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世禮
在迎接聖誕之際重温浪子的此喻, 特別有意思.
耶穌在世時, 常用比喻教導門徒, 信徒最熟識的, 相信就是浪子的比喻 (路一五11-32). 這比喻是三個失而復得比喻中的一個, 其他兩個是失去的銀圓及迷失的小羊 (路一五1-10).
在浪子的故事中, 有三個主要人物: 浪子、長子及父親. 究竟誰是比喻的主角 ?
從浪子的角度, 我們可以領悟到, 不論我們迷失了多遠, 流浪了多久, 只要願意起來回家, 就可以有第二次的機會重享家庭的温暖. 這角度强調回歸的決心及回家後的慶祝.
對新約背景略有認識的讀者, 或許會較注重長子的反應. 長子瞧不起浪子, 認為他已把自己份內的財產花掉, 不值得可憐, 父親絕對不當若無其事的, 讓他重享兒子的權利. 這些讀者認為長子代表以色列人, 而浪子則代表外邦人. 以色列人不明白天父的慈心, 不願意接納外邦人, 認為他們不配受神的救恩.
但若從舊約背景來思想這比喻, 最突出的一幕, 卻不是浪子的回歸, 而是父親無限期的等待. 按舊約的規條, 兒女必須尊祟父親, 因為父親是一家之主, 甚至是一族之長 (patriarch). 朝夕眺目等待兒子有失為父的尊嚴. 在舊約的風俗習慣中, 父親奔跑去擁抱回歸的浪子, 是一件不可思議的事.
英文聖經稱浪子為「揮霍的兒子」(prodigal son), 因為他遊手好閒, 只曉得飲酒作樂. 揮金如土. 但「揮霍」卻另有一個意義, 就是不計回報的付出. 若從這意義來思想, 浪子無知的把金錢花費, 完全不計較後果; 父親卻付出無限的愛心, 一點也不計較兒子的虧欠. 因此有作者認為這比喻的主角不是浪子, 而是「揮霍的父親」.
這樣的瞭解, 表面看來好像是把話題扯開了, 但其實是蘊含著重要的意義.
第一, 有些教會的佈道會, 過度表揚初信者的決志, 而忘記把一切的榮耀歸給神. 我們容易給決志者響亮的掌聲, 卻忘記高聲讚美神, 彷彿是初信者的决心救了他, 而不是父神的宏恩. 不錯, 罪人悔改信主是可喜可賀的事, 連天使也一同慶祝. 然而我們必須避免本末倒置的陷阱. 我們必須認定救恩真正的主角是「揮霍的父親」, 而不是「揮霍的兒子」. 我們高舉的, 永遠是基督的十字架, 絕對不是回頭的浪子.
第二. 不少教外的朋友認為基督教貶低人的價值, 因為聖經堅持世人都犯了罪, 死在罪惡過犯中, 無法自救. 我們應當幫助他們轉目注視在「揮霍的父親」身上, 因為聖父若真的不看重人的價值, 衪就不會孤獨遠望, 忍耐期待浪子回家. 人的價值並不在乎「揮霍的兒子」, 而是在乎「揮霍的父親」. 正因天父如此看重一個沒有前途的浪子, 人的尊嚴才被恢復. 基督教不但沒有貶低人的價值, 反而非常看重回頭的浪子, 故事中的袍子 、戒指 、肥牛犢, 仔細把父親的「揮霍」顯露出來.
同樣, 迷羊與失錢的比喻也有相同的信息, 都是以「揮霍」為主題. 迷失的小羊只是一百隻羊中的一隻, 牧羊人撇下九十九隻羊在曠野, 去找那迷羊是不化算的事. 失錢只是十個銀圓中的一個, 而一塊銀圓大概是當時工人一天的工資. 婦人點上油燈, 打掃屋子, 仔細尋找, 似乎是小題大做.
這三個失而復得的比喻, 一致强調神的「揮霍」, 都是以「歡歡喜喜」為結束, 這也正好是聖誕的信息. 聖誕節是記念父神的「揮霍」, 衪無條件的把獨生子賜給流浪的世人, 好叫他們可以重獲兒子的名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