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以诺说故事
有三个故事很值得我们省思。
有位中年男子E先生四十多岁就因为肝疾而过世,远亲长辈来家中慰问时,皱着眉头惋惜地质问家属说:「怎么会这样呢?是不是太爱喝酒没节制?」「还很年轻啊!怎么没有好好珍惜自己的身体?」说得有没有道理?其实在医学上还满有道理的,但这些论述却让尚处在治丧期、忧伤不已的家属当下听在耳里,觉得颇感违和。
也曾有位公众人物F先生,以众人所不乐见的方式离开了,遗族们难过不已,这时,有宗教激进份子站出来公开指名议论,说:「怎么会忧郁到想结束自己的性命呢?会忧郁就代表他没有信心啊,可见他平时所见证的信仰不是真的。」「自杀是一种罪,而且罪很大。」等等言论,这些议论有没有道理?或许在宗教上有其逻辑性,但这些议论却也让尚在悲痛中无法平抚的遗族们,除了要面对丧亲之痛外,又需额外面对被议论的尴尬;那些宗教激进份子显然忽略了,在自杀防治中「接住家属」也是重要的一环,否则稍有不慎就可能续增憾事。
亦曾有位G女士因为遭遇职场霸凌而陷入忧郁、悲愤,便到某个团体来寻求心灵支持,后来,团体中有某个意见领袖,对这位因被职场霸凌而受伤不已的G女士滔滔不绝的说:「妳现在必需学会饶恕!因为饶恕才能带来疗愈。」「就是因为妳不愿饶恕,所以福气才进不去妳的生命中。」说得有没有道理?也许不无道理,但在第一时间急着怪罪是受害者不懂得所谓的饶恕,这种高压的道德训斥却犹如冷血控诉,让仍处于低潮中的受害者G女士听了深受二度伤害,从此之后,再也不愿踏入该团体半步。
这个社会常强调「素养」,而甚么是我们在生活中需要注重的素养?答案或许不只一种,但其中有一种素养绝对很值得现代人共勉,那就是「别在该陪伴时选择论断」!
这是一个保障言论自由的时代,是以我们一不小心会常用「是就说是,不是就说不是」这样的名言来为自己的快言快语或直爽性格背书,却忘了也要懂得「与哀哭的人同哀哭」的原则,要懂得适时的在关键时刻闭嘴,懂得评论时需要看时机,懂得评论时要给当事人留一点余地。
别在该陪伴时选择论断!因为我们自己也不完美,我们自己也会有需要被陪伴的时候。有时我们急着论断软弱者,急着想显示出自己的精明、公义,结果却反而只显出了自己的刻薄。事实上,有时静静地陪伴,绝对会比急着论断要更能够改变一切,更能够让人看到人性的光辉。愿我们都能有「别在该陪伴时选择论断」的素养。
【本期金句分享】
与喜乐的人要同乐;与哀哭的人要同哭。要彼此同心;不要志气高大,倒要俯就卑微的人;不要自以为聪明。(罗马书 第十二章15~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