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转眼仰望耶稣”诗歌背后两个杰出女性的感人故事

引言:今天我要介绍的是我非常喜欢的一首诗歌;它不但内容充满了属灵的亮光,而且旋律也非常温柔悦耳​​。当我最初听到这首诗歌时就有这样的猜想,诗歌的创作人可能是一位女性。果然,当我准备动手要写这篇文章时,我了解到不但诗歌的文字和作曲都是出自一位了不起的女性之手,而且这位女性之所以创作这首诗歌的激情和灵感还是来自另一位更为杰出的女性!诗歌的名字叫《当转眼仰望耶稣》(Turn Your Eyes Upon Jesus )。

(一)

让我先来介绍诗歌的词曲作者。她的名字叫海伦· 霍沃斯· 莱梅尔,1863年出生于英国一个卫斯理教派牧师的家庭,12岁时随父母亲移民到了美国,先在密西西比州居住了一段时间,后来定居在威斯康辛州。海伦从小就热爱音乐,父母亲发现了她这方面确有天赋后,便不遗余力找了当地最好的声乐老师来培养她,从而为她今后在音乐领域的发展打下了扎实的基础。海伦成人后果然走上了音乐之路,并如愿成为了一名出色的歌手。虽然后人对她在年轻时期的成就鲜有了解,但从她在1904年能被西雅图邮报聘请担任音乐评论家这一点,便可知其在声乐领域里的不凡实力,而那年她已经41岁。

虽然已到了人生的不惑之年,但在学无止境的音乐理想引导下,海伦依然在1907年前往德国继续深造;在那里她花了整整四年通过一对一的私人教程向名师拜师学艺,因而大大地提升了她在声乐方面的造就。在德国居留期间,她还意外喜结良缘,相识了一位富有的男士,两人最终走上了婚姻殿堂。

这段迟来的婚姻似乎给海伦带来了幸运;1911年当她带着德国丈夫返回美国后很快在乐坛上崭露头角,成为一个全美国知名的音乐家。她频繁在各地举办巡回音乐会,甚至还特地被邀请前往军营慰劳士兵,演唱流行爱国歌曲,所到之处都大受欢迎。作为一名虔诚的基督徒,她也始终没有忘记将她的恩赐用来事奉主,不但经常在各地的教会演唱圣诗,而且还创作了许多赞美诗歌。因她在声乐方面的突出才华,芝加哥穆迪圣经学院特地聘请她担任学院的声乐教授;同时穆迪布道团队的诗班指挥,著名圣乐家桑迪也专门请她来带领一个女子合唱团。除此之外,她还创作了不少福音文学作品,其中一本儿童读物《圣经的故事》一度还成了全美当时的畅销书。

▲左上图为教会为海伦演唱诗歌所做的一张海报

然而大器晚成的海伦却无法一直持续在世人眼中的好运。有一次去医院看诊,她被诊断出患有一种会导致失明的疾病;随着病情变得越来越严重,她的丈夫无法面对这一残酷现实所带来的巨大精神压力和责任,最后放弃了他们的婚姻誓约,返回德国。经历了身如此身体和情感双重打击的海伦却并没有被这些人生的磨难所击倒,反而更加亲近仰望神。她放下所有的世俗羁绊,将自己的全部身心转向到谱写创作赞美诗歌上。她一直坚持写作直到她生命的终了,前后总共创作了大约500首赞美诗歌和音乐作品,其中就包括这首《当转眼仰望耶稣》。

(二)

读者看到这里一定会以为海伦创作这首诗歌的背景肯定是与前面所述的她那段特殊经历有关,可是历史的事实却并非全然如此,接下来我就要引出那位更杰出的女性——伊莎贝拉利• 利亚斯• 特罗特(Isabella Lilias Trotter 1853-1928)。海伦就是因为看到她写的一篇文章以及了解到她感人的人生经历后,才在圣灵的感动下写下了这首著名的诗歌。

伊莎贝拉1853年出生于英国伦敦一个非常富有的家庭。父亲是一家银行的股票经纪人;母亲则出生名门,其父曾经担任过英国海外殖民地的总督。伊莎贝尔的父母亲都非常喜爱大自然,平时经常带孩子和家人去乡间郊游,每年还会专门选择各地的一处名胜之地,一家人坐着马车去长途旅行。而伊莎贝拉从小非常喜欢画画,每到一地就会把美好的一切记录在她的速写本里。

伊莎贝拉的父母亲都是虔诚的基督徒,在他们的影响下她从小就随父母一起教会,并在家里一起读经祷告。 12岁那年父亲不幸去世,失去了父爱的她在痛苦中学会了更加亲近神,并从中得到了极大的安慰。

