,而所羅門在獻殿時,已經澄明這是給萬民來向耶和華神禱告的地方,所以不管是第一聖殿或第二聖殿,百姓都相信,神依然會在這片屬聖殿的牆上,垂聽眾人的祈求。

據說猶太人認為只要把心願寫下來塞進牆裡,耶和華神就會讓你如願。來此朝聖的猶太信徒把給神的祈禱詞寫在紙條上塞進哭牆縫裡。世界各地的旅遊者不管是否信教,也都湊熱鬧給神寫個心願紙條,塞進牆縫。甚至教皇、美國總統等政要訪問耶路撒冷時也要寫張紙條塞進牆縫。關於塞進牆縫的紙條,有個不成文規矩:尊重隱私,不可翻看別人的紙條。因為哭牆紙條是和神的對話,禁止別人窺視或用於任何其他目的。不過歐巴馬2012年大選前訪問以色列,在會晤以色列和巴勒斯坦領導人後,凌晨訪哭牆,塞紙條後祈禱。不料這張紙條被一名學生發現,刊登於當地《晚報》上。後來該晚報遭受許多評擊。

所羅門獻殿的禱告有幾個方面,最主要的是指出,這是要給神居住的殿,也是神在地上和人相交之處,也就是眾人向神禱告的地方。在〈以賽亞書〉56章7節,神說:“因我的殿必稱為萬民禱告的殿”。耶穌在潔淨聖殿時,也曾提及這一經文。在第一部份,主要是為以色列人禱告。所羅門似乎已經預見,以色列人會因為得罪神,而敗在仇敵面前,甚至失去家園,或者遭遇神的各樣懲罰,但是只要以色列人到神面前懺悔,求神就憐憫他們,帶他們回來,並且赦免他們、教導他們行善。使他們在神賜給我們列祖之地上一生一世敬畏神。

第二部份是為了從遠方來朝見神的外邦人,因為聽到神的大名和大能而前來的,求神垂聽他們的禱告,使天下萬民都認識神,敬畏神。現在我們傳福音,也經常教導還沒有信主的人禱告。雖然在主禱文裡,主教導信徒要向我們在天上的父禱告;但是我相信神也垂聽尚未信主之人的禱告,有很多人原先不認識神,因為神垂聽他們的禱告,解決了他們的困難,而認識了耶和華神是又真又活的神。

所羅門對人性理解得很透徹:“世上沒有不犯罪的人”,但是當以色列人一旦知罪認罪後,即使他們被擄到異地異鄉,也求神記念他們是神千辛萬苦從埃及帶上來的子民,使他們在被擄的人面前蒙憐恤。從〈以斯帖記〉、〈但以理書〉,我們都可以發現神真的垂聽了所羅門的禱告。使以斯帖、但以理、尼希米等人,都在異域登上高位,可以幫助到被擄的以色列人。因為“世上沒有不犯罪的人”,所以我們更知道自己也被圈在這句話之內,若不是藉著主耶穌的救贖,我們都是沒有指望,不蒙饒恕的罪人。所以能夠罪得赦免,是人一生最蒙福的事了。

所羅門在禱文最後一部份,把對神和人的期望都講得很清楚:求神與我們同在,使我們的心歸向祂,遵行祂的道;又願神晝夜垂念,為有冤之人或事申冤。最終的目的,則是要使地上的萬民都知道唯獨耶和華是神,並無別神。而百姓的責任,則要向神存誠實的心,遵行祂的律例,謹守祂的誡命。所以我們若不向神存誠實的心,不遵行祂的道,那麼也不能求神的垂念和憐憫。當主耶穌死在十字架上時,聖殿至聖所的幔子從中間裂開,有人認為那是代表,神從至聖所出來,要進駐每一個相信祂的人心中。從此,信徒的身體就是神的殿。

所羅門王在慶祝住棚節的時節獻殿,因此百姓在神面前守節十四天,多加了一個星期的節慶。這是一個非常歡慶的時刻,神進駐聖殿,神的榮光充滿聖殿,神同在。但是這些“世上沒有不犯罪的人”能維持多久不犯罪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