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文亮教授
「不可吃的……蝙蝠」(利未記11:13、19)
學生問道:「老師,你有沒有想過為什麼上帝創造了蝙蝠,卻叫人不要吃蝙蝠?這是不是為難人?」
上帝叫人不要吃蝙蝠,沒有為難人,是叫我們不要為難蝙蝠。
上帝的創造也不是都要給人吃,例如上帝創造太陽,祂沒有要人把太陽,當太陽餅,拿來吃。
讓我先介紹早期的「客家人」,有種很棒的知識,他們將蝙蝠當成祝福的象徵。有蝙蝠,就等於作物、果樹有豐收。甚至在房子的牆壁,畫上蝙蝠,當成期盼蒙福的記號。
蝙蝠,在世界六大洲都有。熱帶、亞熱帶、溫帶、寒帶,夜間的天空,都有蝙蝠在飛。蝙蝠不怕冷熱,與牠們披著一身毛絨,可以隔熱有關。
普世昆蟲不能生長過多,蝙蝠是主要的調控者。會飛的昆蟲,例如蚊子、蚱蜢、蝗蟲、夜蛾、白蟻、螳螂、蟑螂等,蝙蝠都吃,而且大吃。蝙蝠一個晚上可以吃體重十分之一的昆蟲。
蝙蝠會發出高頻率的音波,不只偵察昆蟲,而且會相互呼喚,一群蝙蝠會吃一大群的蝗蟲。
蝙蝠大都在日落前三十分鐘,出來覓食,清晨休息。蝗蟲白天飛翔,大都是為了吃。晚上飛翔,是為遷移,那剛好是蝙蝠尋找食物的時候,減少蝗蟲最好的方法,是蝙蝠多一些。
有些聰明的蝗蟲,會用觸角振動,發出的音頻,干擾蝙蝠發出覓食的信號,不被吃到。蝙蝠飛過蝗蟲,再折回來,改換音頻,反覆偵測。有些機警的蝗蟲改用翅膀上的角質層振動,產生另種音頻,再干擾。
蝙蝠與蝗蟲之間,不是單純的吃與被吃,而是互相更換音頻,偵測與干擾的互鬥,這一切都是在夜間靜悄悄的進行,人聽不到。
很可惜,人類大量破壞蝙蝠的洞穴,有的填塞,有的炸毀,壓縮蝙蝠的生存空間。有的當旅遊觀光的地點,太多人去,干擾蝙蝠的繁殖。然後抱怨蝗蟲為什麼來這麼多?恐懼蝗蟲前來,導致糧食缺乏怎麼辦? 實在很不智慧。
糧食不足,是歷世歷代,百姓革命的導火線。沒飯吃,比經濟蕭條、股票崩盤更可怕。環球糧食缺乏的危機,不是等到蝗災形成,才知道;要以蝙蝠量少,為預警。
同學,上帝要人不吃蝙蝠,不是蝙蝠長的怎麼樣,味道怎麼樣,而是不要我們把保護世界的環保署專員,抓來吃掉。
蝙蝠體內的冠狀病毒,開始是怎麼來的?
「他們所做的,他們不曉得。」(路加福音23:34)
學生問道:「老師,蝙蝠體內的冠狀病毒,是哪裡來的?是本來就有,還是吃別的動物染上的?」
我以下要與你分享的,是思考問題的邏輯,而非告訴你答案。
除非,我們有上帝創造萬物之前,豐富的資訊,否則無法回答,最開始是怎樣的。人類只能用以後發生的事,去「猜測」最開始,大概是怎麼樣。那是「猜測」,不是定論。
例如你在生物課本上讀到,科學家常用「化石」,去解釋生物物種的源起,這套闡述源起的理論,是「猜測」。因為,整個邏輯,不合邏輯。這理論有個基本的弱點:誰說「化石」,可以證明生物的源起?
人類尚未證明化石可以解釋生物的源起之前,就用化石去證明生物的源起,這是不合邏輯。以致幾百年來,許多科學家都犯這個錯,以致他們後來所做的事,正如耶穌的禱告:「父啊!赦免他們;因為他們所做的,他們不曉得。」(路加福音23:34)
讓我再回到你的問題,第一隻的病毒,如何進入蝙蝠體內? 好問題,真是太好的問題。
但是,沒有人知道答案,因為沒有高度保存,創世之時的原始樣品,沒有任何佐證的方法,也不知道什麼是可信的證據。
更重要的是,人有限。當科學家不認為他們有限,他們所所做的,就不曉得在做什麼,會產生很大的災害。
同學,科學有盡頭,知識有極限。我們的一生,要跟從主,不是自己;要相信上帝,不是人。否則,冠狀病毒會變成是大學的教授,牠來給人教導功課,世人都受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