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每當年末來到時,有兩首平時很難“聚首”的聖詩往往會被教會選中在十二月的敬拜時使用。一首是和往常一樣在月初主日聖餐前所唱的《奇妙十架》,另一首是在月末的聖誕節期間所唱的《普世歡騰》。很少人會知道這兩首風格迴然不同的詩歌其作者卻是同一個人,而這位詩人所處的時代離我們的今天已經是遠隔了三百多年。今天我要介紹的這位主角就是出生在1674年,被尊為英國“聖詩之父”的艾薩克.華茲 (Isaac Watts)。(以下簡稱華茲)

華茲出生在英格蘭南安普敦的一個虔誠的清教徒家庭。父親當年曾經是一家清教徒教會的執事,因為那時的清教徒為代表國教的聖公會教會所不容,故他曾經兩次為此被送進監獄;甚至在華茲出生時他還在獄中,母親只得抱著他到獄中去看父親。可是父親依然堅定持守自己的信仰,即使到了華茲九歲那年,他還因為不意屈服當局的迫害而一度被迫離開家人到外地流浪。父親對真理的堅持和信守,從小就給華茲就留下了深刻的烙印,並對他的一生都產生了重大的影響。

華茲自幼聰明好學,從四歲起就開始學習拉丁文,六歲入當地的愛德華六世國王學校(右圖為該校舊址)接受傳統基礎教育,但他更感興趣的是在聖詩領域。

16歲那年華茲中學畢業,因成績優秀, 當時社會上不少有名望的人都願意推薦他進入著名的牛津大學深造;若他答應下來將來畢業後便可有資格在聖公會的教會中擔任牧師一職, 從此可以改變他一家人的命運。然而這些誘惑卻絲毫都影響不了華茲,他拒絕了這些人的推薦,寧願選擇了一家叫Nonconformist Academy 的普通學院去讀書。

四年之後華茲如期從大學畢業,不久他便正式開始了他的聖詩創作,據說這還是與他父親的激將法有關。當時他已經獲得一家獨立教會的牧師職位,在教會服事時他經常對當時各教會詩歌敬拜只唱古板、低沉的詩篇舊習感到不滿,希望能有讚美基督為主旋律的新聖詩來敬拜。 父親因此激勵他: “那你自己來寫些好的詩歌給我們看看!” 於是華茲就努力寫作,每週完成一首,然後馬上交給教會去試唱,沒想到大受會眾的喜愛。到二十二歲出版第一部詩集時,他寫的詩歌已經多達二百多首。(下圖為華茲當年事奉過的教會,后改名為華茲紀念教會)

在聖詩創作中,華茲逐漸形成自己鮮明的風格,具體表現在: 經文的取材將新約與舊約結合起來; 在讚美對象上突出主耶穌和十字架; 關於信徒與主關係方面更多的強調和體現信心的重要性以及信徒與主的親密關係; 在詩歌的文字結構上,採用更接近體現當代生活的語言風格; 同時注重拉近詩人與敬拜者之間的情感距離,充分激發詩歌對信徒個人靈性成長的激勵作用。 華茲這種全新的聖詩創作特點,在當時英國這個歷史上深受保守傳統影響的國家裏,無疑是一場聖詩的革命,因此也開創了英國新聖詩的先河,被後人戴上了“英國聖詩之父”的桂冠。

華茲的上述創作特點在《普世歡騰》這首聖詩中表現得尤其充分。該詩歌創作於1719年,當時他要出版一本取名為「大衛的詩」(Psalms of David)詩集,覺得其中應該有一首歌頌耶穌誕生和再來的聖詩,於是他在〈詩篇〉98:4-9的經文基礎上寫下了這首詩歌。(下圖是1806年原版的)「大衛的詩」)

(1)普世歡騰,救主降臨!全地接祂為王;

萬心為主預備地方,宇宙萬物歌唱,

宇宙萬物歌唱,宇宙,宇宙萬物歌唱。

(2)普世歡騰,救主降臨!全地接祂為王;

萬心為主預備地方,宇宙萬物歌唱,

 宇宙萬物歌唱,宇宙,宇宙萬物歌唱。

(3)大地歡騰,主治萬方!萬民高聲頌揚;

田野江河,平原山崗,回應歌聲嘹亮,

回應歌聲嘹亮,回應,回應歌聲嘹亮。

(4)世上一切罪惡憂傷,從此不再生長;

普世咒詛變為恩典,主愛澤及四方,

主愛澤及四方,主愛,主愛澤及四方。

(5)主以真理,恩治萬方,要在萬國民中,

 彰顯上主公義榮光, 主愛奇妙豐盛,

主愛奇妙豐盛,主愛,主愛奇妙豐盛。

《普世歡騰》這首詩歌在漫長的流傳過程中所用過的曲譜幾經變化,但最流行的版本是至今我們還在傳唱的,由美國作曲家梅遜(Lowell Mason)在1830年為其重新編曲的曲譜,而梅森又是在德國音樂家韓德爾(George Frederick Handel, 1685-1759 ) 創作的著名聖劇音樂「彌賽亞」(Messiah) 中《你們要安慰我的百姓》(Comfort Ye My People)和《榮耀歸於主》(Glory to God)等幾段旋律的基礎上改編完成的。

