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賽亞書11:16 為主餘剩的百姓,就是從亞述剩下回來的,必有一條大道,如當日以色列從埃及地上來一樣。
閱讀經文:以賽亞書 11:11-16
11 當那日,主必二次伸手救回自己百姓中所餘剩的,就是在亞述、埃及、巴忒羅、古實、以攔、示拿、哈馬並眾海島所剩下的。 12 他必向列國豎立大旗,招回以色列被趕散的人,又從地的四方聚集分散的猶大人。 13 以法蓮的嫉妒就必消散,擾害猶大的必被剪除;以法蓮必不嫉妒猶大,猶大也不擾害以法蓮。 14 他們要向西飛,撲在非利士人的肩頭上,一同擄掠東方人,伸手按住以東和摩押,亞捫人也必順服他們。 15 耶和華必使埃及海汊枯乾,掄手用暴熱的風使大河分為七條,令人過去不致濕腳。 16 為主餘剩的百姓,就是從亞述剩下回來的,必有一條大道,如當日以色列從埃及地上來一樣。
一、前言---以色列將由各地歸回
今天所讀的這段經文特別告訴我們,以色列就像主耶穌所說,它像無花果樹,並要發嫩長葉;所以在1948年他們終於復國了,而且也回到他們的家鄉;這個無花果樹一面指著以色列國,同時也指著以色列地;那塊地乃是 神所賜給他們的迦南美地;因著這個緣故,一面來講是政治的歸回,二是實質的回到家鄉。所以從1948年以後,果然就像聖經所預言的,他們陸陸續續的回到迦南地。
二、預言:主必二次伸手搭救以色列所剩餘的
a、以色列兩次被擄:
在〈以賽亞書〉內有另外一個預言。以賽亞是在主前800年就已經發出這預言,但這件事情的應驗是在主後1948年。可以說是幾乎在2700年以後,這個預言很奇妙的應驗了。
那麼〈以賽亞書〉11章11節是怎麼說的:『當那日主必二次伸手救回自己百姓中所餘剩的』;二次在希伯來原文是第二次,如果有第二次,一定有第一次,所以這一個並不是指著在公元600年前以色列人被擄到巴比倫,然後經過70年又回到他們的故鄉,那只是第一次;是第一次主伸手救回自己的百姓所剩餘的。過了70年以後,以色列人就從巴比倫回到他們的故鄉,在公元前600多年,那一次以色列是第一次的被擄;70年以後的歸回是第一次的歸回。
那麼,以色列人在主後70年,還記得就是耶路撒冷的聖殿嗎?---『一塊石頭不留在一塊石頭上』,從那個時候開始,以色列人是第二次被擄了;這一次是被擄到全世界各地,他們失去家鄉,被拋到全世界;根據〈以西結書〉37章告訴我們,他們好像枯骨四散,而整個世界好像墳墓一樣,他們被埋到世界裡面去,完全被分散了;而根據〈以賽亞書〉12章的預言,有一件事情要發生,這件事情不是在歷史上曾經發生過的那次,歷史上發生過的那一次是他們過了七十年以後,以色列人從巴比倫回到他們的故鄉;那麼第二次,因為他們被擄到全世界,換句話說,以色列國根本就消失了,他們真的成為亡國奴;所以現在 神如果第二次要伸手的話,那就是把他們從全世界招回來;所以現在很清楚,〈以賽亞書〉11章11節:「當那日主必二次伸手救回自己百姓中所餘剩的......」,有的已經被殺害了,有的已經流離失散了,有的已經埋下去了;那麼所剩餘的在什麼地方呢?是已經遍滿全世界各地。
在亞述、在埃及、在巴忒羅:『古實』就是今天的非洲,『以攔』就是今天的伊朗,然後『示拿』就是今天的伊拉克,『哈馬還有眾海島所剩下的,祂必向列國豎立大旗,招回以色列被趕散的人......』,在公元70年以後至130幾年,以色列人被趕散到全世界各地去,後來,神又從地的四方聚集分散的猶大人,在這裡有一個重點,這個重點是什麼呢?就是1948年以色列復國的時候,以色列人就慢慢開始歸回,但是,歸回中最主要的是二個支派的人,就是猶大支派跟便雅憫支派。以色列在所羅門的時候是一個國家的,後來就分成北國跟南國,北國有十個支派,南國有二個支派;北國的十個支派在公元前722年就被亞述國吞併了,然後把他們遷到巴旦亞蘭,遷到幼發拉底河以外的地方去;從此以後,這就是我們大家所說的『失落的十個支派』,十個支派從此以後好像就從地球上就消失了。
