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王紀〉上 22:34 a有一人隨便開弓,恰巧射入以色列王的甲縫裡。

閱讀經文:〈歷代志〉下 18:1-3 *** 〈列王紀〉上22:1-40

猶大王:羅波安→亞比央→亞撒→約沙法

以色列王:耶羅波安(一世)→拿答→巴沙→以拉→心利→暗利→亞哈→亞哈謝

在拿伯一事上,神似乎赦免了亞哈,暫緩他的死刑。可是當事過境遷時,亞哈依然不敬畏耶和華神,渺視祂的先知。神有憐憫,卻不以有罪為無罪。當人把神的憐憫和恩典視為理所當然而不悔改,不珍惜時,他的末日也就到了。

從羅波安開始,猶大南國和以色列北國就一直在過招,大小戰役不停,但是到了猶大王約沙法時,這兩個兄弟國竟然和解了。不僅三年沒有爭戰,而且結成親家了。我們不知道約沙法為何會為兒子約蘭,看中亞哈那拜偶像的女兒亞她利雅,娶她為媳。這一和親,幾乎斷送了猶大的王朝,若不是神的保守,猶大國就被這個“武則天”給滅掉了。可見敬畏神的人若是以為自己不管怎麼做,都有神的保守,就可以不顧神的原則去做事,那就是大大的偏離,有可能給自己惹禍上身。屬神的人若故意出軌,還真的很難免其禍。

在約沙法大有尊榮、資財時,就與亞哈結親。他已經忘記所羅門娶了外邦嬪妃的後果,反而覺得這是美事,還特地去探望他的親家亞哈。亞哈看到約沙法很高興,這個親家看起來很強,各國來朝,進貢不斷,大可利用一下。因此向他提到了以前被亞蘭搶去,那時尚在亞蘭手中的一塊地,就是基列的拉末。

基列的拉末原屬迦得支派,後劃分給祭司米拉利的後裔,南北國分裂後,以色列和亞蘭爭戰,此地數次易手。雖然便哈達二世曾承諾把以往奪得的以色列城鎮還給亞哈,但究竟沒有兌現諾言。基列的拉末是約旦河東的關口,是從東方進入基列的孔道,君王大道(king’s highway)也通過此城,自古就是一個重要的軍事據點,所以在以色列國的歷史和地理上都佔着重要地位。

亞哈雖然很想奪回基列的拉末,苦於自己兵力不足,因此邀約沙法一起去攻取,或者有機會勝過亞蘭,奪回基末。約沙法不愧是敬畏耶和華的王,在做決定之前,希望能先求問耶和華。亞哈又養了一大假先知,專說逢迎的話,約沙法一聽就知道不是耶和華的先知。因此定意要求問耶和華的先知。亞哈也知道誰是耶和華的先知,但是他心裡也知道耶和華的先知老是要罵他,因為他不專心跟隨神,所以他視他們為仇敵。正如他見了以利亞就稱呼他:“我的仇敵”。事實上是他與神為敵,並不是神與他為敵。神甚至還幫他打敗亞蘭兩次,可是他的心始終不肯歸向神。

這是一般世人的心理,因為執意要做心裡要做的事,不希望受到攔阻,所以只要聽同意的話,不喜歡反對的聲音。在亞哈和米該雅的對話中,米該雅假裝用逢迎的話,亞哈聽了也不相信。但是說了真話,亞哈又要生氣。這就是人的矛盾。米該雅說他看見天上的情形,神使謊言的靈入了假先知的口中。這是不是一個比喻,或是他真的看見,我們就無從查考了。

亞哈聽了米該雅的話,其實已經有幾分膽怯,卻又想搏一搏,因為前面已經打了兩次勝仗,誰說這次不會贏呢?說不定,神又肯幫助他,像前兩次那樣;而且這次還有約沙法幫助他,還是不能失去這個大好的機會。因此,他決定改裝上陣。沒想到在這次的戰事裡,亞蘭王咐32個車兵長,只要盯住亞哈,其他人都不要管。亞哈改裝上陣,亞蘭人不曉得,誤把約沙法當成以色列王,但是約沙法一喊叫,他們發現他不是以色列王,就轉去不追他了。

這裡,我們只能說是“耶和華的箭”,藉著有一人隨便開弓,恰巧射入以色列王的甲縫裡。因為即使讓亞哈一動也不動的站在那裡,要射劍恰好進入甲縫裡,除非是神射手,否則很難。所以我只能說那是“耶和華的箭”,耶和華導引那箭直入亞哈的心臟,才能一劍畢命。當神施行審判時,沒有人能逃脫得了。神已經給亞哈很多悔改的機會,當“耶和華的箭”射進去時,他想悔改已經沒有機會了。有許多人希望一生胡來,享受罪中之樂,到了臨死前再悔改。可是不見得每個人在臨死前都有悔改的機會。

亞哈死了,正如神的預言,狗去舔他的血。我們都以為碰到像以利亞那麼有靈力的先知,誰能不悔改得救?偏偏神就讓我們看到,即使以利亞來了,有的人也是死也不肯悔改。不是以利亞的錯,是人心太剛硬了。當神如此盡力挽回悖逆的人時,悖逆的人仍然滿口悖逆的言語。亞哈真是人心極剛硬的代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