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王紀〉下 23:34法老尼哥立約西亞的兒子以利亞敬接續他父親約西亞作王,給他改名叫約雅敬,卻將約哈斯帶到埃及,他就死在那裡。
閱讀經文:〈列王紀〉下 23:31-37 / 〈歷代志〉下 36:1-8
猶大王:羅波安→亞比央→亞撒→約沙法→約蘭→亞哈謝→(亞她利雅)→約阿施→亞瑪謝→亞撒利雅(烏西雅)→約坦→亞哈斯→希西家→瑪拿西→亞捫→約西亞→約哈斯→約雅敬(以利亞敬,約哈斯的哥哥)→約雅斤
從主前約1050年,以色列人要求立王,掃羅成為第一任以色列的王,到約雅敬作王約主前604年。在這大約400年的期間證明了一件事,神是對的。以色列人想要學外邦人有王統治,有王率領,但是約400年的經歷,讓我們看到,除了神,沒有一個人是完全的。假如碰到一個好王,就國泰民安;若是碰到不好的王,那真是全國皆悲,一天不如一天。世界的政局也淘汰了君王制度,因為在一個有限的人管轄之下,百姓看不到希望。所有的人都要看一個人的臉色行事,太令人感到痛苦了。
約西亞想阻止埃及去攻打亞述,不僅阻擋不了埃及,並且約西亞也戰死沙場。這時原本獨立的猶大國變成受制於埃及了。法老尼哥二世打敗約西亞後就在哈馬地的利比拉安營,這是以色列北部的一個軍事重鎮。利比拉是軍隊安營的戰略地點,它操控了埃及和幼發拉底河之間的南北商業及軍事路線。當地水源充足,軍隊可以在周圍的山谷和森林搜集糧食和燃料,所以是兵家必爭之地。
哈馬地原是哈馬族住的地方,哈馬王曾和大衛及所羅門訂下和平條約,所羅門還曾修築了在哈馬境內的積貨城。在所羅門死後,王國分裂,國勢漸弱,哈馬城一度落入亞述手中,在耶羅波安二世時再度奪回。此時又被埃及王尼哥二世佔據,並且把猶大王約哈斯召到此地的利比拉城,鎖禁於此,不許他再做王。所以約哈斯只做了三個月的君王。此地後來被巴比倫佔據。猶大的最後一個王西底家在巴比倫攻擊耶路撒冷時,出逃而被捉,也是被帶到此地受審。先知以西結曾預言,以色列復國後,將以哈馬地為彊土的邊界:“這樣,境界從海邊往大馬士革地界上的哈薩以難,北邊以哈馬地為界。這是北界”(結47:17)。
尼哥二世後來把約哈斯帶回埃及,另立約哈斯的哥哥以利亞敬做王,並將他改名為約雅敬。約雅敬在位期間並未因國勢的衰落而自卑歸向神,埃及王向他榨取巨量的罰款銀子一百他連得、金子一他連得,約雅敬只得向百姓徵稅。僅管百姓的擔子已經非常沉重,約雅敬還想建造雄偉的宮殿。在〈耶利米書〉22章13-19節裡,神論約雅敬時,說:“那行不義蓋房,行不公造樓,白白使用人的手工不給工價的,有禍了!他說:‘我要為自己蓋廣大的房、寬敞的樓,為自己開窗戶,這樓房的護牆板是香柏木的,樓房是丹色油漆的。’難道你做王是在乎造香柏木樓房爭勝嗎?你的父親(約西亞) 豈不是也吃也喝,也施行公平和公義嗎?那時他得了福樂。他為困苦和窮乏人申冤,那時就得了福樂,認識我不在乎此嗎?這是耶和華說的。”
約雅敬不僅叫人建宮殿,還讓人白白做工,不給工價;並且屈枉公正、欺壓人民、殺害無辜。因此神說他死的時候,要像驢一樣,被拉出去扔在耶路撒冷的城門之外。他在位時,猶大國飽受巴比倫、亞蘭、摩押和亞捫的侵略,民不聊生。猶大國就像一根飄搖的蘆葦,在風中搖擺不已,隨時都有被折斷的可能。而她的君王,卻仍一心注重享受和抓權,絲毫不以民生為念,不以國事為要,更不尊神為大。
當約西亞王尋獲律法書時,立刻按著書上的話語去悔改遵行;但是當約雅敬聽到耶利米寫的預言時,他卻拿刀把書卷割破,扔進火盆裏燒,直到全卷各欄都一一燒掉為止。當時有三個首領懇求王不要燒毁書卷,王卻不聽(耶36:20-24)。因為王只要聽好話,一聽到巴比倫要來毀壞猶大,王就生氣了。果然,在約雅敬死後,巴比倫王戰勝了埃及,將埃及王所管之地,從埃及小河到幼發拉底河都奪去了。因為約雅敬背叛巴比倫,耶和華使迦勒底軍、亞蘭軍、摩押軍和亞捫人的軍來攻擊約雅敬;巴比倫王也來攻擊約雅敬,用銅鏈鎖著他,要將他帶到巴比倫去。但尚未去時,約雅敬就死了。他的兒子約雅斤接續他做王。
約西亞做王時才八歲,卻懂得去尋求神;他的兒子們卻一個比一個爛,雖然做王時都廿幾歲了,卻不如他們的父親,懂得敬畏神。猶大國一步一步地走向滅亡,而她的君王卻依然只顧自己的享受,渺視神的話語。約西亞死時,百姓都為他哀哭;約雅敬死時,卻像條死驢被丟在耶路撒冷之外。這兩者互相比較,讓後世的人明白,不只是神在鑑察,百姓的眼也是雪亮的。我們不要以為行善或行惡沒有人管,不僅天在看,人也在看。神讓約雅敬做了11年的王,有這11年的時間,換了是你的話,你會不會有不同的做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