b、十二支派都要歸回:
但過了100年以後,南國(就是猶大支派跟便雅憫支派)被巴比倫侵佔了;然後巴比倫又把這兩個支派當作一棵樹連根拔起,就把他們拋到遙遠的地方,我們知道的巴比倫,就是今天的伊拉克;所以,從此以後以色列人就被分散了。起頭是被擄到巴比倫,後來從巴比倫回來;主後七十年,無花果樹從根開始枯乾,以色列人就趕散到全世界各地,像皮球一樣被拋來拋去;所以,1948年主要歸回的是什麼人呢?就是猶大支派跟便雅憫支派;但是根據這段聖經,很稀奇的一件事,就是不單是二個支派要回來,而且告訴我們說:『以法蓮必不嫉妒猶大,猶大也不擾害以法蓮』,我們知道以法蓮是北國十個支派的一個;猶大是南國兩個支派的一個,本來他們是有過結的,現在他們彼此不嫉妒了,而且根據〈以西結書〉37章預言:就是 神要把以色列家---就是北國,還有猶大家---就是南國;要叫它二根杖變成一根杖,意思就是說,到了主耶穌回來以前,不單是猶大這個支派要回到以色列,甚至包括北國的十個支派,也要回到以色列。
《聖經》告訴我們一件很有趣的事,『他們要向西飛,撲在非利士人的肩頭上』;這裡特別提到『以法蓮』,所以這裡告訴我們,很可能這十個支派,他們流落在一個地方;最後他們是向西飛不是向東飛,如果是向東飛的話,這十個支派很可能是散落在今天的美國、或者是加拿大;但是《聖經》不是這麼說的,《聖經》講到他們要西飛,撲在非利士人的肩膀上;意思是說到了地中海、以色列沿岸的地方;所以,這個《聖經》預言實在叫人覺得非常的驚訝;『在這個世代沒有過去以前,這些事情都要成就』;那不單是以色列1948年復國,也是以色列人要陸陸續續回到他們的故鄉。
三、預言以色列由南方與北方回歸受阻
說到歸回他們的故鄉,根據〈以賽亞書〉43章的預言,有一段非常驚人的記載;就是記載從1948年以色列人回到他們的故鄉並沒有多大的困難;他們從東、從西、從南、從北應該都沒有困難;因為我們的確知道,自從1948年以後,最少有120幾個國家,包括紐西蘭,全世界各地的猶太人果然回到他們的家鄉;但是多半都是猶大支派或者是便雅憫支派的,不過根據〈以賽亞書〉43章有一段預言告訴我們,就是以色列人回國不是那麼順利的,我再強調以賽亞書是公元800年前寫的,但要告訴我們1948年以後所發生的事;根據這段經文告訴我們,以色列人很多從東、從西、從南、從北來;如果從東的話就是從伊拉克回來,從西的話可能從歐洲回來,從北的話可能從敘利亞回來,從南的話可能從埃及回來;因為聖經講的東、南、西、北是以耶路撒冷作中心,當然北邊是指著敘利亞,南邊指著埃及,東邊指著伊拉克和伊朗,然後西邊指著今天的歐洲。
從表面上來看,他們通通回來了;不過這裡告訴我們兩個地方有困難,不讓他們回來,是哪兩個地方呢?一個就是北方,不過這個北方是遠北,是遙遠的北方;還有就是南方,就是遙遠的南方;為什麼呢?我們讀一段聖經:『不要害怕,因為我與你同在,我必領你的後裔從東方來,又從西方招聚你』;這沒有困難,從東方、西方都沒有問題,我們看見了東方有從伊拉克回來的,而遠東有從中國回來的;西方有從歐洲回來的,遠西就是加拿大跟美國回來的;所以 神的話是非常奇妙的;不過現在聖經告訴我們,說:『我要對北方說交出來,對南方說不要拘留』,可見北方不肯交出來,南方要拘留;這兩個地方就有困難了。到底近北是不是指著埃及,或是指著敘利亞說呢?不是,為什麼呢?因為 神說:『將我的眾子從遠方帶來』,可見這個北方是遙遠的北方;那麼南方呢?祂說:『將我的眾女從地極領回』所以對南方說『不要拘留』,要從地極領回,我們就知道這是指著遙遠的北方和遙遠的南方說的。
