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图为温哥华市区景色)
作者:徐彬
引言:大家都知道温哥华由于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和人文资源,一直是世界上最合适居住的城市之一。整个城市依山傍海,即使所在纬度高达近北纬五十度,却因受太平洋季风和暖流影响以及落基山作为屏障,冬天的气候也依然温和、湿润、怡人。更不用说在一年中最美的春夏秋之际,蔚蓝的天空下满城的色彩,四处可见美丽的花朵,远处的崇山峻岭上依然白雪皑皑,近处的海湾侧畔已经是人潮如梭……。每当看到这样的景色,笔者便会不由地从内心发出对创造天地大自然造物主的赞美:主啊,你真伟大!
在众多赞美上帝创造作为的诗歌中有一首历史悠久的作品,它的名字就叫《你真伟大》。这首歌的创作时间远在1880年,歌词的作者卡尔.鲍博(Carl Boberg, 1859-1940)也只是来自欧洲小国瑞典的诗人;然而这首诗歌却在问世百年后仍然与另一首著名圣诗《奇异恩典》并驾齐驱,双双在2001年被美国“今日基督教”杂志评为至史上最受民众喜爱的二首圣诗,可见其在圣歌乐坛上的影响之巨。
(一)
鲍博出生于1859年,其父亲是家乡港口船埠的一名木匠。他年轻时参加当过水手,后担任一家教会的业余传道两年,并长期负责编辑一份福音周刊;在他53岁时还当上瑞典国会议员,从政时间长达二十年之久;同时他又是一名在业余时间喜欢圣诗创作的诗人,一生中写过的诗歌不多,只有六十几首,但在他21岁当传道时即兴写下的这首小诗《你真伟大》却“一不小心”成为一首脍炙人口的伟大圣诗!
鲍博写作这首诗歌的那天是在1880年夏天的一个下午,那时的鲍博还在那家乡村小教会担任传道。在他参加完教会的下午活动后返回家中的路上,突然乌云出现在地平线上,接着又闪电划过天空,阵阵强风席吹在周围的草地和麦田上,如同波浪滚滚,顷刻间暴雨倾盆而下。当时鲍博根本没有任何地方可躲避,好在暴风雨很快而止,天气变得雨过天晴,灿烂的阳光普照在大地上,同时天空出现一道美丽的彩虹,四周显得一片清澈和宁静,草地上的野花满缀著晶莹的水珠… 。经历了此番奇景的鲍博回到了家中,一打开窗户又看见不远处的斯特罗斯湾,明镜般的海面在夕阳下闪耀,海湾边上的树林里传来阵阵画眉的鸣唱;接着傍晚教堂的钟声飘荡在宁静的空中……。正是在这样短的时间内,经历感受了这一系列美轮美奂的景色及各种声音美妙的组合的冲击,使作者从心底发出对上帝创造的大自然无限地崇敬和赞美。当晚他即兴用瑞典语写下了短短九行字的诗歌,并把它取名为“O Store Gud”,即 “哦,伟大的神!”。
这首诗歌完成歌词创作后被作者配上瑞典一首古老民谣的曲调,歌词也变成八行,但和我们今天所唱的《你真伟大》第一段文字还是有不少区别。以下是作者的瑞典文原诗及中文直译和现在传唱译本的区别:
“O store Gud, när jag den värld beskådar Som Du har skapat med Ditt allmaktsord, Hur där din visdom leder livets trådar, Och alla väsen mättas vid Ditt bord.”
瑞典文中文翻译: “哦,伟大的神,当我观看你所创造的世界, 你用你全能的话语创造它; 你的智慧是引导生命的线索, 所有受造物都在你台前得以满足。”
今日传唱之译本:“主啊我神,每当我举目观看,你手所造,一切奇妙大工;看见星宿,又听见隆隆雷声,你的大能,遍满了宇宙中。”
(二)
鲍勃在发表这首诗歌时曾经预言过这样的话:“如果我的神是死在十字架上又复活的神,那么这首诗歌将在世界各地传唱。” (瑞典语:“om min Gud är den Gud som dog på korset och uppstod, då skall denna sång sjungas i varje världsdel.)但在那个时刻他无论如何也不会想到,这首诗歌会经历了如此跌宕起伏的复杂过程,改编成如今全世界基督徒口中所唱的那首著名赞美诗歌。
诗歌首先走出瑞典国门是到德国。1907年一名叫曼弗雷德·冯的德国贵族在讲瑞典语为主的爱沙尼亚看到了这首圣诗歌甚为喜欢,因此把它翻译成德文,诗歌发表后即走红了德国。此后的1912年,诗歌又从德国流传到俄国,不但被翻译成俄语并且还被谱上了俄国的曲调,在各处流行。
接着将鲍博这首诗歌翻译成英文的是美国伊利诺斯州一家大学的教授古斯塔夫·詹森。他在1925年就在美国翻译出版了这首诗歌,然而他的译本却始终没有在美国民众中产生很大的反响。
