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首震撼人心,敲打灵魂的诗歌:《我曾舍命为你》

作者:徐彬

 

引言:前些日子在为教会的姐妹团契准备《十九世纪欧美女性诗歌代表人物的人生故事》分享的过程中,有一位名叫弗朗西丝·雷德利·哈弗加尔(Francis Ridley Havergal 1836-1879)的英国女诗人进入了我的眼帘。吸引我注意力的是首先是她写的那首代表作《我曾舍命为你》的名字,因为它非常与众不同。通常来说,大凡是赞美诗歌,歌词中的“你”都是指主耶稣,而“我”则是指作者本人或泛指每一个信徒。但这首诗歌是倒过来的。歌中的“我”是指主耶稣,而“你”是指作者本人或所有信徒。更让我吃惊的是,这首震撼人心、敲打灵魂的传世经典佳作竟然还是作者的处女作。下面我就来一一展开她的人生故事。

我们先来了解一下作者的父亲,因为他在弗朗西斯的成长过程中起过重要的影响。他叫威廉.哈弗加尔(William Henry Havergal, 1793-1870),是圣公会的一名牧师。

即使我们用现代的眼光看,威廉·哈弗加尔也可算得上是一名才华横溢的牧者。他从小就特别喜欢音乐,到十四岁时已能在教会演奏管风琴。中学毕业后他原本想去医学院学医来实现治病救人的理想,但最终还是选择了旨在救人灵魂的神学,并在牛津大学先后完成了学士和硕士学位。毕业之后,他先后在几家教会担任圣职,并因其出色的讲道能力而曾担任过伍斯特圣尼古拉斯教区的教区长,以及著名伍斯特大教堂的“荣誉正典”( Honorary Canon)。但他的音乐才华并没有就此淹没。1829年6月的一天,他乘马车外出,不幸在途中翻了车,导致他整个人被抛出车外,造成了严重的脑震荡。就在这养病的过程中,他的音乐才华得以爆发,开始了他的作曲生涯;而他发表的第一首作品即扬名于世,那就是为雷金纳德·希伯主教的宣教诗歌名作《来自格陵兰的冰山》(From Greenland’s Icy Mountains;也有译作《要传遍福音》或《传扬救恩》)配曲。他一生中曾出版过多部诗歌及音乐作品专集,并数次荣获“格雷欣奖”(Gresham prize medal)。他将作品的所有收入都捐给了英国圣公会的“非洲和东方传教士协会”(CMS),用于支持他们的海外宣教事工。

▼以下是弗朗西斯父亲的画像和他曾服事过的伍斯特大教堂内外照片

正所谓“有其父必有其女”。出生于1836年12月14日的弗朗西斯,是威廉·哈弗加尔六个子女中的老么,也是他最宠爱的一个孩子。在父亲百般呵护陪伴下长大的弗朗西斯显然会潜移默化,受益匪浅,得到许多父亲的言传身教。而首当其冲的就是在信仰方面。

在父亲的引导之下,弗朗西斯三岁就学会阅读,四岁时能读《圣经》,并学会了写字。到九岁时,她甚至还在父亲教会的主日学校里帮忙教过孩子们。11岁那年母亲去世,二年后父亲送她进了一家有着良好口碑的寄宿学校去学习。这家学校的校长蒂德太太是一名虔诚的基督徒。在她的影响带领之下,学校里的许多孩子都经历了生命的“复兴”(revival),归信了救主耶稣;以至于到耶诞节回家时,每个女孩的精神面貌都焕然一新。就在这家学校就读的第二年,她兴奋地写道:“我决定把我的灵魂交给了救世主……,从那一刻起,天地都变得更加光明。

弗朗西斯成人之后,因环境和身体的原因无法使她去国外成为一名宣教士,但她还是找到了替代的方法,即通过在家开班授学来教穷人学习圣经。她曾经这样写道:“我不知道谁会来,也不知道来的人是多还是少,但只求神领人悔改的恩典能够浇灌下来,让我有能力来传讲耶稣,使人归向祂。”同时,她也像父亲那样尽力去支持海外宣教使团,甚至为此捐出了她所有的首饰。

除此以外,在语言和音乐领域弗朗西斯也继承了父亲的天赋,表现非凡,特别是在诗歌领域。她从小就受父亲的影响,对大卫的《诗篇》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为了能够更好的读懂理解诗歌中的精意,她先后在父亲和姐夫的指导下初步学习了希腊语和希伯来语。1852年至1853年间,她利用陪同父亲去德国杜塞尔多(Düsseldorf)医治眼疾的机会,先后在塞尔多夫的路易森学校(The Louisenschule)和奥伯卡塞尔大学(Oberkassel Havergal’s scholastic) 接受了包括德语、希腊语、希伯来语及拉丁语在内的正规教育,并取得优异的成绩。在路易森学校的一次德语考试中她还超过的所有的本地学生,得了第一名。她在钢琴演奏和声乐歌唱方面的才华也远超过一般的同龄人。