那麼,我們現在要問到底是什麼地方呢?記不記得主耶穌告訴我們說:『這裡有一個人比所羅門更大,南方的女王從地極來要聽所羅門的智慧話』;大家都知道南方的女王從伊索匹亞來的,但是伊索匹亞在《聖經》裡是是什麼呢?就是南方的極處,所以她從南極來;如果大家看看地圖就會很有意思,我們拿一張地圖,拿一個鉛筆,在地圖上找耶路撒冷,然後筆直往南走,沒多久會碰到什麼?就會碰到伊索匹亞,然後在地圖上量一量,每一公釐代表的里數的話,就會發現伊索匹亞剛好是在耶路撒冷正南方1400公里,所以聖經是指著伊索匹亞說的;相對地,北方是什麼地方呢?很清楚的,如果南方的極處是指著往南走1400公里的話,那麼現在看地圖,耶路撒冷往北走1400公里什麼地方呢?剛好是今天的莫斯科;所以根據這一段聖經預言告訴我們:將來以色列人回來,有兩個地方不讓以色列人回來,不讓猶太人回來,一個是伊索匹亞,還有一個就是蘇聯。
其實一點都不錯,當柏林圍牆還沒有倒塌的時候,在那裡一共有350萬猶太人要申請到耶路撒冷以色列去,但是他們申請不成功,更被放逐到西伯利亞去;多少年他們要回家,但回不成,為什麼呢?因為北方不肯交出來,但是現在呢?《聖經》告訴我們:到了時候,神就對北方說:『交出來』;什麼時候 神說這話呢?剛好就是波斯灣戰爭以前,大家還記不記得忽然一夜之間柏林圍牆倒塌了,沒有一個人懂得柏林圍牆為什麼會倒塌,更在沒有多久以後,忽然一夜之間莫斯科帝國居然崩潰了,怎麼作夢也不會想到莫斯科帝國能夠崩潰的;但是我們現在回過頭才曉得,原來神對戈爾巴僑夫說:『交出來!你一定要把他們交出來』;所以等到莫斯科帝國瓦解以後,我們知道北方就鬆手;北方一鬆手,就在一兩年之內,有成千上萬的猶太人---蘇聯的猶太人回到了以色列;大概每隔二十分鐘,就有一架飛機從蘇聯飛到特拉維夫;其實對蘇聯來講影響太大了,因為他們都是蘇聯的精英,也是懂得音樂的人,可以組織全世界最好的五個交響樂團,同時他們也是科學家,如果我記得不錯最少有三千名,如果把這些科學家擺在一起的話,可以有一所美國的哈佛大學,或者是英國的劍橋、或者是牛津,最少有五間這樣的大學,所以我們知道他們終於回來了,什麼時候回來的呢?大概在1991年回來,稀奇!
但是伊索匹亞仍舊扣留他們,但 神對他們怎麼說呢?衪說:『不要拘留』,我們還記得1991年左右的時候,剛好伊索匹亞有個大政變,就在兵荒馬亂的時候,以色列就派了幾架大的747飛機去把這些人搶救出來;伊索匹亞的猶太人都是黑人,據說他們是所羅門和示巴女王的後裔;但這些人實在是地道的以色列人,不過他們是全世界最貧窮的人,和從蘇聯回來的猶太人根本不能相比;蘇聯回來的又白又胖,所以他們每一個人都佔一個位子,但是現在以色列要搶救這些伊索匹亞的以色列人的時候,他們就把整架747統艙全都拆散,拆掉沒有位子,讓他們像沙丁魚一樣填在裡面;所以一下子搶救了好多好多猶太人回來,就在那次的搶救運動裡面有七個嬰孩誕生,等到他們的飛機降落在特拉維夫機場的時候,所有的拉比都哭了;因為他們說:『終於等到我們黑人的弟兄回來,彌賽亞應該很快就要回來了。』
四、十二個支派重新回歸---預言實現
那些失落的十個支派到底在哪裡?沒有人知道在什麼地方;但是,最近有一個很重大的發現,就是發現在印度和緬甸邊界有一個地方發現一班人,他們認為這一班人是瑪拿西支派,他們是瑪拿西的後裔,是十個支派裡面的;他們有自己的會堂,也讀一樣的《聖經》,也守安息日,在各方面就像猶太人,一模一樣似的;這樣的人一共有多少呢?一共有五百萬;前不久,以色列人剛剛發出了100個邀請,接受他們回到以色列,作他們的公民;而且最近又批准了三千人,那麼慢慢地這三千人也回到以色列,如果這些人要回來,他們是向東飛呢?還是向西飛呢?《聖經》說:『他們要向西飛撲在非利士人的肩頭上』;到底這些人是從哪裡來的呢?根據《聖經》的記載:亞述王把北國的十個支派擄到今天的巴旦亞蘭,也就是今天敘利亞東北角地方,就是幼發拉底河的地方;過了幼發拉底河有一個地方叫作巴旦亞蘭,大概是在土耳其邊境的一帶,從此以後,他們就消失了。
