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士師記〉 10:14 你們去哀求所選擇的神!你們遭遇急難的時候,讓他救你們吧!

閱讀經文:〈士師記〉 10:1-18

以色列人的惡性循環:平安時就離開神去拜偶像,危難中就求神拯救;回到神面前享有平安之後,又逐漸變壞。這實在是全人類的特質,並不是以色列人才有。因此《聖經》沒有剔除這一卷不甚光榮的書卷,反而把它留著,目的就是要讓人類看到自己的罪吧。在受難節的敬拜裡,我的腦海中出現兩幅圖,左邊一幅是耶穌受難,右邊是人類的犯罪。似乎落在耶穌身上的每一個鞭打,都有一個字跟著出現「paid(付清)」。右邊的圖是人類數不盡的罪過,左邊的圖是耶穌被凌辱的每一個場景。這就是受難節的意思:「祂誠然擔當我們的憂患,背負我們的痛苦;為我們的過犯受害,為我們的罪孽壓傷。因祂受的刑罰我們得平安,因祂受的鞭傷我們得醫治。 我們都如羊走迷,各人偏行己路,耶和華使我們眾人的罪孽都歸在祂身上。(節錄賽53:4-6)」

我們若明白受難節的意義,就不會繼續讓主受苦,而遠離罪中之樂;更不會讓這樣的惡性循環繼續下去,而是忠心跟隨主,至死不渝。以色列人每一次轉去拜別人的神,就等於又打了神一大巴掌,又再次鞭打耶穌,再次把祂釘在十字架上。神賜給人的救恩雖不取分文,可也不致低賤到如此的地步。但是以色列人不懂得珍惜這至上的恩典,竟把祂視如敝屣,以人造的偶像來取代這帶領他們出埃及,引導他們屢次得勝的真神。我們會不會也如此?在生活中忘記這位犧牲一切來愛我們的神?

在亞比米勒死後,神興起了兩位士師來拯救以色列人,就是第六位士師陀拉和第七位士師睚珥。這兩位士師的記載雖然很短,但是從「以色列人又行耶和華眼中看為惡的事」這句話來看,兩位士師必然帶領以色列人過了一段敬畏神的日子,沒有去拜偶像。兩位士師死後,以色列人才又再去拜偶像。可見以色列人的敬拜不真誠,若沒有人帶領就不知道要敬畏神。我們知不知道自己敬拜的是誰呢?是牧師嗎?是團契導師嗎?主日學老師?或是查經班的組長?沒有了這些人,你還看得到耶和華神與你同在嗎?但願我們的信仰都扎實在耶和華神那裡,扎根在神的話語上,不是憑感覺,也而不是在任何一個人身上。因為我們敬拜的是神,不是人,所以任何一個人的離開或跌倒,都不應該影響我們和神的關係。

以薩迦人陀拉的名字,意為「紅蟲」。他雖是以薩迦支派的人,卻住在以法蓮山地的沙密。陀拉雖然沒有特殊的事蹟,但是他讓以色列人享受了廿三年的太平是個不爭的事實。他的存在使以色列人可以抵禦外侮,又免於內戰的紛擾,各支派之間能平安相處,可以算是很了不起的領導人了。〈歷代志上〉記載「以薩迦的兒子是陀拉、普瓦、雅述、伸崙,共四人。陀拉的兒子是烏西、利法雅、耶勒、雅買、易伯散、示母利,都是陀拉的族長,是大能的勇士。(代上7:7)」從神對以薩迦支派的祝福,我們可以稍微明白,士師陀拉必然也是個大能的勇士。陀拉不像睚珥有卅個兒子,除了拯救以色列人之外,他似乎「乏善也乏惡可陳」。他的家庭簡單,不值得一提;他的為人謙卑,做事也不宣揚。工作結束後就悄然引退,無聲無息,不爭競也不喧嚷,真是非常難得的一個政治領袖。但是神記念他在廿三年裡的付出,神記得。

睚珥的生活不像陀拉那麼低調,他有三十個兒子,騎著三十匹驢駒。他們有三十座城邑,叫做哈倭特睚珥,意即睚珥之城。他的後代被稱為睚珥人。他是瑪拿西支派被分地在基列的一族,是河東地第一個士師。睚珥的家族顯赫,驢駒是古代尊貴人的坐騎,他的每個兒子都騎驢駒代步,不像別人要用腳走路,並且各有自己的城邑。有陀拉前面廿三年的治理,睚珥後面的廿二年就比容易了,只要「蕭規曹隨」(陀拉規睚珥隨)即可。睚珥和陀拉一樣,讓以色列人過上太平日子。神也記念他廿二年的付出。

陀拉和睚珥死後,以色列人拜了幾種偶像?真是什麼都拜,至少有七種外邦人的偶像。在這種情況下,假如你是神,對這些忘恩負義的以色列人,你會怎麼做呢?我有時在想,反正都已經反覆那麼多次了,假如我是神,我就不要再理他們,讓他們自生自滅了。不然好累啊!但是神的愛不像我的愛那麼有限,神還是想挽回以色列人的心。神用非利士人和亞捫人去擾害欺壓河東的基列人,又過河去打猶大、便雅憫和以法蓮。在基甸打仗時,河東地的疏割和毗努伊勒人隔岸觀火,在基甸需要幫助時嘲笑他們。現在禍患延到河東了。他們應該明白基甸當時打仗的迫切了。不過事隔那麼多年,可能也沒有人再提起了。人會忘記,神卻不會忘記。

以色列人有困難時就會回到耶和華神那裡,他們為何不求所拜的偶像啊?偶像豈能回答,它們自己都動不了,豈能救人嗎?所以以色列人就只好回到耶和華神那裡了。神罵他們,叫他們去求他們所拜的偶像。罵歸罵,神一看到他們除去所拜的外邦神,立刻心軟,開始又為以色列人擔憂了。這就是耶和華神的心,一顆像母親般的心,嘴上罵了半天,手裡已經開始為孩子準備吃的用的。睚珥是基列人,亞捫人又安營在基列,所以當以色列有難時,基列很自然地領導著以色列人去面對這場戰爭。問題是,他們找不到合適的人做領袖,怎麼辦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