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代志〉下 12:8 然而他們必做示撒的僕人,好叫他們知道服侍我與服侍外邦人有何分別。
閱讀經文:〈列王紀 〉上 15:1-8
〈歷代志〉下 13:1-21
從〈列王紀〉和〈歷代志〉的記載,我們不難發現亞比央/亞比雅有不同的母親名。可能很多讀者都已經知道亞比央就是亞比雅,就好像現代人除了有姓氏first name ,還有中間小名middle name,以及一般常用的名字。但是他的母親好像是兩個不同的人,又是怎麼一回事呢?根據聖經學者的解釋:瑪迦是押沙龍的外孫女,又名米該亞。押沙龍只有一個女兒,名叫她瑪(撒下14:27),她嫁給基比亞人烏利,生下瑪迦(代下13:2)。瑪迦嫁給羅波安,生下亞比央,又叫亞比雅。他是羅波安所生的28個兒子中的一個,不是長子,但是羅波安偏愛瑪迦,因此立亞比央為繼位者。亞比央的意思是:「我父是大海」;亞比雅的意思是:「我父是耶和華」。可見當羅波安在為兒子取名時,依然有尊崇神的心在裡面。只可惜,在神的眼中,他是一個心懷二意,不專心遵守主道的惡王。
我們來回顧一下猶大王和以色列王的順序,免得再讀下去就亂套了,因為名字越來越多了,很不好記。以色列王從掃羅開始,再來是大衛,所羅門,接著就是王國的分裂,分裂成猶大南國和以色列北國。猶大南國從羅波安開始,現在亞比央是第二任的猶大王。此時北國以色列的第一任王耶羅波安還健在。羅波安曾經想要進攻取回以色列北國,恢復統一時,神藉著先知示瑪雅去阻止他們。但可能因為國界太相近了,所以經常有衝突。到了亞比央時,終於爆發了一場大戰。
在這場大的戰事中,亞比央(就是亞比雅)率領挑選的兵四十萬擺陣,耶羅波安也挑選了大能的勇士八十萬擺陣。在戰事之前,亞比央對著以色列的軍士強調三點:一,以色列國是神賜給大衛和他的後裔,是神與大衛立的鹽約,是無法改變的。所以若不是大衛的後裔作王,就名不正言不順,所以必須討伐耶羅波安。二,以色列北國離棄耶和華神,驅逐耶和華的祭司亞倫的後裔和利未人。無論何人牽一隻公牛犢、七隻公綿羊將自己分別出來,就可做虛無之神的祭司。指責以色列北國在靈性上的背叛。三,猶大南國沒有離棄神,依然守著律法,在聖殿敬拜和獻祭。因此和猶大南國為敵就是與耶和華神為敵。
和耶羅波安相比,亞比央在各方面都比較稚嫩,在戰略上也略遜一著。耶羅波安的大軍比亞比央的多了一倍(四十萬),並且在猶大人的後頭有埋伏。以色列人在猶大人的前頭,伏兵在猶大人的後頭,也就是前後夾攻之意。耶羅波安志在必得猶大,成為統一以色列和猶大的王。猶大人一看,不得了,被前後夾攻了,就呼求耶和華,祭司也吹號;此時祭司的吹號類似戰士的吶喊:進攻,進攻!原本處於劣勢的猶大軍,因著神的幫助,竟然勇猛到使以色列人逃跑四散。以色列精兵戰死了五十萬,亞比央還趁勢攻下了以色列的幾座城池。耶羅波安終於一蹶不振。
因為亞比央倚靠神,神就使他得勝,他也越來越強盛。拜偶像的人若因為邪靈給了好處,就會更加倚靠邪靈;但是《聖經》裡讓我們看到,當神使所羅門興旺,使羅波安強盛,使亞比央得勝後,這些王卻一一離開神,不專心跟隨神,這是一個很奇怪的現象。當神使我們有平安,一切順利時,我們卻會得意忘形,而失去敬虔的心,為什麼?拜偶像的人在得了好處之後,會轉回去拜偶像,並且不敢輕易言退,生怕失去那些好處;為何敬拜真神的人在神賜福之後,會驕傲自大,甚至轉離神呢?也許就是因為人這樣的罪性,使神更加珍惜大衛對祂的敬虔。大衛雖然犯罪,卻肯認罪悔改,及時回頭。像大衛這樣知罪悔改的人,神很珍惜啊!
神以大衛為眾王的標準,大衛雖然犯錯,但是「因為大衛除了赫人烏利亞那件事,都是行耶和華眼中看為正的事,一生沒有違背耶和華一切所吩咐的」。這是神給大衛的評分, 一百題只錯一題,而且改過了,所以神還是給他一百分。為了與大衛立的約,即使大衛的子孫做得不如神意,神依然因為大衛的緣故,厚待其子孫,使他的後裔繼續做王。亞比雅在面對耶羅波安和以色列眾人時說得頭頭是道,時隔數年竟自己亦行如是;我們也要謹慎,不要只會責備犯錯的人,更要小心保守自己的心懷意念。
神知道人不可能不犯罪,因此知罪肯悔改便“善莫大焉”了。亞比央曾倚靠神得勝,但是強盛後就“行他父親在他以前所行的一切惡,他的心不像他祖大衛的心,誠誠實實地順服耶和華他的神。”所以即使曾靠主得勝,若不專心誠實地順服神,反而一心二意,腳踏兩條船,那麼在神的眼中也算為惡了。押沙龍的母親是西頓的公主,西頓人拜假神亞斯他錄,因此傳給了押沙龍的女兒她瑪,又傳給押沙龍的外孫女瑪迦。瑪迦的兒子亞比央若為了母親高興,而一方面敬拜耶和華,另一方面拜亞斯他錄呢?以至惹耶和華神的怒氣?所以神給了他一個不及格的分數:“亞比央行他父親在他以前所行的一切惡,他的心不像他祖大衛的心,誠誠實實地順服耶和華他的神。”神要的從來不是一半或剩餘的。因為祂毫不保留地把自己給了我們,所以祂也希望我們專一地愛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