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士師記〉   20:46 那日便雅憫死了的共有二萬五千人,都是拿刀的勇士。

閱讀經文:〈士師記〉  20:1-48

「但」是指但族人定居的拉億。「別是巴」這名字的意思是「七之井」(七是指七隻母羊羔)。亞伯拉罕和以撒都曾居住於此地,亞伯拉罕與基拉耳王亞比米勒曾在別是巴井旁起誓,所以又解作「盟誓的井」(創21:31),位於耶路撒冷的西南邊77公里,是現今以色列南區的行政中心。南地就是指別是巴和其附近的地區。別是巴的居民在波斯時代遷離原址,定居在它東邊之地,開發了另一個別是巴城,就是今日別是巴的所在。教會史之父優西比烏描繪它為一個位於希伯崙南邊40公里的大鄉村。舊約描繪以色列的國界,一般都說「從但到別是巴」,意思即全以色列。「基列地」從廣義來說,可以包括整個(屬以色列)的外約但地區,也就是約但河東的以色列人地區。

米斯巴是便雅憫人的一座城。以色列四十萬拿刀的步兵和領及軍長,都如同一人來到米斯巴,同心一意要求便雅憫人將作惡的基比亞人交出來接受審判,但是便雅憫人不肯。我們不知道為何便雅憫人不肯交出那些作惡的基比亞人,可能他們之間有姻親關係,或是因為基比亞人一直居住在他們中間,已經建立了深厚的感情。但是這次內戰的後果,便雅憫人只剩六百個男人,可見包容罪惡的代價十分慘重。便雅憫人執意不肯交出犯罪的人,可能也是仗著自己有能力吧。他們拿刀的共有二萬六千,基比亞人也有七百精兵;在眾兵之中還有七百精兵,都是用左手的,能用機弦甩石打人,毫髮不差。所以他們絲毫不在乎要打仗,很可能還想藉機會試試身手。

以色列人此時面臨僵局,便雅憫人不肯交出惡人,那他們真的要向自己人開戰嗎?這時他們才想到要求問神。他們不像摩西求問,是把主權交給神,讓神告訴他怎樣做。以色列人是已經自己決定要打仗了,才問神,誰讓先出去打,因為這時誰都不想先出去,所以只好求問神了。我們看到這樣的結局有很大的不同。當神做以色列軍隊的元帥時,神會把作仗的方法告訴約書亞,約書亞就按著神的計劃去做。這裡的以色列人不是,他們並沒有求神作他們的元帥,他們自己做自己的元帥,一出陣就死了二萬二千人。打輸了之後,再去神面前哭號。

假如我們也是凡事自己拿主意,碰到僵局才禱告,可能也會碰得頭破血流,哭號不止。我們應當學習摩西,尊主為大,凡事先禱告,這樣可以減少走彎路的機會。以色列人第二日又上陣,這次死了一萬八千人。這次不止在神面前哭號,還禁食到晚上。那時他們也把約櫃和祭司都請來了,以利亞撒的兒子非尼哈那時當大祭司,可見這事發生在〈士師記〉  的早期。因為在約書亞記最後一章的最後一節記載,亞倫的兒子以利亞撒也死了,所以非尼哈就成了〈士師記〉第一任的大祭司。所以這些例子是形容以色列人在〈士師記〉  裡沒有王管理的一種混亂的狀況,並不是指到了〈士師記〉  的末期才是如此。也因為是在〈士師記〉  的初期,所以還能集合所有以色列人:「在以色列各支派中,一百人挑取十人,一千人挑取百人,一萬人挑取千人,為民運糧」,然後再一起征伐基比亞。

神終於回應以色列人的問話:「你們當上去,因為明日我必將他們交在你們手中」。有了這句話,以色列人才敢再次上戰場。但是他們中間已經死了四萬人,還剩卅六萬人。這次以色列人也有了比較好的戰略。或說,神賜下戰略,使以色列人得勝,是否更合適?第三天裡,便雅憫人一共死了二萬五千一百人。以色列人死了卅個人。便雅憫人只剩六百個拿刀的男人。他們逃到耶路撒冷以北的曠野中的一個大山洞裡。這山洞稱為臨門磐,是今日名叫 Rammun 一個小村,位於伯特利之東約 5 公里,示羅之南約 14 公里。他們在山洞裡住了四個月不敢出來,也不敢回到自己的家園,因為都被燒光了。

俗語說,「兄弟同心,其利斷金」。只要兄弟同心,沒有什麼事情做不到,連金子那麼硬的東西,也能一起把它切斷。但兄弟若不能同心,其傷害可大了。主耶穌在最後的晚餐裡,告誡門徒要彼此相愛合一,因為唯有如此,別人才能知道我們是主的門徒。可是現在即使手捧著《聖經》,也有許多不同的解釋,要談合一,真是難啊!求主幫助我們,也求聖靈在我們的心中運行,讓我們在主的愛裡,能真正的合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