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圖為溫哥華市區景色)

作者:徐彬

引言:大家都知道溫哥華由於得天獨厚的自然環境和人文資源,一直是世界上最合適居住的城市之一。整個城市依山傍海,即使所在緯度高達近北緯五十度,卻因受太平洋季風和暖流影響以及落基山作為屏障,冬天的氣候也依然溫和、濕潤、怡人。更不用說在一年中最美的春夏秋之際,蔚藍的天空下滿城的色彩,四處可見美麗的花朵,遠處的崇山峻嶺上依然白雪皚皚,近處的海灣側畔已經是人潮如梭……。每當看到這樣的景色,筆者便會不由地從內心發出對創造天地大自然造物主的讚美:主啊,你真偉大!

在眾多讚美上帝創造作為的詩歌中有一首歷史悠久的作品,它的名字就叫《你真偉大》。這首歌的創作時間遠在1880年,歌詞的作者卡爾.鮑博(Carl Boberg, 1859-1940)也只是來自歐洲小國瑞典的詩人;然而這首詩歌卻在問世百年後仍然與另一首著名聖詩《奇異恩典》並駕齊驅,雙雙在2001年被美國“今日基督教”雜誌評為至史上最受民眾喜愛的二首聖詩,可見其在聖歌樂壇上的影響之巨。

(一)

鮑博出生於1859年,其父親是家鄉港口船埠的一名木匠。他年輕時參加當過水手,後擔任一家教會的業餘傳道兩年,並長期負責編輯一份福音週刊;在他53歲時還當上瑞典國會議員,從政時間長達二十年之久;同時他又是一名在業餘時間喜歡聖詩創作的詩人,一生中寫過的詩歌不多,只有六十幾首,但在他21歲當傳道時即興寫下的這首小詩《你真偉大》卻“一不小心”成為一首膾炙人口的偉大聖詩!

鮑博寫作這首詩歌的那天是在1880年夏天的一個下午,那時的鮑博還在那家鄉村小教會擔任傳道。在他參加完教會的下午活動後返回家中的路上,突然烏雲出現在地平線上,接著又閃電劃過天空,陣陣強風席吹在周圍的草地和麥田上,如同波浪滾滾,頃刻間暴雨傾盆而下。當時鮑博根本沒有任何地方可躲避,好在暴風雨很快而止,天氣變得雨過天晴,燦爛的陽光普照在大地上,同時天空出現一道美麗的彩虹,四周顯得一片清澈和寧靜,草地上的野花滿綴著晶瑩的水珠… 。經歷了此番奇景的鮑博回到了家中,一打開窗戶又看見不遠處的斯特羅斯灣,明鏡般的海面在夕陽下閃耀,海灣邊上的樹林裏傳來陣陣畫眉的鳴唱;接著傍晚教堂的鐘聲飄蕩在寧靜的空中……。正是在這樣短的時間內,經歷感受了這一系列美輪美奐的景色及各種聲音美妙的組合的衝擊,使作者從心底發出對上帝創造的大自然無限地崇敬和讚美。當晚他即興用瑞典語寫下了短短九行字的詩歌,並把它取名為“O Store Gud”,即 “哦,偉大的神!”。

這首詩歌完成歌詞創作後被作者配上瑞典一首古老民謠的曲調,歌詞也變成八行,但和我們今天所唱的《你真偉大》第一段文字還是有不少區別。以下是作者的瑞典文原詩及中文直譯和現在傳唱譯本的區別:

“O store Gud, när jag den värld beskådar Som Du har skapat med Ditt allmaktsord, Hur där din visdom leder livets trådar, Och alla väsen mättas vid Ditt bord.”

瑞典文中文翻译: “哦,伟大的神,当我观看你所创造的世界, 你用你全能的话语创造它; 你的智慧是引导生命的线索, 所有受造物都在你台前得以满足。”

今日傳唱之譯本:“主啊我神,每當我舉目觀看,你手所造,一切奇妙大工;看見星宿,又聽見隆隆雷聲,你的大能,遍滿了宇宙中。”

(二)

鮑勃在發表這首詩歌時曾經預言過這樣的話:“如果我的神是死在十字架上又復活的神,那麼這首詩歌將在世界各地傳唱。” (瑞典語:“om min Gud är den Gud som dog på korset och uppstod, då skall denna sång sjungas i varje världsdel.)但在那個時刻他無論如何也不會想到,這首詩歌會經歷了如此跌宕起伏的複雜過程,改編成如今全世界基督徒口中所唱的那首著名讚美詩歌。

詩歌首先走出瑞典國門是到德國。1907年一名叫曼弗雷德·馮的德國貴族在講瑞典語為主的愛沙尼亞看到了這首聖詩歌甚為喜歡,因此把它翻譯成德文,詩歌發表後即走紅了德國。此後的1912年,詩歌又從德國流傳到俄國,不但被翻譯成俄語並且還被譜上了俄國的曲調,在各處流行。

接著將鮑博這首詩歌翻譯成英文的是美國伊利諾斯州一家大學的教授古斯塔夫·詹森。他在1925年就在美國翻譯出版了這首詩歌,然而他的譯本卻始終沒有在美國民眾中產生很大的反響。

如今包括美國在內的世界各國,流行傳唱的這首詩歌,其英文是出自一名英國人斯徒爾特. 海因(Stuart K. Hine, 1899-1989)翻譯和改寫的版本;之所以他的版本受到世界歡迎的原因是發生在他身上發生的許多故事,正是這些故事感動他續寫了這首詩歌的其餘各節。