如今包括美国在内的世界各国,流行传唱的这首诗歌,其英文是出自一名英国人斯徒尔特. 海因(Stuart K. Hine, 1899-1989)翻译和改写的版本;之所以他的版本受到世界欢迎的原因是发生在他身上发生的许多故事,正是这些故事感动他续写了这首诗歌的其余各节。
海因是英国卫理公会的一名宣教士,上世纪二十年代时他们夫妇正在乌克兰传教。有一天他们到了一个村庄,准备前往村里唯一的基督徒,村民德米特里和他妻子柳德米拉的家里探访。德米特里的妻子通过自学掌握了一定的俄文阅读能力,这在当时乌克兰的小村庄算是一件了不得的事情。她家里有一本几年前由路过村庄的一名苏联士兵遗留下来的俄文圣经。当海因夫妇前往德米特里家门前时,正好看到屋子里的女主人正拿着这本圣经在对满屋的村民阅读和讲解福音;在场的村民在圣灵的感动下纷纷赞美神的大爱和怜悯,并愿意悔改自己以前的过犯……。海因看到这番景象刻意没有进去打扰他们,但当他回到居所后心里仍然无法抑制刚才看到这一幕时所产生的感动,于是将自己的感受写成了一段诗歌。这段诗歌后来就成了《你真伟大》诗歌的第二段(副歌则仍然保持鲍博的部分不变):
当我想到,神竟愿差祂儿子,
降世舍命,我几乎不领会;
主在十架,甘愿背我的重担,
流血舍身,为要赦免我罪。
(三)
故事到此还没有完。海因在乌克兰1932-33年的大饥荒期间离开了该国,继续在其它欧洲国家传教,但是1939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他不得不返回英国。
返回母国后的海因又在附近的波兰难民社区从事传教的工作,一直继续到二战结束。战后的英国大多数来自各国的难民都逐步回到了自己的祖国,但仍然有数百名俄罗斯难民滞留在英国,不愿意回到被斯大林统治的家乡。1948年的一天,海因前往英格兰苏塞克斯的那个俄罗斯难民营传道,台下的难民人群中只有两位愿意公开承认自己是基督徒,其中的一位曾经是苏联军队的一名士兵。他向海因说了他的故事:他和妻子在战时被迫分开,从此就再没了对方的音信。在他们分离前,他的妻子是个虔诚的基督徒,而那时的他却还没有信;如今他最深切的愿望就是希望能够找到妻子,告诉她自己也已经信了耶稣,今后他们可以在共同的信仰基础上一起生活。他接着又告诉海因,其实他知道今生今世他已经无法再见到妻子,但他相信作为基督徒将来有一天他们夫妇将会在天堂再次相遇,从此同享永恒的生命。这位难民的话再次激发了海因的创作灵感,使他最终完成了对《你真伟大》诗歌第三段的增写:
当主再来,欢呼声响彻天空,
何等喜乐,主接我回天家;
我要跪下,谦恭的崇拜敬奉,
并要颂扬,神啊你真伟大!
(四)
海因完成以上两段诗歌增写时使用的都是俄文,写完后他又将包括经他改编过的第一段在内的整首诗歌翻译成英文,并将诗歌的名字翻译成“How Great Thou Art”,先后在英文和俄文的福音刊物上发表。因为他的这个版本更能够完整地表现人们对上帝创造和救赎的赞美,加上海因所在宣教机构的影响力,诗歌迅速流传到15个国家,其中包括曾经属于英联邦的印度。没想到因此机缘又为这个版本的诗歌再次进入美国创造了条件。
上个世纪五十年初,美国加州富勒神学院的奥尔博教授在印度访问时在一个小村庄发现了有人在唱这首海因版的诗歌,之后他把诗歌带回到美国并介绍给许多教会。1954年一家福音出版社首次出版了这个版本的《你真伟大》,此后诗歌开始在美国流传。
海因的这个版本后来成为美国流行的赞美诗歌,其原因也与美国著名布道家葛培理的推荐有关。在一次布道大会上,有人向他介绍了这首圣诗,葛培理听了非常喜欢,从此《你真伟大》成了他布道大会上唱得最多的一首诗歌。据记载,在1957年葛培理在纽约麦迪逊广场举行的大型布道会期间,这首歌被反复唱了上百次之多,成千上万的信徒和慕道友在歌声中灵魂受到激励,由衷从心中发出了赞美主的欢呼。正是人们对这首诗歌这种感动和热爱奠定了它作为全世界著名圣诗的地位。
结束语
保罗在罗马书第一章说过:“自从造天地以来,神的永能和神性是明明可知的,虽是眼不能见,但借着所造之物就可以晓得,叫人无可推诿。” (1:20)
圣经以弗所书又告诉我们:“神从创立世界以前在基督里拣选了我们,使我们在他面前成为圣洁,无有瑕疵;又因爱我们,就按著自己意旨所喜悦的,预定我们借着耶稣基督得儿子的名分,使他荣耀的恩典得著称赞。这恩典是他在爱子里所赐给我们的。我们借这爱子的血得蒙救赎,过犯得以赦免,乃是照他丰富的恩典。”(以弗所书1:4-6)
亲爱的朋友,如果您还不是基督徒,您是否愿意从你眼前如此美好的大自然以及这首传世诗歌的背后故事中得到启示和感悟,从而去信奉和追随这位创造宇宙的伟大真神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