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当年末来到时,有两首平时很难“聚首”的圣诗往往会被教会选中在十二月的敬拜时使用。一首是和往常一样在月初主日圣餐前所唱的《奇妙十架》,另一首是在月末的圣诞节期间所唱的《普世欢腾》。很少人会知道这两首风格回然不同的诗歌其作者却是同一个人,而这位诗人所处的时代离我们的今天已经是远隔了三百多年。今天我要介绍的这位主角就是出生在1674年,被尊为英国“圣诗之父”的艾萨克.华兹 (Isaac Watts)。(以下简称华兹)
华兹出生在英格兰南安普敦的一个虔诚的清教徒家庭。父亲当年曾经是一家清教徒教会的执事,因为那时的清教徒为代表国教的圣公会教会所不容,故他曾经两次为此被送进监狱;甚至在华兹出生时他还在狱中,母亲只得抱着他到狱中去看父亲。可是父亲依然坚定持守自己的信仰,即使到了华兹九岁那年,他还因为不意屈服当局的迫害而一度被迫离开家人到外地流浪。父亲对真理的坚持和信守,从小就给华兹就留下了深刻的烙印,并对他的一生都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华兹自幼聪明好学,从四岁起就开始学习拉丁文,六岁入当地的爱德华六世国王学校(右图为该校旧址)接受传统基础教育,但他更感兴趣的是在圣诗领域。
16岁那年华兹中学毕业,因成绩优秀, 当时社会上不少有名望的人都愿意推荐他进入著名的牛津大学深造;若他答应下来将来毕业后便可有资格在圣公会的教会中担任牧师一职, 从此可以改变他一家人的命运。然而这些诱惑却丝毫都影响不了华兹,他拒绝了这些人的推荐,宁愿选择了一家叫Nonconformist Academy 的普通学院去读书。
四年之后华兹如期从大学毕业,不久他便正式开始了他的圣诗创作,据说这还是与他父亲的激将法有关。当时他已经获得一家独立教会的牧师职位,在教会服事时他经常对当时各教会诗歌敬拜只唱古板、低沉的诗篇旧习感到不满,希望能有赞美基督为主旋律的新圣诗来敬拜。 父亲因此激励他: “那你自己来写些好的诗歌给我们看看!” 于是华兹就努力写作,每周完成一首,然后马上交给教会去试唱,没想到大受会众的喜爱。到二十二岁出版第一部诗集时,他写的诗歌已经多达二百多首。(下图为华兹当年事奉过的教会,后改名为华兹纪念教会)

在圣诗创作中,华兹逐渐形成自己鲜明的风格,具体表现在: 经文的取材将新约与旧约结合起来; 在赞美对象上突出主耶稣和十字架; 关于信徒与主关系方面更多的强调和体现信心的重要性以及信徒与主的亲密关系; 在诗歌的文字结构上,采用更接近体现当代生活的语言风格; 同时注重拉近诗人与敬拜者之间的情感距离,充分激发诗歌对信徒个人灵性成长的激励作用。 华兹这种全新的圣诗创作特点,在当时英国这个历史上深受保守传统影响的国家里,无疑是一场圣诗的革命,因此也开创了英国新圣诗的先河,被后人戴上了“英国圣诗之父”的桂冠。
华兹的上述创作特点在《普世欢腾》这首圣诗中表现得尤其充分。该诗歌创作于1719年,当时他要出版一本取名为「大卫的诗」(Psalms of David)诗集,觉得其中应该有一首歌颂耶稣诞生和再来的圣诗,于是他在〈诗篇〉98:4-9的经文基础上写下了这首诗歌。(下图是1806年原版的)「大卫的诗」)