随着伊莎贝拉年龄的逐渐成长,她的绘画天赋得以充分的显露。虽然她只是一个自学成才的艺术少女,但母亲却看出她在这方面具有异常的天赋。在23岁那年母亲将她创作的一些作品送给当时英国最著名的水彩画家、绘画艺术评论家兼艺术赞助人约翰 • 拉斯金评鉴;后者看过后大为赞叹,称其为难得的天才,并欣然表示愿意接受她作为学生。同时拉斯金语还重心长地告诫海伦说,要成为一名杰出的艺术家必须做到完全的专注,并鼓励她如果她愿意献身于艺术,将来一定能够 “成为一名现今世界上最伟大的画家。”

下图不同题材的绘画即为伊莎贝尔的作品▼

在这人生的重要选择关头,伊莎贝拉却并没有为老师给她指出的大好前途所吸引。她虽然同意老师有关从事艺术创作必须专注的观点,但认为自己作为基督徒,不能 “既献身于绘画,同时又要做到首先‘寻求神的国和祂的义’。” 最终,她还是决定继续把自己的所有精力用于福音事工上。

在伦敦她除了积极参加教会的各种事工外,还加入了当地的世界基督教女青年会(World Young Women’s Christian Association),从兼职做到全职秘书。具有爱心的她经常晚上独自一人在街头寻找那些流浪街头的妓女,说服她们接受职业技能培训,或者住进青年会提供的庇护所接受帮助。期间她帮助协会开设了伦敦第一家面向女性的平价公共餐厅。由于长时间的艰苦付出和精神压力她患了某种疾病,需要做一次手术;可就在后来进行的手术过程中发生了意外,导致她的心脏受到永久性的伤害。

尽管如此,在接下来的几年里,伊莎贝拉一直在内心有一种去某一个国家宣教的冲动。她告诉朋友,“无论我在哪里祷告,‘北非’ 这个词就常常在我的心灵里显现,仿佛一直有一个声音在呼唤我…. 。” 1887年5月,她参加了一个与海外宣教有关的集会;会上一名到过北非的传教士发出了呼召,询问是台下否有人愿意去北非宣教?伊莎贝拉立即举手站起来说:“我已经听到上帝的召唤!” 不久后的7月14日是她34岁生日,海伦正式提出了去阿尔及利亚宣教的申请。起初这个宣教机构因为她的心脏疾病而不想予以批准;但考虑到当时特别需要具备家庭经济条件良好的女宣教士,最后还是允其加入,成为宣教团队的一员。

(三)

1888年3月,伊莎贝拉和另外两个同样出身于富裕家庭出身的女性来到了阿尔及利亚。她们三个人都不懂阿拉伯语,也不认识任何一个当地人;甚至因为过去在家里有专门的佣人她们从来都没有做过家务。但就这样,这三个单身女性来到了这片贫穷、落后,伊斯兰教占统治地位的沙漠国家,从头做起开拓针对阿拉伯妇女的宣教事工。其中的一位女性在不久之后就因无法忍受恶劣环境而返回英国,但伊莎贝尔却一直坚持了40年之久。

右上图为伊莎贝尔在阿尔及利亚宣教期间所摄的一张照片

在这漫长的时间中,伊莎贝尔不但在基地宣教,还骑着骆驼,沿着北非海岸并深入撒哈拉沙漠南部,到达许多历史上欧洲女性从未到过的地区去考察及建立各地的宣教站。因为文章篇幅的关系我不能一一诉说伊莎贝尔在这些过程中一路走过的艰辛和坎坷,包括孤独、疾病、隔阂、逼迫等数不清的挫折和打击;但我可以告诉读者的是,到了1920年,她参与的那个叫“阿尔及利亚使命团”的宣教组织,已经发展到拥有30名全职宣教士、15个布道站的规模。在那个以男性为主的时代,伊莎贝拉甚至还因为其服事的出色能力和表现被推选担任了该组织的负责人。

在几十年的宣教生涯里,伊莎贝拉几乎每天都没有停止记录她的所见所思和灵修所得,留下了大量的文字和绘画作品。其中有一篇文章叫《聚焦》(Focus),而正是这篇文章中的一段话感动了千里之外的海伦,写下了「当转眼仰望耶稣」这首诗歌。

伊莎贝拉在文中是这样写的:“从未有一个时代像今天那样,可以让人如此轻松地生活在这个无害的世界里,人们甚至还面临这样的难题,在追求艺术、音乐、社会科学、游戏、汽车或某种职业等各种选择中漂泊不定,不知道究竟什么才是最好的。要了解自己生命的聚焦点究竟在哪里其实并不困难。我们可以问自己,当清晨醒来意识恢复后,你的大脑是在关注什么? 当白天工作的压力结束时,你的思想又会回到哪里? 你是否敢于面向神,求祂来指示你把一切都聚焦在基督和祂的荣耀之上。而当你一旦把你的灵魂视角转向耶稣,并定睛于祂,所有与耶稣无关的万物在你的眼里都必将成为虚无!”

