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以諾說故事

有三個故事很值得我們省思。

有位中年男子E先生四十多歲就因為肝疾而過世,遠親長輩來家中慰問時,皺著眉頭惋惜地質問家屬說:「怎麼會這樣呢?是不是太愛喝酒沒節制?」「還很年輕啊!怎麼沒有好好珍惜自己的身體?」說得有沒有道理?其實在醫學上還滿有道理的,但這些論述卻讓尚處在治喪期、憂傷不已的家屬當下聽在耳裡,覺得頗感違和。

也曾有位公眾人物F先生,以眾人所不樂見的方式離開了,遺族們難過不已,這時,有宗教激進份子站出來公開指名議論,說:「怎麼會憂鬱到想結束自己的性命呢?會憂鬱就代表他沒有信心啊,可見他平時所見證的信仰不是真的。」「自殺是一種罪,而且罪很大。」等等言論,這些議論有沒有道理?或許在宗教上有其邏輯性,但這些議論卻也讓尚在悲痛中無法平撫的遺族們,除了要面對喪親之痛外,又需額外面對被議論的尷尬;那些宗教激進份子顯然忽略了,在自殺防治中「接住家屬」也是重要的一環,否則稍有不慎就可能續增憾事。

亦曾有位G女士因為遭遇職場霸凌而陷入憂鬱、悲憤,便到某個團體來尋求心靈支持,後來,團體中有某個意見領袖,對這位因被職場霸凌而受傷不已的G女士滔滔不絕的說:「妳現在必需學會饒恕!因為饒恕才能帶來療癒。」「就是因為妳不願饒恕,所以福氣才進不去妳的生命中。」說得有沒有道理?也許不無道理,但在第一時間急著怪罪是受害者不懂得所謂的饒恕,這種高壓的道德訓斥卻猶如冷血控訴,讓仍處於低潮中的受害者G女士聽了深受二度傷害,從此之後,再也不願踏入該團體半步。

這個社會常強調「素養」,而甚麼是我們在生活中需要注重的素養?答案或許不只一種,但其中有一種素養絕對很值得現代人共勉,那就是「別在該陪伴時選擇論斷」!

這是一個保障言論自由的時代,是以我們一不小心會常用「是就說是,不是就說不是」這樣的名言來為自己的快言快語或直爽性格背書,卻忘了也要懂得「與哀哭的人同哀哭」的原則,要懂得適時的在關鍵時刻閉嘴,懂得評論時需要看時機,懂得評論時要給當事人留一點餘地。

別在該陪伴時選擇論斷!因為我們自己也不完美,我們自己也會有需要被陪伴的時候。有時我們急著論斷軟弱者,急著想顯示出自己的精明、公義,結果卻反而只顯出了自己的刻薄。事實上,有時靜靜地陪伴,絕對會比急著論斷要更能夠改變一切,更能夠讓人看到人性的光輝。願我們都能有「別在該陪伴時選擇論斷」的素養。

【本期金句分享】

與喜樂的人要同樂;與哀哭的人要同哭。要彼此同心;不要志氣高大,倒要俯就卑微的人;不要自以為聰明。(羅馬書 第十二章15~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