并非只属于儿童的经典诗歌《耶稣爱我》

作者:徐彬

引言:不知不觉,我为《追求》杂志和《海外华人福音网》撰写欧美经典诗歌介绍这个专栏已经过了十个年头,迄今已发了五十余篇文章,约二十几万文字。原以为我已介绍过的诗歌就主题和类型而言已经大致涵盖了相关的领域,但今天突然间我意识到,至今我还没有涉及过一篇与少儿诗歌有关的圣诗;而要写这个专题,首选的诗歌必非《耶稣爱我》莫属。

我相信教会里许多的会众都非常熟悉这首诗歌,因为他们从小就是听着或唱着这首诗歌长大的,特别是来自港台的弟兄姐妹。然而即便是一个从未听过此歌的信徒或慕道友,当他初听到这首诗歌时,我想也定会对诗歌的浅近易懂的歌词和清澈优美的旋律留下深刻的印象,如同淋浴在春日里的柔风之中,感到是那么的舒适、温暖和安详。

许多人可能会猜测到这首诗歌是出自一名女性的笔下。是的,她的名字叫安娜.华纳(Anna B. Warner 1827-1915),是美国十九世纪的一位知名作家。下面我就来介绍她的生平及这首诗歌的创作经过。

安娜·华纳1827年出生在纽约市;她上面还有一个大于她8岁的姐姐,名叫苏珊(Susan B.Warner1819-1885)。安娜的母亲在她还小的时候就去世了,全靠他们的姑妈弗朗西斯(Frances L.  Warner)来到家里帮忙,照看姐妹俩长大。幸好她们的父亲亨利·华纳(Henry Warner)是纽约一名成功的律师,有条件给两个女儿提供富裕的生活条件和良好的教育。同时这位父亲也是一名文学爱好者和小说家;在他的影响之下,安娜和苏珊从小就饱受文学的薰陶;这也为她俩后来成为著名的作家,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1836年,事业上踌躇滿志的亨利.华纳买下了哈德逊河上靠近西点军校一侧的一座小岛,即宪法岛(Constitution Island)。他曾设想把这座和美国独立战争历史相关的岛屿,连同岛上那几个当年为抵御英军入侵而建筑,后已荒废了的防御堡垒开发成一个避暑胜地;没想到才过了一年,美国因金融危机引发的历史上第一次经济大萧条就打破了他的这一梦想。随着大量银行和企业的倒闭,亨利的许多重大投资也纷纷破产,并由此带来了一系列的诉讼,从而迫使他卖掉了位于纽约圣马可广场(St. Mark’s Place)的豪宅,带着全家搬入岛上的一处普通住宅里居住。

▼下组照片中上二图为从西点军校所摄的“宪法岛”;下二图为岛上”苏珊和安娜旧居的室内外照片。1908年这座房子被主人赠送给西点军校,并被后者当作军校博物馆使用。

家庭经济状况的突变对苏珊和安娜两人的成长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这两位原本在家中有专人侍候的大小姐不得不开始由自己来承担诸如做饭、打扫卫生等家务,甚至连劈柴和划船越过哈德逊河到城里去运送物资和邮件这些重活也只能由她们亲力亲为。不过,人生的这些特殊境遇和历炼,以及由家庭经济困境所带来的压力也促使这对爱好文学的姐妹俩先后走上了写作的道路。姐姐苏珊率先在文坛崭露头角,一炮而红。她于1851年正式出版了一部名为《广阔的世界》(The Wide, Wide World)的小说,大受读者的喜爱。据说这本书是美国文学创作历史上第一本销量过百万册的书籍;在英国,这本书的销量甚至超过了著名作家查尔斯·狄更斯的名作《大卫·科波菲尔》。

而姐姐在创作上的成功又进一步激励了安娜投身于文学创作。第二年安娜也出版了她的处女作《美元与美分》(Dollars and Cents ),同样广获读者好评。之后两姐妹佳作频出,成为扬名于美国文坛的一对姐妹花。姐妹俩生来性格各异,创作风格也各有千秋,正好彼此互补,常常一起合作来撰写小说、散文和诗歌。而《耶稣爱我》这首诗歌首次被读者认识,就是先由安娜因着苏珊的要求而完成创作,再由姐姐将这首诗歌引用到她那本于1860年出版的《言和诺》(Say and Seal)小说的情节之中。(此书没有中译本,书名为笔者自译)

