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加福音 10:30-37
30 耶穌回答說:「有一個人從耶路撒冷下耶利哥去,落在強盜手中。他們剝去他的衣裳,把他打個半死,就丟下他走了。 31 偶然有一個祭司從這條路下來,看見他,就從那邊過去了。 32 又有一個利未人來到這地方,看見他,也照樣從那邊過去了。 33 唯有一個撒馬利亞人行路來到那裡,看見他,就動了慈心, 34 上前用油和酒倒在他的傷處,包裹好了,扶他騎上自己的牲口,帶到店裡去照應他。 35 第二天拿出二錢銀子來,交給店主說:『你且照應他,此外所費用的,我回來必還你。』 36 你想,這三個人哪一個是落在強盜手中的鄰舍呢?」 37 他說:「是憐憫他的。」耶穌說:「你去照樣行吧。」
成為鄰舍
好撒馬利亞人的比喻(路10:30-37)裡有兩個提問值得我們比較與深思。耶穌說比喻前,律法師問耶穌說:「誰是我的鄰舍呢?」耶穌說完比喻,問律法師說:「你想,這三個人哪一個是落在強盜手中的鄰舍呢?」
「鄰舍」的原文意思是朋友,與自己有交往的人,但是猶太人加上了傳統、信仰的因素,認為「鄰舍」不包括與他們敵對的撒馬利亞人及外邦人。律法師問耶穌說:「誰是我的鄰舍呢?」他想要先定義「鄰舍」,篩選「鄰舍」,再履行「愛鄰舍如同自己」。
比喻裡,發動撒馬利亞人幫助受難者的原因是「看見他就動了慈心(路10:33)」,「慈心」的意思就是「憐憫」。「看見」但沒有「憐憫」,祭司與利未人就從那邊過去了;「看見」再加上「憐憫」,撒馬利亞人屈身幫助受難者,就成為他的「鄰舍」。耶穌在比喻裡所要表達的「鄰舍」是:「看見」人的需要,願意「愛人如同自己」,就成為「鄰舍」。
鄰舍不是愛的目標、對象,而是愛的結果。「愛鄰舍如同自己」不是選擇鄰舍來愛,而是在愛裡成為鄰舍,當我們願意愛人如己,我們自然可以成為人的鄰舍。
愛的影響力無遠弗屆(烏克蘭-好撒瑪利亞人行動)
鄰舍百分百
耶穌描述撒馬利亞人如何照顧落在強盜手中的受難者:「…看見他就動了慈心,上前用油和酒倒在他的傷處,包裹好了,扶他騎上自己的牲口,帶到店裡去照應他。第二天拿出二錢銀子來,交給店主,說:『你且照應他;此外所費用的,我回來必還你。』」(路10:33-35)
相信很少人能做得到比喻中撒馬利亞人的百分百照顧,我們看見受難者的第一個思維可能是「這人會不會是強盜假裝的?(這是現行社會環境對我們的提醒)」,然後跟祭司與利未人一樣,就從那邊過去了,或許我們頂多會打個電話請警察來處理。那耶穌描述撒馬利亞人如何照顧受難者,對我們的意義是甚麼?
耶穌從不因著人的軟弱、不能行,而降低祂的標準。耶穌在登山寶訓教導眾人愛仇敵:「…要愛你們的仇敵,為那逼迫你們的禱告。…你們要完全,像你們的天父完全一樣。(太5:43-48)」耶穌在最後的晚餐勉勵門徒:「你們要彼此相愛,像我愛你們一樣;這就是我的命令。(約15:12)」
亞伯蘭年九十九歲的時候,耶和華向他顯現,對他說:「我是全能的神。你當在我面前作完全人…(創17:1)」我們是依著神的形像被創造的,我們的天父期望祂所選召的人,能夠「完全」像天父完全一樣;我們是因著耶穌的寶血被拯救的,耶穌也期望跟隨祂的人,能夠「彼此相愛」像耶穌愛門徒一般。
「完全」是神的心意,「像耶穌」是主的命令,我們雖軟弱、不能行,但耶穌鼓勵我們:「你去照樣行吧。(路10:37)」
更像祢(讚美之泉敬拜讚美22-從早晨到夜晚)
我渴望更像祢,耶穌!如此溫柔聖潔,耶穌!
祢愛湧流,毫無保留,喔主!使我能更像祢。
我渴望更像祢,耶穌!更多慈愛憐憫,耶穌!
謙卑自己,為我捨命,喔主!我願更多像祢。
讓祢愛如大水澆灌我,充滿我心深處不停湧流,
願聖靈親近充滿我,使我自由。
讓祢愛來滲透我生命,為祢而活,榮耀祢的名,
我願聖潔順服祢旨意,緊緊跟隨祢。
@林大惠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