(1)普世欢腾,救主降临!全地接祂为王;
万心为主预备地方,宇宙万物歌唱,
宇宙万物歌唱,宇宙,宇宙万物歌唱。
(2)普世欢腾,救主降临!全地接祂为王;
万心为主预备地方,宇宙万物歌唱,
宇宙万物歌唱,宇宙,宇宙万物歌唱。
(3)大地欢腾,主治万方!万民高声颂扬;
田野江河,平原山岗,回应歌声嘹亮,
回应歌声嘹亮,回应,回应歌声嘹亮。
(4)世上一切罪恶忧伤,从此不再生长;
普世咒诅变为恩典,主爱泽及四方,
主爱泽及四方,主爱,主爱泽及四方。
(5)主以真理,恩治万方,要在万国民中,
彰显上主公义荣光, 主爱奇妙丰盛,
主爱奇妙丰盛,主爱,主爱奇妙丰盛。
《普世欢腾》这首诗歌在漫长的流传过程中所用过的曲谱几经变化,但最流行的版本是至今我们还在传唱的,由美国作曲家梅逊(Lowell Mason)在1830年为其重新编曲的曲谱,而梅森又是在德国音乐家韩德尔(George Frederick Handel, 1685-1759 ) 创作的著名圣剧音乐「弥赛亚」(Messiah) 中《你们要安慰我的百姓》(Comfort Ye My People)和《荣耀归于主》(Glory to God)等几段旋律的基础上改编完成的。
韩德尔是德国历史上最伟大的音乐家之一。他廿岁时就发表了第一部歌剧作品; 1706-1709 年间,他在意大利师从多位音乐大师,曾被聘为汉诺威(Hanover)宫廷乐队指挥; 1713年 起他定居英国,并在那里创办了皇家音乐院,上演义大利歌剧。他的一生中写了许多部歌剧,但真正令他流芳百世的却是他的圣乐。他在1720年完成了自己第一部圣剧「以斯帖」 (Esther),而「弥赛亚」是他在1741年仅用了廿四天时间所完成的伟大交响乐作品。
经梅森改编的《普世欢腾》曲调巧妙地吸收了韩德尔作品中的精华,特别是将古典音乐发展的重要阶段,被人称之为“巴洛克音乐”的那种宏大和流畅风格,以及强弱交替的演绎方法融入到这首旋律的线条和节奏的创作之中;诗歌一开始即以宣告式的上行音阶,营造了万民欢庆救主降生的那种普世欢腾的盛大氛围,整个节奏从头到尾充满了欢乐与力量,特别适合大型乐团及教会和民众在圣诞佳节聚会时集体合唱。
▼以下视频是加百列小号合奏团和帐幕合唱团2017年演奏的《普世欢腾》:
接着我们再来看华兹的另一首代表作《奇妙十架》,(也有译成“每思想奇妙十架”) (When I Survey the Wondrous Cross )。
作为基督徒都知道,任何一个圣诗诗人以及其作品的成名,其背后的真正推手是上帝。这首诗歌也是如此。
当时华兹所处的时代,英国的教会在经过了过去的十七、十八两个世纪复兴之后,一度再次趋于了低潮,教会的光景也落到了十分荒凉的地步。全国上下的许多信徒对属灵的成长失去了热情和兴趣,很多教会的主日崇拜中还出现了牧师在台上讲道素然寡味,会众在台下自顾聊天的现象,甚至有人竟敢还在聚会中随便吃喝睡觉;当时的英国教会确实已经到了无法继续生存的边缘。然而正像神对历代以色列人所作的事一样,当民众的灵性堕落到极其荒凉的时候,神的大手就来施加干预。华兹所写的这一诗歌就是被神使用来复兴英国教会的独特器皿。神借着祂所赐给华兹的写诗恩赐,一扫笼罩在英国教会敬拜时的暮气,从而给英国教会新的大复兴增添了强大动力。
这首诗歌中作者以保罗加拉太书中的「但我断不以别的夸口,只夸我们主耶稣基督的十字架。因这十字架,就我而论,世界已经钉在十字架上;就世界而论,我已经钉在十字架上」经文作为立意,将主耶稣十字架的奇妙救恩大爱,和信徒因感受到主的牺牲成就,愿意全然委身为主的心志意念,通过感人的诗句韵文发挥得淋漓尽致。诗歌的歌词这样写道:
每逢思念奇妙十架,荣耀救主在上悬挂,
从前名利富足矜夸,我看如土完全撇下。
求主禁我别有所夸,只夸救主舍身十架,
基督为我献身流血,我愿舍尽虚空荣华。
试看祂头祂足祂手,慈爱忧伤和血并流,
从前可曾爱忧交织? 荆棘可曾化作冕旒?
宇宙万物若归我有,尽献所有何足报恩,
神圣大爱奇妙难测,愿献我命我心我身。
诗歌问世后对英国所产生的影响是巨大的,那时几乎每一个教会在敬拜时都可以听到这首歌;诗歌不但迅速流传到国外,后来又被众多教会作为每月圣餐聚会时必唱的圣诗。笔者所在的教会数十年中就是一直如此。
有趣的是,这首诗歌问世后,它的曲调在百余年间众多的演变过程中,最终被公认为最佳版本的仍然是出自于为《普世欢腾》谱曲同一各作者,诺威尔. 梅森,尽管两者的旋律特色完全不同。
梅森在为《奇妙十架》诗歌的作曲的过程中,主要是借鉴了中世纪圣诗音乐发展中高峰阶段所产生的格里高利圣咏(Gregorian Chant)中的一些元素,其特点是旋律线条简洁稳定,节奏缓慢流畅,同时又不失层次,以此营造出静谧、庄严和深邃的沉思和敬拜氛围;其中低沉的音节表达了信徒对基督牺牲的忧伤,而上行的部分则反映了对主也是十字架救赎的感恩与崇敬。整个曲调精准地捕捉了诗歌的核心精神——即主耶稣十字架的救赎之功和信徒在主面前的谦卑和感恩。

华兹去世于1748年的11月25日,享年75岁。之后一个巨大的雕像和纪念碑被竖立在他家乡南安普顿一个以他名字命名的公园里(见上图),以纪念这位英国“圣诗之父”。时间过去了两个多世纪,如今世界上每一年还有那么多人在唱他写的诗歌,特别是《普世欢腾》和|《奇妙十架》。让我们记住这位诗人的名字—艾萨克.华兹,并通过他写的这两首诗歌来思想和感恩主耶稣诞生的伟大意义,以及祂在十字架十字架上流血牺牲所成就的救赎恩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