海因是英國衛理公會的一名宣教士,上世紀二十年代時他們夫婦正在烏克蘭傳教。有一天他們到了一個村莊,準備前往村裏唯一的基督徒,村民德米特裏和他妻子柳德米拉的家裡探訪。德米特裏的妻子通過自學掌握了一定的俄文閱讀能力,這在當時烏克蘭的小村莊算是一件了不得的事情。她家裏有一本幾年前由路過村莊的一名蘇聯士兵遺留下來的俄文聖經。當海因夫婦前往德米特裏家門前時,正好看到屋子裡的女主人正拿著這本聖經在對滿屋的村民閱讀和講解福音;在場的村民在聖靈的感動下紛紛讚美神的大愛和憐憫,並願意悔改自己以前的過犯……。海因看到這番景象刻意沒有進去打擾他們,但當他回到居所後心裡仍然無法抑制剛才看到這一幕時所產生的感動,於是將自己的感受寫成了一段詩歌。這段詩歌後來就成了《你真偉大》詩歌的第二段(副歌則仍然保持鮑博的部分不变):

當我想到,神竟願差祂兒子,

降世捨命,我幾乎不領會;

主在十架,甘願背我的重擔,

流血捨身,為要赦免我罪。

(三)

故事到此還沒有完。海因在烏克蘭1932-33年的大饑荒期間離開了該國,繼續在其它歐洲國家傳教,但是1939年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他不得不返回英國。

返回母國後的海因又在附近的波蘭難民社區從事傳教的工作,一直繼續到二戰結束。戰後的英國大多數來自各國的難民都逐步回到了自己的祖國,但仍然有數百名俄羅斯難民滯留在英國,不願意回到被斯大林統治的家鄉。1948年的一天,海因前往英格蘭蘇塞克斯的那個俄羅斯難民營傳道,台下的難民人群中只有兩位願意公開承認自己是基督徒,其中的一位曾經是蘇聯軍隊的一名士兵。他向海因說了他的故事:他和妻子在戰時被迫分開,從此就再沒了對方的音信。在他們分離前,他的妻子是個虔誠的基督徒,而那時的他卻還沒有信;如今他最深切的願望就是希望能夠找到妻子,告訴她自己也已經信了耶穌,今後他們可以在共同的信仰基礎上一起生活。他接著又告訴海因,其實他知道今生今世他已經無法再見到妻子,但他相信作為基督徒將來有一天他們夫婦將會在天堂再次相遇,從此同享永恆的生命。這位難民的話再次激發了海因的創作靈感,使他最終完成了對《你真偉大》詩歌第三段的增寫:

當主再來,歡呼聲響徹天空,

何等喜樂,主接我回天家;

我要跪下,謙恭的崇拜敬奉,

並要頌揚,神啊你真偉大!

(四)

海因完成以上兩段詩歌增寫時使用的都是俄文,寫完後他又將包括經他改編過的第一段在內的整首詩歌翻譯成英文,並將詩歌的名字翻譯成“How Great Thou Art”,先後在英文和俄文的福音刊物上發表。因為他的這個版本更能夠完整地表現人們對上帝創造和救贖的讚美,加上海因所在宣教機構的影響力,詩歌迅速流傳到15個國家,其中包括曾經屬於英聯邦的印度。沒想到因此機緣又為這個版本的詩歌再次進入美國創造了條件。

上個世紀五十年初,美國加州富勒神學院的奧爾博教授在印度訪問時在一個小村莊發現了有人在唱這首海因版的詩歌,之後他把詩歌帶回到美國並介紹給許多教會。1954年一家福音出版社首次出版了這個版本的《你真偉大》,此後詩歌開始在美國流傳。

海因的這個版本後來成為美國流行的讚美詩歌,其原因也與美國著名佈道家葛培理的推薦有關。在一次佈道大會上,有人向他介紹了這首聖詩,葛培理聽了非常喜歡,從此《你真偉大》成了他佈道大會上唱得最多的一首詩歌。據記載,在1957年葛培理在紐約麥迪遜廣場舉行的大型佈道會期間,這首歌被反復唱了上百次之多,成千上萬的信徒和慕道友在歌聲中靈魂受到激勵,由衷從心中發出了讚美主的歡呼。正是人們對這首詩歌這種感動和熱愛奠定了它作為全世界著名聖詩的地位。

結束語

保羅在羅馬書第一章說過:“自從造天地以來,神的永能和神性是明明可知的,雖是眼不能見,但借著所造之物就可以曉得,叫人無可推諉。” (1:20)

聖經以弗所書又告訴我們:“神從創立世界以前在基督裏揀選了我們,使我們在他面前成為聖潔,無有瑕疵;又因愛我們,就按著自己意旨所喜悅的,預定我們借著耶穌基督得兒子的名分,使他榮耀的恩典得著稱讚。這恩典是他在愛子裏所賜給我們的。我們借這愛子的血得蒙救贖,過犯得以赦免,乃是照他豐富的恩典。”(以弗所書1:4-6)

親愛的朋友,如果您還不是基督徒,您是否願意從你眼前如此美好的大自然以及這首傳世詩歌的背後故事中得到啟示和感悟,從而去信奉和追隨這位創造宇宙的偉大真神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