海伦事后回忆当她读到伊莎贝拉上面这段话时的感觉和心情: “突然间,仿佛有人命令我停下来似的,我站着浑身无法动弹,感觉到我的灵魂和精神都在歌唱;我完全不需要逐字逐句地去考虑琢磨写诗歌所需的韵律结构以及相关曲谱,全然由圣灵的感动让我完成了这首诗歌的创作。” 当年即1918年这首诗歌就在英国伦敦出版;四年后在英格兰北部的一次重要福音会议上,诗歌首次被大会指定作为主题歌曲,并受到与会者极大的欢迎。 1924年该诗歌传入美国,并在随后逐渐被翻译成世界各国的多种语言,成为一首经典的赞美诗歌。

 

(四)

下面让我们一起来欣赏这首诗歌:

《当转眼仰望耶稣》(Turn Your Eyes upon Jesus)

1,你心是否困倦且愁烦?
眼前一片黑暗朦朦?
只要仰望主就得光明,
生命变更自由丰盛。

2,主已从死亡进入永生,
我们当跟随主不渝;
罪恶权势不能再辖制,
因靠主必得胜有余。

3, 救主的应许永不改变,
专心信靠万事安稳;
快快传扬祂全备救恩,
使凡信者不至沉沦。

副歌:当转眼仰望耶稣,定睛在祂奇妙慈容;

在救主荣耀恩典大光中,世上事必然显为虚空。

值得一提的是,伊莎贝尔之所以将“Focus”作为文章的主题和标题,其实是巧妙地借用了一个当时很前卫的摄影光学术语:“聚焦”。即在摄影中,拍摄者必须精准调整镜头与胶片的距离,使光线准确汇聚在感光面上,才能获得拍摄对象的清晰图像;此外,如果镜头对准强烈的光源时,焦点之外的背景事物还会因变得暗淡、模糊,甚至虚化。

伊莎贝尔正是借助这一原理,在文章中提醒基督徒通过省察日常生活兴趣所在和每天的心思意念,来检验自己属灵生命的真实状态,告诫信徒不要因为迷恋于各种世俗的诱惑而模糊了信仰的焦点,即让主耶稣基督成为我们生活的中心,以成就在天上永恒的基业。

而海伦在分成三节的诗歌中,结合自己的生命见证,进一步发挥了伊莎贝尔的观点,指出:唯有仰望主,我们才能摆脱生活中的各种“困倦”和“愁烦”,走出信仰领域的“模糊和黑暗”,让生命变得更加“自由丰盛”;唯有主耶稣死而复活战胜了死亡,我们才可以依靠祂而“不再受罪权势的辖制”,并且“得胜有余”;也正因为“主耶稣应许”的“永远不变”,我们才能凭著信心,去“传扬全备的救恩”,让更多的人因信得救而“不至于沉沦”。在副歌中她更是直接引用了伊莎贝尔的那句名言,写下了“当转眼仰望耶稣,定睛在祂的奇妙慈荣;在救主荣耀恩典大光中,世上一切变为虚空”的诗句。

我们再来看海伦为这首诗歌创作的旋律。因为本身就是诗歌的文字作者,又同时掌握了丰富的歌咏技巧及良好的音乐基础,海伦在为这首诗歌谱曲时显得格外得心应手。她所创作的曲调集合了悠长、舒缓、简洁、流畅的优点,又兼有适当的起伏和层次;旋律的张力和平缓彼此交融,主歌和副歌的间衔接也极其和谐;整首诗歌充满了温柔、顺服和敬虔,完美地匹配了歌词的属灵信息。

结束语

亲爱的弟兄姐妹,尽管今日之世界离开这首诗歌发表的时间已经整整过去了一个多世纪,可是当年伊莎贝尔在《聚焦》文章的警世告诫和海伦诗歌中的属灵亮光对我们每一个基督徒来说依然是那么的贴近。事实上我们今日所面临的各种世俗诱惑和搅扰甚至还远远超过了她们的那个时代,因此我们更要牢记主耶稣的教导:“不要为自己积攒财宝在地上,地上有虫子咬,能锈坏,也有贼挖窟窿来偷。 只要积攒财宝在天上,天上没有虫子咬,不能锈坏,也没有贼挖窟窿来偷。 因为你的财宝在哪里,你的心也在哪里”(马太福音6:19-22),转眼“仰望我们信心的创始成终者耶稣”(希伯来书12:2),把我们的心融入到祂的荣耀恩典大光之中;如此,我们在世上的日子才能胜过这个世界,才能真正活出“自由丰盛的生命”,进入永生之门!阿门!

注:本文最初发表在疫情时期的《追求杂志》上,当时未及时收录到本专栏之中,现经重新修改予以补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