約翰福音15:2  凡屬我不結果子的枝子,祂就剪去;凡結果子的,祂就修理乾淨,使枝子結果子更多。

路加福音6:43-45    因為沒有好樹結壞果子,也沒有壞樹結好果子。 44 凡樹木看果子就可以認出它來。人不是從荊棘上摘無花果,也不是從蒺藜裡摘葡萄。 45 善人從他心裡所存的善就發出善來,惡人從他心裡所存的惡就發出惡來;因為心裡所充滿的,口裡就說出來。

兒少時家中小康,但孩子們卻覺得富裕,因為我們日式房舍前有個七八十坪的庭園;大門進來沿著左手邊繞一圈,一棵不大結果的柚子樹,兩三棵木瓜樹,繞到右邊的楊桃樹是庭園中的主角,枝葉茂盛、結果纍纍,也是孩子們攀爬戲耍的園地,接下來是釋迦樹和阿嬤最喜歡的玉蘭花樹。在庭園裡爬樹、摘果,樹蔭下乘涼、讀書,當然還有澆水、鬆土、掃落葉…皆是無法抹滅的甜美回憶。

隨著歲月的流失,房舍和庭園早已改建成公寓大樓,我猛然發現近五十年來,我未曾從樹枝上摘下任何一顆果子,我吃的是從賣場買回透明膠盒裡排列整齊的果子,我也忘了掃落葉用的竹掃把的模樣,因為我們家、我的辦公室沒有落葉。

生活演進過程中,人類的覓食經歷了漫長、但巨大的轉變。初始,我們在森林與草原間尋找野果、根莖及獵物,與自然息息相依;接著,農業與集市形成,人們以勞作換取糧食,在交易中供需互補。進入現代,量販店與便利商店讓食物觸手可及,而線上購物與宅配更使人足不出戶便可獲得來自各地的食材。

現在的我們,得著了前所未有的便利與豐富選擇,省下了覓食的時間與勞力,生活更安全、舒適。然而,我們也失去了與自然的直接連結,淡化了對季節與食物珍貴性的感受,減少了交易過程的人際互動。從原野到手機螢幕,我們的雙手或許更乾淨了,但心與土地的距離,也悄悄地拉遠了。

心與土地的距離拉遠了,人與創造的關係模糊了,人與神的連結就疏遠了。

我們未曾翻土、澆水,就無法明白:「他要像一棵樹栽在溪水旁,按時候結果子,葉子也不枯乾。凡他所做的盡都順利。」(詩篇1:3)

我們未曾折枝、修剪,就無法明白:「凡屬我不結果子的枝子,他就剪去;凡結果子的,他就修理乾淨,使枝子結果子更多。」(約翰福音15:2)

我們未曾採摘、挑選,就無法明白:「…沒有好樹結壞果子,也沒有壞樹結好果子。凡樹木看果子,就可以認出它來。人不是從荊棘上摘無花果,也不是從蒺藜裡摘葡萄。…」(路加福音6:43-45)

祢真偉大


**林大惠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