在苏珊的这部小说中,作为男女主角的分别是一家乡村小学的女教师费思· 德里克(Faith Derrick)和当地教会的主日学校长兼老师约翰·林登(John Linden)。小说以他们两人的爱情故事作为主线,穿插展现了他们对村里学生和孩子们所付出的爱,以及他们所面临的各种考验和磨难。在书中的115-156页中有这样一个情节:村里有个患重病的小男孩名叫强尼(Johnny);在他病危时约翰和费思一直在陪伴着他。

那天男孩因病情加剧而再度显得非常的虚弱和不安,言语和抚爱都无法让他安静下来。此时约翰看到强尼向自己伸出了双手,于是就像昨日那样抱起他在房间里走动,企图通过匀称的步伐使其安静下来。当状况有所好转时,强尼又轻微地向约翰说出一个请求:“Sing”(唱);于是约翰就给他唱起了一首新的诗歌:

“Jesus loves me! This I know, For the Bible tells me so. Little ones to Him belong;They are weak, but He is strong. ….”(耶稣爱我,我知道,因有圣书告诉我;幼小孩童祂牧养,他们软弱主刚强, ….);随着歌声,小强尼的脸上逐渐恢复了平静,接着开口要费斯帮助他梳头和进食 …. 。

当然约翰所唱的这首诗歌在小说里只是安娜的文字创作,并没有人真的给它谱上了旋律。然而随着这部小说的流行,很快纽约著名的作曲家威廉·威廉.布拉德伯里(William B. Bradbury1816-1868)就注意到了这首诗,并深受其感动,特别是它的第一节内容。于是他欣然为诗歌完成了谱曲,并专门为其加上了副歌。在副歌歌词中他用强调语气的“Yes”,三次重复了原诗第一节的 “ Jesus loves me”(耶稣爱我),然后再以“the Bible tells me so”(圣经这样告诉我)作为整首诗歌的结束。

威廉.布拉德伯里是一位才华横溢的圣乐音乐家,他曾师从美国著名圣乐家罗威尔.梅森(Lowell Mason 1792-1872),也曾专门前往德国的莱比锡去学习乐理、作曲和钢琴演奏。从德国回国后他曾在多家教会服事,主要负责成人及儿童主日学音乐的教学和创作,为此他也赢得了“主日学音乐之父”之誉。他一生先后曾为900多首诗歌谱曲,给世人留下了包括《坚如磐石》、《祷告良辰》、《天父领我》等诸多经典名曲。

在这首《耶稣爱我》曲谱创作中,他通过4/4的稳定节拍,以及明快积极的大调音色,赋予了整个旋律以连贯、流畅,温暖、向上的特点,并完美地突出了诗歌所反映的耶稣对孩子们那份无以比拟的爱;而其反复的音型和渐进的音阶设计更是十分适合儿童们演唱。正是由于他所创作的优美曲调,才使得这首《耶稣爱我》走出了小说,进入到教会和千家万户,并世代流传,成为圣诗历史上的又一经典,也成了儿童诗歌中难以替代的代表佳作。

毫无疑问,这首诗歌之所以能够成为圣诗宝库中的经典佳作,是与词曲作者都具有纯正的基督信仰分不开的。就安娜和和苏珊而言,她俩从小就是虔诚的基督徒,对圣经的熟悉和领悟有着远超出同龄人的能力。这一点可以从以下的事实得以佐证。她们来到宪法岛后不久,就因着在西点军校当牧师的叔叔介绍,开始为军校的学生们开设圣经课程,并为此默默坚持了四十年之久。为了纪念她俩在这一方面对年轻学子们的长期带领和忠心服事,在她们去世后,西点军校特以最高的军事荣誉将她们的灵柩安葬在军校的军人墓地,成为该公墓中仅享此荣的两位平民。

我们从安娜笔下的这四节诗歌文字中处处可以看到她对圣经经文的熟练掌握;而整首诗歌所突出反映的就是耶稣对孩子们的特别关爱和无条件接纳。《马太福音》记载了这样的事实:当耶稣离开加利利,来到约旦河东的犹太境内时,有人带小孩前来,求耶稣为他的孩子按手祈祷,然而却受到耶稣手下部分门徒的责备和阻拦。耶稣看到后马上命令门徒,说:“让小孩子到我这里来,不要禁止他们,因为在天国的,正是这样的人。” 不但如此,耶稣还把孩子们的谦卑作为门徒们要效仿的榜样。当门徒为“天国里谁是最大”这个问题彼此争论时,耶稣马上叫上一个小孩子,让他站在门徒中间,然后说: “我实在告诉你们,如果你们不回转,变成像小孩子一样,一定不能进天国。 所以,凡谦卑像这小孩子的,他在天国里是最大的。”(参见马太福音19:13-14;18:1-4)