韓德爾是德國歷史上最偉大的音樂家之一。他廿歲時就發表了第一部歌劇作品; 1706-1709 年間,他在意大利師從多位音樂大師,曾被聘為漢諾威(Hanover)宮廷樂隊指揮; 1713年 起他定居英國,並在那裏創辦了皇家音樂院,上演義大利歌劇。他的一生中寫了許多部歌劇,但真正令他流芳百世的卻是他的聖樂。他在1720年完成了自己第一部聖劇「以斯帖」 (Esther),而「彌賽亞」是他在1741年僅用了廿四天時間所完成的偉大交響樂作品。

經梅森改編的《普世歡騰》曲調巧妙地吸收了韓德爾作品中的精華,特別是將古典音樂發展的重要階段,被人稱之為“巴洛克音樂”的那種宏大和流暢風格,以及強弱交替的演繹方法融入到這首旋律的線條和節奏的創作之中;詩歌一開始即以宣告式的上行音階,營造了萬民歡慶救主降生的那種普世歡騰的盛大氛圍,整個節奏從頭到尾充滿了歡樂與力量,特別適合大型樂團及教會和民眾在聖誕佳節聚會時集體合唱。

▼以下視頻是加百列小号合奏团和帐幕合唱团2017年演奏的《普世歡騰》:

接著我們再來看華茲的另一首代表作《奇妙十架》,(也有譯成“每思想奇妙十架”) (When I Survey the Wondrous Cross )。

作為基督徒都知道,任何一個聖詩詩人以及其作品的成名,其背後的真正推手是上帝。這首詩歌也是如此。

當時華茲所處的時代,英國的教會在經過了過去的十七、十八兩個世紀復興之後,一度再次趨於了低潮,教會的光景也落到了十分荒涼的地步。全國上下的許多信徒對屬靈的成長失去了熱情和興趣,很多教會的主日崇拜中還出現了牧師在臺上講道素然寡味,會眾在台下自顧聊天的現象,甚至有人竟敢還在聚會中隨便吃喝睡覺;當時的英國教會確實已經到了無法繼續生存的邊緣。然而正像神對歷代以色列人所作的事一樣,當民眾的靈性墮落到極其荒涼的時候,神的大手就來施加干預。華茲所寫的這一詩歌就是被神使用來復興英國教會的獨特器皿。神藉著祂所賜給華茲的寫詩恩賜,一掃籠罩在英國教會敬拜時的暮氣,從而給英國教會新的大復興增添了強大動力。

這首詩歌中作者以保羅加拉太書中的「但我斷不以別的誇口,只誇我們主耶穌基督的十字架。因這十字架,就我而論,世界已經釘在十字架上;就世界而論,我已經釘在十字架上」經文作為立意,將主耶穌十字架的奇妙救恩大愛,和信徒因感受到主的犧牲成就,願意全然委身為主的心志意念,通過感人的詩句韻文發揮得淋漓盡致。詩歌的歌詞這樣寫道:

每逢思念奇妙十架,榮耀救主在上懸掛,

從前名利富足矜誇,我看如土完全撇下。

求主禁我別有所誇,只誇救主捨身十架,

基督為我獻身流血,我願舍盡虛空榮華。

試看祂頭祂足祂手,慈愛憂傷和血並流,

從前可曾愛憂交織? 荊棘可曾化作冕旒?

宇宙萬物若歸我有,盡獻所有何足報恩,

神聖大愛奇妙難測,願獻我命我心我身。

詩歌問世後對英國所產生的影響是巨大的,那時幾乎每一個教會在敬拜時都可以聽到這首歌;詩歌不但迅速流傳到國外,後來又被眾多教會作為每月聖餐聚會時必唱的聖詩。筆者所在的教會數十年中就是一直如此。

有趣的是,這首詩歌問世後,它的曲調在百余年間眾多的演變過程中,最終被公認為最佳版本的仍然是出自於為《普世歡騰》譜曲同一各作者,諾威爾. 梅森,儘管兩者的旋律特色完全不同。

梅森在為《奇妙十架》詩歌的作曲的過程中,主要是借鑒了中世紀聖詩音樂發展中高峰階段所產生的格里高利圣咏(Gregorian Chant)中的一些元素,其特點是旋律線條簡潔穩定,節奏緩慢流暢,同時又不失層次,以此營造出靜謐、莊嚴和深邃的沉思和敬拜氛圍;其中低沉的音節表達了信徒對基督犧牲的憂傷,而上行的部分則反映了對主也是十字架救贖的感恩與崇敬。整個曲調精準地捕捉了詩歌的核心精神——即主耶穌十字架的救贖之功和信徒在主面前的謙卑和感恩。

華茲去世於1748年的11月25日,享年75歲。之後一個巨大的雕像和紀念碑被豎立在他家鄉南安普頓一個以他名字命名的公園里(見上圖),以紀念這位英國“聖詩之父”。時間過去了兩個多世紀,如今世界上每一年還有那麼多人在唱他寫的詩歌,特別是《普世歡騰》和|《奇妙十架》。讓我們記住這位詩人的名字—艾薩克.華茲,并通過他寫的這兩首詩歌來思想和感恩主耶穌誕生的偉大意義,以及祂在十字架十字架上流血犧牲所成就的救贖恩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