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王紀〉下 11:17 耶何耶大使王和民與耶和華立約,做耶和華的民,又使王與民立約。

閱讀經文:〈列王紀〉下  11:1-21

這是南國猶大的「武則天」發動政變。猶大王亞哈謝去耶斯列探望受傷的舅父以色列王約蘭,不料被約戶一併殺死了。跟亞哈謝同去的猶大國的王子們,也通通被殺死。留在猶大國的太后亞她利雅,亞哈謝的母親知道此事後,並沒有痛哭流涕,反而覺得機會到了,就起來剿滅王室(destroyed all the royal heirs),也就是把王室裡一切有權繼承王位的後裔全部殺死。但是她不知道,有一位在上的神不會讓她的心意得逞。因為猶大國的王位,神定意留給大衛的後裔。

亞哈謝有個小兒子還是個一歲的嬰兒,被他的姑姑和姑丈救了。因為他的姑丈耶和耶大是當時的祭司,所以他們把幼小的約阿施和乳母藏在耶和華的殿裡,一藏就是六年。亞她利雅是亞哈的女兒,她和她的父母親亞哈和耶洗別一樣,拜巴力和亞舍拉。想當然也不會去聖殿裡敬拜神,所以藏在聖殿裡最安全。

過了六年,施阿施七歲了,耶和耶大和約示巴都覺得應該讓小王子出來了,要讓大家都知道亞哈謝的兒子還活著。因此他召集了一些軍長、族長和利未人等,到聖殿裡與王立約,並且安排了各處守門的和保衛王的人。在安息日出班即休班,原本有三分之二的侍在安息日可以休息,但是這一回,耶和耶大不許他們下班,要他們把守聖殿;另外當值的三分之一也要全部把守聖殿。約阿施出入時,也一定要有人跟隨保護他。然後大家聚集在聖殿裡為約阿施加冕,將律法書交給他,膏他做王。

假如你看過武則天的故事,便可以想像當宰相張柬之發動宮廷政變,要擁護中宗李顯復位時,其中有多少的籌謀和計劃,還要步步為營,不能洩露任何風聲,否則政變不成功,大家就都沒命了。我想,當耶和耶大籌備著讓約阿施復位時,每一步也都相當緊張。因此在他們值班時,擅入者必死,班次指的是他們守護的範圍,因為秘密不能外洩,免得功虧一匱。

當大家在聖殿裡歡呼時,亞她利雅因好奇而進了聖殿,看到了戴著冠冕的小王子,又有百夫長和吹號的人侍立在左右,她意識到大勢已去,因此大叫:“反了!反了!”隨後被趕到聖殿外,就在回去王宮時被殺了。這一個狠心的女人就這樣結束了她的統治時期。

此時約阿施才七歲,耶和耶大是真正的攝政。但是因為耶和耶大是個敬畏神的祭司,所以凡事都按著神的律法去行。這樣的人雖然大權在握,卻沒有搶奪王位的野心;也因為他敬畏神,所以猶大王國可以安然度過這段政權轉換的時期。亞她利雅死後,耶和耶大先讓王和民與耶和華神立約,做耶和華的民,再使王與民立約。這兩個步驟很重要,一是堅定王和民的信仰,知道自己是神的子民,才會行神眼中看為正的事;王和民立約,民才會對王忠心。

立約之後,就去拆毀巴力廟和殺掉巴力的祭司。迦利人,是指基列提人(撒下8:18; 王上1:38),是由非利士人組成的雇傭兵,充任王室近身的侍衛。耶和耶大很忠心地派人看守聖殿和保護約阿施進入王宮。這是猶大王國的一個小意外,因為不管以色列南國的國王換來換去,猶大南國始終是大衛的後裔做王。若不是敬虔的約沙法和不敬虔的亞哈結親,大衛的後裔不會有這樣悽慘的一段故事。有幾次約沙法和亞哈家一起作戰或做生意,神都派先知去責備約沙法,可惜他還是和亞哈結親,以致猶大王室只留下了約阿施,其他都被耶戶和亞她利雅殺死了。敬虔的人也會做錯事,因為疏忽了從神來的警告。敬虔是很重要,但是留心從神來的信息,才能保守我們做出合神心意的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