撒母耳記上2:12-17    以利的兩個兒子是惡人,不認識耶和華。 13 這二祭司待百姓是這樣的規矩:凡有人獻祭,正煮肉的時候,祭司的僕人就來,手拿三齒的叉子, 14 將叉子往罐裡,或鼎裡,或釜裡,或鍋裡一插,插上來的肉,祭司都取了去。凡上到示羅以色列人,他們都是這樣看待。 15 又在未燒脂油以前,祭司的僕人就來對獻祭的人說:「將肉給祭司,叫他烤吧。他不要煮過的,要生的。」 16 獻祭的人若說:「必須先燒脂油,然後你可以隨意取肉」,僕人就說:「你立時給我,不然我便搶去。」 17 如此,這二少年人的罪在耶和華面前甚重了,因為他們藐視耶和華的祭物。

「約櫃被擄去」史實被記載於撒母耳記上第四章,當時以色列人正處於士師時代後期,「那時,以色列中沒有王,各人任意而行。」(士師記21:25)

以色列人與宿敵非利士人交戰,四千人倒在敵軍手下,在困惑與恐懼中,長老們下了決斷,他們尋求將約櫃從示羅抬至戰場,盼望耶和華的同在能扭轉敗局。

約櫃進入營中,以色列眾人歡呼,聲震大地。非利士人聞聲驚懼,說:「有神到了他們營中!」但恐懼化為憤怒,他們奮力一戰,大敗以色列人。那日,以色列三萬步兵陣亡,約櫃被擄,祭司以利的兩個兒子何弗尼與非尼哈也戰死沙場。

消息傳至示羅,九十八歲的以利聽聞約櫃被擄,兒子雙亡,當場仰倒而死。非尼哈的妻子臨產早產,在絕命前痛哭說道:「榮耀離開以色列了!」於是,她給兒子取名「以迦伯」(字意是沒有榮光)。

以色列人戰敗,並未自省或尋求神的心意,而是以為只要有約櫃在場,就能帶來勝利。他們將神的同在物化、公式化,以為神必按他們的想法行事。約櫃代表神的同在,以色列人倚靠約櫃卻失去了對神的敬畏與順服,重視象徵物,卻忽略了與神真實的關係。

祭司以利雖敬畏神,卻縱容兒子行惡(貪取祭物、玷污會幕),使神的名受辱,導致百姓厭棄獻祭(撒母耳記上2:12-17)。以色列人戰敗、約櫃被擄去的事件中,以利與兩個兒子死亡,應驗了神先前藉著神人與撒母耳(撒母耳記上2:27-36;3:11-14)所宣告的審判。

信主的人在生活中經常遇見挑戰和困難,舉起禱告的手、高舉十字架皆是尋求幫助和靠主得勝的標記,然而標記若成了習慣、表象,忽略了與主真實的關係,禱告將成空洞聲響,十字架將被仇敵擄去,榮耀必將離開信主的人了!

在深處與主相遇


**林大惠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