根據我們所得的資料,這班在印度、在緬甸的瑪拿西支派猶太人,他們的歷史告訴我們;原來他們千辛萬苦經過了絲路到了中國;到了中國的時候,因為不受歡迎,所以輾轉又到了緬甸,後來又到了印度;這五百萬人的的確確是《聖經》所說的失落了的十個支派;現在最有趣在什麼地方呢?最有趣的是如果我們注意的話,尤其大家如果到中國大陸去旅遊的話,特別到四川去,四川和西藏不是有邊界嗎?那裡有好幾個少數民族,在這些少數民族裡面,有一個民族叫作『羌』,這個羌族的特點在哪裡呢?根據我們考證的結果,這些羌族人應該也是十個支派裡面的一個,這些人大概是公元前250年就已經到了中國了,在公元250年前,這失落的十個支派到了中國,這就是羌族;是靠近緬甸、印度這一帶;而在主後十二世紀,就是公元1200年左右,猶大支派就到了開封,就變成開封的猶太人,是猶大支派的;事實上,中國的猶太人有二種---羌族是屬於十個支派的,而在開封的猶太人是姓趙的,是屬於南國二個支派的。
如果這件事是千真萬確的話,那麼,在華盛頓郵報上有一段記載告訴我們,死海古卷不是1947年一個很偉大的發現嗎?他們發現在死海古卷聖經的旁邊有些註解,是他們看不懂的文字,後來問了中國人才曉得,原來那些字根本是中國字;問題就在這裡,中國人和猶太人的死海古卷有什麼關係呢?如果這個發現是正確的話,就很可能是十個支派的猶太人,他們在公元前200多年就已經到了中國了;所以到時候他們回到耶路撒冷去朝聖,到了死海古卷附近,也許他們幫忙抄寫《聖經》,很可能他們懂得中文,就留下了中文的字跡。
現在我們看得很清楚這十個支派大概是怎樣的;最早的時候,他們到了巴旦亞蘭,然後從那裡就開始分散出去,分散到裏海跟黑海中間一帶,就是〈詩篇〉120篇所講的米設,這是他們被擄的地方;到了那一帶,也就是今天蘇聯比較南部的地方,然後再透過絲路,就到了中國,不久就漂流到印度,然後也慢慢的漂流到了緬甸;現在大概可以猜想這些失落的十個支派多半散佈在什麼地方呢?就是散佈在今天的亞洲,特別在印度、中國,緬甸這一帶,應該大多都是十個支派的;有人認為日本也可能是十個支派裡面的,因為他們分析了日本人的偶像跟以色列的很像,這個我們不知道,但是無論如何有一件事情我們是知道的,神的話是沒有錯的,就是『以法蓮必不嫉妒猶大,猶大也不擾害以法蓮,他們要向西飛,撲在非利士人的肩頭上』;一點都不錯,因為他們都是東方的猶太人,是中國的猶太人,是緬甸的猶太人,是印度的猶太人;以色列如果把這些人通通都容納來會是個很大的問題,所以他們很嚴厲的把關;但是讓我們想起當初,不是批准了100個讓他們進去嗎?然後是3000個,以後慢慢地再多;讓我們記得這些人一定要坐飛機回去的,是為了應驗《聖經》裡面他們要向西飛這句話,所以現在,我們能夠相信《聖經》的的確確是很準確地告訴我們,以色列人是枯骨四散被拋到全世界各地,但是最後呢?『他們枯骨四散因著地震,要震成功作一個身體......』,然後跟著呢?二根杖要接成一根杖,等到主耶穌回來,聖靈降下來的時候,就向他們吹氣;;他們就變成個極大的軍隊,所以聖經的預言是非常非常奇妙的。
節錄自GOOD TV 空中主日學節目「從中東局勢看聖經預言」第六講選錄整理,並未經講員再次過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