尽管这首诗歌的创作背景和旋律特色决定了它属于儿童诗歌,但是诗歌中包含的属灵亮光却适用于所有的人。以诗歌中开始的那句“耶稣爱我,我知道,因为圣书告诉我”歌词为例,我相信不少人会以为这只是适合于孩子们,作为成人更应该通过自己的独立思考和理性来认识神的爱。然而,安娜苏珊两姐妹在写作时偏偏让这句话出自一位教主日学的老师之口;而为其作曲的威廉.布拉德伯里更是刻意将其作为副歌的内容来反复强调。可见这句话并不仅仅只是针对孩子们。

事实上,即便是成人要完全认识自己所处的客观世界也是一项不可能的任务,更何况是要认识创造宇宙万物的神。正如《以赛亚书》55:8-9中所说:“耶和华说,我的意念非同你们的意念,我的道路非同你们的道路。天怎样高过地,照样,我的道路高过你们的道路,我的意念高过你们的意念。” 世人都犯了罪, 然而,“神爱世人,甚至将祂的独生子赐给他们,叫一切信祂的,不至灭亡,反得永生。”(约翰福音3:16)而圣经正是神通过自己的话和耶稣的行为和教导将祂的本质、属性、意图、计画,以及祂的爱、公义、怜悯和全能一一对人启示出来,从而使人们能够借着圣经认识神和祂的独生子耶稣,接受祂的救恩。这里的“一切人”即包括了不同国家、不同民族、和不同年龄的人。

与“耶稣爱我,我知道,因有圣书告诉我”同属第一节的另一句歌词“他们软弱主刚强”也是如此。虽然这句话作者安娜是为病重的小强尼写的,但她依据的却是《哥林多后书》12章19节的经文:当保罗为自己肉体上的一根刺三次求主挪去时未蒙应许时,他得到的回答是:“我的恩典够你用的,因为我的能力是在人的软弱上显得完全。” 世上有无数的成人,在人生最软弱无助的时候,因着圣经的这句话而得到安慰和激励,从而有信心和勇气去面对眼前的所有苦难。

事实上这首诗歌也伴随着许多成人生命成长过程中的重要时刻。有这样一个感人的故事。很久以前,曾经有一位俄勒冈州的牧师受有关部门指派,前往一家州立的精神疾病诊治医院,为住院的病人提供咨询和安慰的服事。进入医院的第一天,他所去的病房是一处住满重度患者的大统间;房间的四壁铺设著防病人自残的专门软垫,空气中更是充满了因病人随意大小便而产生的奇臭。当他开始试图与那些病人交谈时,所得到的回应要么是麻木的表情或无意识的呻吟、要么就是令人毛骨悚然的胡言乱语和尖叫,….。

在那个令人难忍和尴尬的时刻,这位牧师受圣灵的感动,开始唱起了《耶稣爱我》这首诗歌。他持续唱了一个小时,没看到有什么效果,但他并因此灰心。在接下来的几个星期里,每当他一进入病房就唱起这首歌;唱到副歌部分,他更是一遍又一遍地重复,“是的,耶稣爱我;是的,耶稣爱我;是的,耶稣爱我”这部分歌词,而且唱得一次比一次更有信心。渐渐地,奇迹出现了,病人们开始安静下来并且一个接一个地跟着他唱了起来….。到了一个月后,这些病人中居然有36名重症患者可以被转到普通病房;接着在一年之内,这些病人中除了俩人之外,其他人竟然都顺利出院,回到了他们的家中。

在写作中我还欣喜地发现,《耶稣爱我》这首诗歌在历史上竟然还与福音在中国的传播有关。在十九世纪后期甚至到了二十世纪初,一家国际宣教组织在他们所编辑的圣诗集中,一直在这首诗歌的标题上特别用括号标示了“CHINA”的字眼,并解释为: “a favorite hymn in China”(一首在中国非常受欢迎的诗歌);其原因是这首诗歌在他们在中国宣教的历史上曾经起过重要作用的缘故。感恩当年这些宣教士使用了这首诗歌,使耶稣的大爱进入到那么多中国人的心间,并使他们成为福音在华夏广传的薪火,一代代传承下来。

160多年过去了,如今世上无数不同年龄的人仍然在唱着这首诗歌, … 。

最后就让我们一起来欣赏这首诗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