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約書亞記〉 19:49 以色列人按著境界分完了地業,就在他們中間將地給嫩的兒子約書亞為業。
閱讀經文:〈約書亞記〉 19:1-51
〈約書亞記〉 18-20章依次記載了以色列人拈鬮把土地分給便雅憫支派、西緬支派、西布倫支派、以薩迦支派、亞設支派、拿弗他利支派、但支派等七個支派,他們就都得了迦南地為業。他們的地大都在以色列的北邊,圍繞著加利利海,這些地區有何特色呢?
在〈列王記〉上第九章記載:「推羅王希蘭曾照所羅門所要的,資助他香柏木、松木和金子,所羅門王就把加利利地的二十座城給了希蘭。」但是推羅王看了這廿座城後,有何反應,你知道嗎?他嗤之以鼻,對所羅門王說:「我兄啊,你給我的是什麼城邑呢?」他稱那廿座城為迦布勒,意思是無用的小城。在〈歷代志〉下八章2節,希蘭把這些城還給了所羅門。希蘭是推羅的王,推羅是臨海貿易之地,希蘭對內地的城巿自然沒有興趣。但是所羅門王收回這廿座小城後,就重新建造它們(王上9:17-19)。
這廿座小城就在加利利境內。加利利因為水源充足,土地肥沃,所以當地人主要從事農業和漁業,還有紡織、石工、造船和製造陶器等行業。古時加利利森林密佈,今天那裏還生長着各種樹木,包括雪松、柏樹、冷杉、櫟樹、夾竹桃、棕櫚樹、松樹、桑葉 無花果樹和胡桃樹。現在這裏種植許多種類的蔬菜,以及小麥、大麥、無花果、 小米、槐藍、橄欖、大米、甘蔗、柑橘、梨和杏。這樣的魚米之鄉自然人口稠密,興旺繁榮。因此有句猶太諺語説:「到北方(加利利)找財富,到南方(猶大地)求智慧」。那麼以賽亞先知為何形容它是「受過痛苦的、被藐視的」?
以賽亞先知曾預言這些地方:「但那受過痛苦的,必不再見幽暗。從前神使西布倫地和拿弗他利地被藐視,末後卻使這沿海的路,約旦河外,外邦人的加利利地,得著榮耀。(賽9:1)」古時的加利利地包括了亞設、以薩迦、拿弗他利和西布倫幾個族的分地。但是在主耶穌傳道期間,加利利從東到西只有40公里(25英里)左右,從北到南有60公里(37英里)左右。以賽亞預言:「在黑暗中行走的百姓看見了大光,住在死蔭之地的人有光照耀他們。(賽9:2)」言下之意,生活在這一區的人彷彿是在黑暗中行走,彷彿是住在死蔭之地,毫無希望可言。
為何這地區的人環境無比佳美,生活卻如此絕望?因為這幾個分地靠近亞蘭(敘利亞)、亞述,一旦有戰爭,他們必然首當其衝,受到異族的凌辱,因此苦不堪言。幾個大族都在迦南地中間,要救他們或管他們也都有鞭長莫及的無奈。但是當主耶穌出來傳道之後,加利利附近的人開始看到了希望,他們當中的瞎子看見了、聾子聽見了、瘸子可以行走、長大痲瘋的得潔淨、生病得醫治,連死去的人也可以復活,他們重新感受到原來耶和華神並沒有離開他們,他們聽到天國的福音,生命有了盼望。
宋尚節博士的《講經集》給約書亞記14章至19章列了一些深合內容的主題:14章,信到哪裡便得到那裡。15章,看到哪裡便得到那裡。16章,踏到哪裡便得到那裡。17章,打到哪裡便得到那裡。18章,分到哪裡便得到那裡。19章,配到哪裡便得到那裡。這實在給我們一個很好的警惕,我們想要得到怎樣的地界呢?想用信心去得地界呢?或用眼睛或用腳?或等人來分配?
信到哪裡,便得到那裡,這是亞伯拉罕的境界。看到哪裡便得到那裡,這是羅得的境界,到最後完全失去。踏到哪裡便得到那裡,這是魯本、迦得和瑪拿西半支派的境界,最後也是失去。打到哪裡便得到那裡,這是迦勒的境界,不過在他得到希伯崙不久之後,希伯崙就成了利未人的城。用自己的能力去爭取的,在不知不覺之間又變成別人的了。分配到哪裡,似乎不由自主,卻不知不覺中享受到極美的供應。但若不能憑信心去維護,在極豐富之中,卻什麼也吃不到,用不到,都被人搶奪去了。唯有在信心之中所得到的應許,沒有人能夠搶走。
神把以法蓮山地中的一座城亭拿西拉給了約書亞,他死後也安葬於此。約書亞一生帶領以色列人爭戰,把地都分給別人,自己似乎一無所有。但是神沒有忘記他,神吩咐以色列人留了一個地方給他,是以法蓮的中心點。正好比神告訴約書亞,我把你放在我的心正中間,我記念你一切所做的,我絕不忘記你。約書亞為神而戰,神也為約書亞而爭。有的人為自己力爭,一生害怕被奪所有,即使擁有不少,苦痛卻與日俱增;但是約書亞一生為了神和別人而努力,終能享受到神為他預備的最完美的福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