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煜智
每次讀到《約伯記》,我都被那個畫面震撼——一個被形容為「完全正直」的人,失去一切:家產、兒女、健康、朋友的支持。
約伯的痛苦不只是肉體和情感上的崩潰,更是靈魂深處的吶喊。
他曾經以自己的清白自豪,但在風暴裡,他發現靠行為稱義並不能支撐他。
最後,他遇見了神,從「我無瑕疵」轉變成「我知道我的救贖主活著」。
那一刻,他的眼光從自己轉向神,這就是因信稱義的核心。
對我們而言,苦難也是這樣一面鏡子。
我們或許很努力做對的事,也盡力過敬虔的生活,但當試煉席捲而來,靠自己的行為是站不穩的。
正是在那些夜深人靜的時刻,我們被迫放下「我做得很好」這種依靠,轉而抓住一個更大的確據——神仍然在,祂的愛沒有改變。
雅各書提醒我們:「你們落在百般試煉中,都要以為大喜樂。」
老實說,這句話很難。
喜樂不是對痛苦的麻木,也不是自我催眠的微笑。
它是一種信心的選擇:相信這場風暴不是隨意發生,而是被一位良善的神所允許。
祂不是殘忍的旁觀者,而是與我們同在的救贖主。
保羅在監獄中也寫下:「你們要靠主常常喜樂。」
他沒有忽略鎖鏈的重量,而是用喜樂宣告:環境奪不走神的平安。
這提醒我,喜樂不是等到問題解決才開始,而是先在破碎裡選擇信靠。
有時候,那選擇甚至只是一句微弱的禱告:「主啊,我不明白,但我願意交託。」
在實際生活中,我學到幾個方法:
第一,向神傾心吐意。
不要假裝堅強,把真實的情緒交給祂,哭泣也算是一種信靠。
第二,數算小小的恩典。
即使在艱難中,神仍然透過微小的光提醒我們:祂沒有放手。
第三,與肢體同行。
分享軟弱,讓彼此的代禱成為彼此的力量。
第四,把眼光放向永恆。
今生的風暴不會是故事的結局,神的榮耀是最後的篇章。
約伯最終在灰塵與爐灰中說:「我從前風聞有祢,現在親眼看見祢。」
他的痛苦沒有瞬間消失,但他的眼睛被打開了。
對我們也是一樣——當我們選擇在苦難中繼續讚美,繼續愛,繼續信靠,
喜樂就不再是一句口號,而是活生生的見證:
黑暗再深,仍然阻擋不了神的光。
** 小編 at 古典好好聽 Classical to g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