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士师记〉   20:46 那日便雅悯死了的共有二万五千人,都是拿刀的勇士。

阅读经文:〈士师记〉  20:1-48

「但」是指但族人定居的拉亿。「别是巴」这名字的意思是「七之井」(七是指七只母羊羔)。亚伯拉罕和以撒都曾居住于此地,亚伯拉罕与基拉耳王亚比米勒曾在别是巴井旁起誓,所以又解作「盟誓的井」(创21:31),位于耶路撒冷的西南边77公里,是现今以色列南区的行政中心。南地就是指别是巴和其附近的地区。别是巴的居民在波斯时代迁离原址,定居在它东边之地,开发了另一个别是巴城,就是今日别是巴的所在。教会史之父优西比乌描绘它为一个位于希伯仑南边40公里的大乡村。旧约描绘以色列的国界,一般都说「从但到别是巴」,意思即全以色列。「基列地」从广义来说,可以包括整个(属以色列)的外约但地区,也就是约但河东的以色列人地区。

米斯巴是便雅悯人的一座城。以色列四十万拿刀的步兵和领及军长,都如同一人来到米斯巴,同心一意要求便雅悯人将作恶的基比亚人交出来接受审判,但是便雅悯人不肯。我们不知道为何便雅悯人不肯交出那些作恶的基比亚人,可能他们之间有姻亲关系,或是因为基比亚人一直居住在他们中间,已经建立了深厚的感情。但是这次内战的后果,便雅悯人只剩六百个男人,可见包容罪恶的代价十分惨重。便雅悯人执意不肯交出犯罪的人,可能也是仗着自己有能力吧。他们拿刀的共有二万六千,基比亚人也有七百精兵;在众兵之中还有七百精兵,都是用左手的,能用机弦甩石打人,毫发不差。所以他们丝毫不在乎要打仗,很可能还想借机会试试身手。

以色列人此时面临僵局,便雅悯人不肯交出恶人,那他们真的要向自己人开战吗?这时他们才想到要求问神。他们不像摩西求问,是把主权交给神,让神告诉他怎样做。以色列人是已经自己决定要打仗了,才问神,谁让先出去打,因为这时谁都不想先出去,所以只好求问神了。我们看到这样的结局有很大的不同。当神做以色列军队的元帅时,神会把作仗的方法告诉约书亚,约书亚就按著神的计划去做。这里的以色列人不是,他们并没有求神作他们的元帅,他们自己做自己的元帅,一出阵就死了二万二千人。打输了之后,再去神面前哭号。

假如我们也是凡事自己拿主意,碰到僵局才祷告,可能也会碰得头破血流,哭号不止。我们应当学习摩西,尊主为大,凡事先祷告,这样可以减少走弯路的机会。以色列人第二日又上阵,这次死了一万八千人。这次不止在神面前哭号,还禁食到晚上。那时他们也把约柜和祭司都请来了,以利亚撒的儿子非尼哈那时当大祭司,可见这事发生在〈士师记〉  的早期。因为在约书亚记最后一章的最后一节记载,亚伦的儿子以利亚撒也死了,所以非尼哈就成了〈士师记〉第一任的大祭司。所以这些例子是形容以色列人在〈士师记〉  里没有王管理的一种混乱的状况,并不是指到了〈士师记〉  的末期才是如此。也因为是在〈士师记〉  的初期,所以还能集合所有以色列人:「在以色列各支派中,一百人挑取十人,一千人挑取百人,一万人挑取千人,为民运粮」,然后再一起征伐基比亚。

神终于回应以色列人的问话:「你们当上去,因为明日我必将他们交在你们手中」。有了这句话,以色列人才敢再次上战场。但是他们中间已经死了四万人,还剩卅六万人。这次以色列人也有了比较好的战略。或说,神赐下战略,使以色列人得胜,是否更合适?第三天里,便雅悯人一共死了二万五千一百人。以色列人死了卅个人。便雅悯人只剩六百个拿刀的男人。他们逃到耶路撒冷以北的旷野中的一个大山洞里。这山洞称为临门磐,是今日名叫 Rammun 一个小村,位于伯特利之东约 5 公里,示罗之南约 14 公里。他们在山洞里住了四个月不敢出来,也不敢回到自己的家园,因为都被烧光了。

俗语说,「兄弟同心,其利断金」。只要兄弟同心,没有什么事情做不到,连金子那么硬的东西,也能一起把它切断。但兄弟若不能同心,其伤害可大了。主耶稣在最后的晚餐里,告诫门徒要彼此相爱合一,因为唯有如此,别人才能知道我们是主的门徒。可是现在即使手捧著《圣经》,也有许多不同的解释,要谈合一,真是难啊!求主帮助我们,也求圣灵在我们的心中运行,让我们在主的爱里,能真正的合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