▼以下是弗朗西斯从少年到中年的三幅画像

对圣经的熟悉以及在语言方面的天赋和实力,很快就体现在她诗歌的创作成果中。弗朗西斯写的这首《我曾舍命为你》,就是她在23岁那年即1859年的1月5日,因为参观了杜塞尔多夫的一家博物馆,看到馆藏的一幅画和相关的解释文字而写下的。这幅油画的作者是 斯特伯格(Sternberg),画的主题是取自约翰福音19:5所记载的彼拉多审判耶稣时所说的一句话 ,拉丁文是“Ecce Homo”,即“看那,这个人!”。画面中,耶稣头戴着荆棘冠冕站在彼拉多和犹太人面前,用深邃和痛苦的目光注视著众人。画像的下边写着「我曾舍命为你,你舍何事为我?」

▼以下是收藏在杜塞尔多夫艺术博物馆内同样名为“Ecce Homo”的油画,但作者是另一位名叫Mihály Munkácsy( 1844-1900) 的画家

当弗朗西斯看到眼前的这幅画和那些文字后整个人一下子就被怔住了。她怀着一颗敬畏的心默默地站在画前,好久转不过神来。几年后弗朗西斯在回复一封读者相关来信时亲自讲述了这首诗歌的创作过程以及后来曾经发生的事情:

「这首诗歌我自己都不知道是怎么写出来的。记得当时我只花了几分钟,就用铅笔把心中的感动草写在了一张传单的背面。然而当我将它写完再读了一遍后,又觉得 “这无论如何也不能算是一首诗啊!好吧,我也无须再自找麻烦地将它重新誊写出来。” 回到家后,我就顺手把这张纸扔进了火炉!但就在那一刹那,突然有一种下意识的冲动让我将它从火炉里抢了回来,然后把这张已经被揉皱还有些烧焦的纸张叠好重新放入口袋。不久之后,我到一家济贫院去看望一位老妇人。她看到我后像往常一样又热心谈论起她亲爱的救主耶稣。我突发萌想,想看看这样一位简单又虔诚的老人是否会喜欢这首我认为没有人会欣赏的诗。于是我就读给了她听,没想到她听了非常喜欢,….。回去后我就将它重新抄了一遍,保存了起来。后来,是主让它走进了千家万户….。」

1860 年这首经弗朗西斯父亲编曲的诗歌首先被刊登在文学期刊《Good Words》上,由此很快就传播开来,受到了读者的广泛好评。(如今我们所唱的则是著名作曲家菲利普·布利斯 (Philip P. Bliss) 创作的曲调)

弗朗西斯写下《我曾为你舍命》这首诗歌时才23岁。如果从这一年开始算起,到1879年她因患腹膜炎而不幸去世,前后只有短短的20年。然而她的生命就像一颗璀璨的流星,虽然短暂却光芒四射,在天际中留下了永恒的光辉,也给后人留下了丰富的遗产。

在福音文字写作上,她著述甚多,被后人赞誉为“天路历程的神学”。其中影响甚大的是她写的那套“国王”系列。自1870年起,她将自己的每日的灵修所得汇集成书,以“My King”(我的君王)作为第一本书的书名,前后写了五本。这些被她称为“Royal Books”(皇家读物)的书籍出版后,影响激励了许多信徒的灵命成长。连英国十九世纪最著名的宣教士、布道家司布真牧师(Charles H|.  Spurgeon)都在1879年举办的一次会议上,向与会的三百名牧师专门推荐了这套书籍,并对每人赠送了其中的两本。

在赞美诗歌创作上,她更是给后人留下了许多优秀作品。其中比较重要的包括“金竖琴在鸣响”,“我曾舍命为你”,“耶稣,主啊,我是谁的?”,“主对我说话”,“啊,主,在你脚边”,“献己与主”等。如今几乎所有的欧美各大圣诗歌集都收有她的名作。

弗朗西斯对赞美诗歌创作的态度是极其敬虔和认真的。每当写一首诗歌,她都会先认真祷告。对此她是这样描述的:「写作是我的祈祷,因为我似乎从来没有自己写过一首诗,感觉自己在写作时像个小孩子; 你知道小孩子在写作的时候都会抬头思想:“接下来我该说什么呢?” 我就是这么做的。我祈求主不仅给我思路和力量,而且给我每一个文字,甚至押韵。”」因此,尽管她长期受疾病的折磨,但她的笔下却没有任何的伤感,或以自我为中心,而把写作的中心全都集中在基督和祂的圣工上,全力去赞美上帝的爱和救赎之功。评论家说她“在每一行的诗歌中生活和说话”

