哥林多前書13:7-8

凡事包容,凡事相信,凡事盼望,凡事忍耐。 愛是永不止息。先知講道之能終必歸於無有,說方言之能終必停止,知識也終必歸於無有。

正值延退(延後退休)第三年,我依然滿懷教學熱忱和活力,希望能將自己多年來的經驗分享給跟我相差約45歲孫子輩的學生。我明白有代溝的問題,我邀請學生:不要叫我教授,因為你們不理教授;不要叫我老師,因為你們不聽老師的話;最好叫我學長,因為你們都跟著學長走…,期望藉著放下身段,能更貼近這群年輕的孩子。

事與願違,修課的學生翹課的翹課、課堂上打瞌睡的打瞌睡、滑手機的滑手機…,面對一大半坐在教室後面的學生,我不斷的分析他們不專心學習的原因:我的教學方法不對?學生的基礎或資質不夠?國高中課綱有問題?高三下課程荒廢了?外在社會的影響太大?…這些疑惑和失望纏繞我相當長的時間,讓我不禁思考真該退休了,氣餒了,不想教書了。

有一天,我終於找到問題的癥結,發現這一代的孩子在他們的字典裡找不到「盼望」兩個字。因為,他們已經擁有優渥的家庭資源,未來的路大家都是(進)台積電(工作),那是他們既有的命定,似乎一無所缺的命定,又何需努力學習來尋得「盼望」。課堂上問學生,他們會覺得自己沒有「盼望」嗎?他們不置可否,好像是。

這一代的孩子失去「盼望」似乎是正確的答案,身邊所遇見的老師從未有一位不對這一代的孩子搖頭的,當然包括我自己。

但是,上帝顯然有不同的看法。在主日崇拜的敬拜讚美中,有個聲音提醒我:「是這群孩子失去盼望?還是你對這群孩子失去盼望?」是的!是我失去盼望,我對這群小我約45歲的孩子失去盼望。聲音又問我:「45年前的你,長輩是不是同樣對你不抱著盼望?」再提醒我:「那現在的你呢?」喔!是的!走過漫長的成長歲月,我現在看起來當然不再是過去那個被視為沒有盼望的孩子。

打開助教傳來學期成績檔案,同一批學生六十多人,上學期被當掉27人,平均學習成績61分;這學期被當掉8人,平均學習成績70分,這群孩子看起來多了些盼望。我明白這改變有部分來自加分考、增分計算、70分以上獎勵一百元、80分以上請吃飯…。因為我是學長,不是當人的老師,我努力拉他們一把。腦海裡出現一段經文:「…凡事包容,凡事相信,凡事盼望,凡事忍耐。愛是永不止息。…」(哥林多前書13:7-8)

神就是愛,愛從神來,永不止息的愛使我們能凡事包容、凡事忍耐、凡事相信、凡事盼望。愛帶來改變,帶出盼望。

愛,盼望Love Hope

**林大惠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