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翰福音15:2  凡属我不结果子的枝子,祂就剪去;凡结果子的,祂就修理干净,使枝子结果子更多。

路加福音6:43-45    因为没有好树结坏果子,也没有坏树结好果子。 44 凡树木看果子就可以认出它来。人不是从荆棘上摘无花果,也不是从蒺藜里摘葡萄。 45 善人从他心里所存的善就发出善来,恶人从他心里所存的恶就发出恶来;因为心里所充满的,口里就说出来。

儿少时家中小康,但孩子们却觉得富裕,因为我们日式房舍前有个七八十坪的庭园;大门进来沿着左手边绕一圈,一棵不大结果的柚子树,两三棵木瓜树,绕到右边的杨桃树是庭园中的主角,枝叶茂盛、结果累累,也是孩子们攀爬戏耍的园地,接下来是释迦树和阿嬷最喜欢的玉兰花树。在庭园里爬树、摘果,树荫下乘凉、读书,当然还有浇水、松土、扫落叶…皆是无法抹灭的甜美回忆。

随着岁月的流失,房舍和庭园早已改建成公寓大楼,我猛然发现近五十年来,我未曾从树枝上摘下任何一颗果子,我吃的是从卖场买回透明胶盒里排列整齐的果子,我也忘了扫落叶用的竹扫把的模样,因为我们家、我的办公室没有落叶。

生活演进过程中,人类的觅食经历了漫长、但巨大的转变。初始,我们在森林与草原间寻找野果、根茎及猎物,与自然息息相依;接着,农业与集市形成,人们以劳作换取粮食,在交易中供需互补。进入现代,量贩店与便利商店让食物触手可及,而线上购物与宅配更使人足不出户便可获得来自各地的食材。

现在的我们,得着了前所未有的便利与丰富选择,省下了觅食的时间与劳力,生活更安全、舒适。然而,我们也失去了与自然的直接连结,淡化了对季节与食物珍贵性的感受,减少了交易过程的人际互动。从原野到手机萤幕,我们的双手或许更干净了,但心与土地的距离,也悄悄地拉远了。

心与土地的距离拉远了,人与创造的关系模糊了,人与神的连结就疏远了。

我们未曾翻土、浇水,就无法明白:「他要像一棵树栽在溪水旁,按时候结果子,叶子也不枯干。凡他所做的尽都顺利。」(诗篇1:3)

我们未曾折枝、修剪,就无法明白:「凡属我不结果子的枝子,他就剪去;凡结果子的,他就修理干净,使枝子结果子更多。」(约翰福音15:2)

我们未曾采摘、挑选,就无法明白:「…没有好树结坏果子,也没有坏树结好果子。凡树木看果子,就可以认出它来。人不是从荆棘上摘无花果,也不是从蒺藜里摘葡萄。…」(路加福音6:43-45)

祢真伟大


**林大惠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