在对待传统圣诗的态度上,她也有特别的认识。就像她劝勉他人所说的:「我劝你们彻底要熟练一首诗,使它成为你自己的一部份,然后求神使它成为你的资讯。」这句话也成了笔者在写作“经典诗歌故事”专栏时的自勉和祷告。

弗朗西斯在歌唱和钢琴演奏上的天赋和恩赐也无保留地用在福音上。她曾经为利物浦的“基督教女青年协会”(Young Women’s Christian Association) 主持过赞美诗歌聚会,并且常常在一些社交聚会场合上,通过演奏和歌唱亨德尔、贝多芬和门德尔松等人的圣乐名作及诗歌来引导他人归向耶稣。有一次在法国的旅行期间,她先为一位当地的天主教徒演唱了一首她自己写的赞美诗《只为你》;因对方非常喜欢,她又专门用法语重写了这首赞美诗,有针对性地加入了强调“唯独借着耶稣才能来到天父面前”的内容,然后再唱给她听。另一次,她在一家天主教堂经营的临终关怀医院演奏钢琴,受到听众的交口称赞;于是她又分别用法语、德语和义大利语来唱了亨德尔《弥赛亚》中的“安慰你们”和“祂会喂养他的羊群”等歌曲来安抚那些已面临生命垂危的病人们。

总而言之,在这短短的二十年中,她将自己的一切全然都奉献给了主,真正实践了她在另一首名作《献己与主》(Take myself, and I will be ever, only, all for Thee)诗歌中所表达的誓言,即要将自己的“时间”、“手”、“脚”、“声音”、“嘴唇”、“财富”、“智慧”、“情感”、“心”和“爱”(time, hands, feet, voice, lips, possessions, intellect, will, heart, and love)都献给主。诗歌最后的那句话: “献上我自己,我永远只为主而活!”(Take myself, and I will be ever, only, all for Thee),正是她一生最真实、最贴切的写照!

在她生命结束的那一天,她的几个哥哥姐姐都来到了她的身边。据为她写传记的姐姐玛丽亚(Maria V.  Havergal ) 所记,那一刻她问医生是否“今天”她就要走了;医生回答说“Maybe”(可能)。她听后安静地说:“离天堂之门这么近,真是太好了!” 她的另一位姐姐给她读起了《以赛亚书》的43:2节经文:“你从水中经过,我必与你同在。”她回应道: “祂必遵守诺言。”已是圣公会牧师的哥哥对她说:“你说了很多关于国王(The King)的事,也写了很多关于国王的书,现在你将很快就能看到祂的荣面。” 接着,在哥哥的祷告声中弗朗西斯闭上了双眼。“我们看着她平静喜乐的脸庞,似乎看到她已与国王见面….。”

尽管这位集美丽、才华、敬虔、奉献于一身的女性只活了不到43岁,但人们从来没有忘记她。在她身后,她的作品发行了数百万册之巨。如今整整150年过去了,世上还有无数人还在唱她写的诗歌。

就笔者而言,每次读这首《我曾舍命为你》就像一次心灵的洗礼。特别是诗句中的那几个提问:“我曾舍命为你,我血为你流出,你舍何事为我?” “我更舍父家庭,并我荣光宝座,你舍何福为我?” “我曾受大苦难,临刑身同罪犯,你舍何物为我?” “现今在父右边  时常祈求为你,你心愿否献上归我?”,句句都在震撼、敲打、呼唤着我的灵魂,催我泪下,使我感恩,令我惭愧,逼我自省,并进而鞭策我在事奉道路上更加奋勇,努力朝着标杆直跑向!

是的,我们的主耶稣“祂为我们的过犯受害,为我们的罪孽压伤。因祂受的刑罚我们得平安,因祂受的鞭伤我们得医治。”(以赛亚书53:5)祂甚至在“我们还是罪人的时候为我们死”(罗马书5:8),”人间的爱没有比这更伟大的了。”(约翰福音15:13,现代译本)不但如此,即使主耶稣回到了天上,祂还在天父右边不断为我们代求;祂所希望的就是我们能够效法祂,背起十字架跟随祂,成为祂的子民,和祂一起进入永恒的国度。面对这样永无止息的爱,我们在世上又有什么不可放弃,去回应这份大爱呢?!

亲爱的弟兄姐妹,当您读完或听了这首诗歌及作者的人生故事有什么感想?您,是否愿意像弗朗西斯一样,为我们的主耶稣献出我们的一切?!

让我们再次来聆听这首诗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