聖詩《以馬內利懇求降臨》的“前世今生”

作者:徐彬

引言:有這樣一首非常獨特的聖歌:它可以被視為聖誕詩歌但卻不在聖誕到來之日頌唱;它有優美的歌詞和動人的曲調,但卻無人知其最初的作者;它的旋律保存著遙遠的中世紀修道院內吟唱《詩篇》時的淳樸古風,卻又承載了近代教會音樂發展歷史的變遷風雲;它的歌詞內容取材於舊約時代以色列民對彌賽亞來臨的殷切盼望,但更和耶穌誕生和神國子民期望耶穌早再臨直接相關。在當今的世界裏我們重溫這首歌具有特別重要的意義。它就是《以馬內利懇求降臨》(O come, O come, Emmanuel)。

我們先來看這首詩歌一個顯著特點。大家可能注意到在英文的歌詞中它的每一節開始都是從“O”開始,這就涉及到早期基督教詩歌吟唱風格中的“對唱”或“輪唱”,英文叫O Antiphon。據說還是保羅和巴拿巴曾經事奉過的那個安提阿教會,它的第三任主教聖依格那修(Saint Ignatius of Antioch)有一天看到兩個天使唱詩班對唱的異象,接著他就將這種方式引入到自己教堂的崇拜儀式之中,用於詩篇的頌唱。之後這種唱法逐漸傳開,先進入猶太社區的教堂,再傳入拜占庭和亞美尼亞教會,成為教堂敬拜禮儀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兩個多世紀之後又被羅馬教廷的教會接受,廣泛地應用在《格列高利聖詠》的制定之中。而《以馬內利懇求來臨》這首歌正是這種背景下的產物。

 

詩歌的節數在不同的版本中有所不同,但比較權威的是七節。它的每一節都是以“O come”(哦,降臨)開始,然後分別引出“以馬內利”(Emmanuel)、“上天聖智”(Wisdom on high)、“全能之主”(Lord of might)、“耶西之杖”(Rod of Jesse’s stem)“大衛之鑰”(Key of David)、“清晨日光”(Day—spring from on high)、和“萬邦之望”(Desire of nations)來作為各節的頌唱主語,進而展開下麵的具體內容。其中“上天聖智”對應“全能之主”,“耶西之杖”對應“大衛之鑰”,“清晨日光”對應“萬邦之望”,而開始的“以馬內利”則起領銜全詩的主導作用。這種結構的安排就是與“輪唱”和“對唱”所需的特點有關。

羅馬天主教教會大約是從九世紀開始將這首詩歌用於“降臨節”的彌撒敬拜。傳統的降臨節從每年耶誕節前的第四個主日開始,一直持續到平安夜前一日;在最後七天的晚禱中,要通過輪唱及應答方式頌唱七首讚美詩歌來等待平安夜的到來,然後再通過齊唱“聖母頌”(O Virgin of Virgin),以迎接主耶穌的誕生。《以馬內利懇求降臨》正是降臨節所必唱的一首詩歌。

 

沒有人知道這首詩歌最初的原始作者究竟是誰,但可以明確的是它的主要內容是來自於聖經,特別是舊約聖經中《以賽亞書》預表耶穌的經文,因為詩歌名字中的“以馬內利”就是出自《以賽亞書》的7章14節:「主自己要給你們一個兆頭,必有童女懷孕生子,給他起名叫以馬內利(就是“神與我們同在”的意思)」。詩歌中的“耶西之杖”、“大衛之鑰”等語也都是出於《以賽亞書》。

儘管這首詩歌的源頭可追溯到遙遠的使徒時代和中世紀的拜占庭、羅馬兩大教會,然而讓這首詩歌成為全世界教會頌唱的聖歌卻要歸功於十九世紀屬於新教的英國聖公會的兩位重要人物,他們分別通過自己優美的英文翻譯和曲調整理讓這首古老的拉丁語詩歌重新煥發了生命力,從而成為聖誕歌曲中的傳世經典。他們就是約翰·梅森·尼爾(John Mason Neale 1818-1866)和托馬斯·赫爾莫爾(Thomas Helmore 1811-1890)。

下圖中左為尼爾,右為托馬斯▼

我們先來介紹約翰·梅森·尼爾。尼爾出生於1818年的倫敦,成人後進入劍橋三一學院接受教育。到他畢業時,儘管因為數學方面能力不足而無法獲得榮譽學位,但卻憑在他詩歌領域所展現的傑出才華,成為11次收穫學校頒發的西頓尼亞宗教詩歌獎(The Seatonian Prize for Religious Poetry)的優秀學生 。畢業後尼爾曾在劍橋唐寧學院和幾家教堂擔任牧師,後成為薩克維爾學院的院長,並開始從事《東方教會史》的研究。期間他從拉丁語和希臘語翻譯了大量的古代和中世紀讚美詩,成為這一領域的領軍人物。評論家這樣稱讚他:“在英國教會中沒有任何一個人比他更熟悉拉丁、希臘、俄羅斯和敘利亞語讚美詩的悠久傳統。”在1875年出版的《古今讚美詩》詩集中,經由他翻譯成英文的外文詩歌就有58首之多。而這首拉丁語《以馬內利懇求降臨》就是經他翻譯發表在1851年出版的《中世紀聖詩和序列》(Medieval Hymns and Sequences)一書之中。

 

尼爾是從德國聖詩學家赫曼.愛德爾伯特.丹尼爾(Hermann Adalbert Daniel)1841年出版的《讚美詩詞典》第二卷中瞭解到這首拉丁語詩歌,並將它翻譯成英文,從而讓這首幾乎失傳的詩歌獲得重生;因為在那時的歐洲各國,隨著原來教會只允許以拉丁語頌唱詩篇和舊約經文的傳統走到盡頭,導致那些古老的拉丁語詩歌文本幾乎都已經不再繼續出版。後人形容他的英文譯本充分展現了拉丁文原詩的詩意之美,並極其完美地將歌詞和中世紀的曲調古風組合在一起,從而賦予了詩歌新的生命。

接下來我們來介紹對重新改編整理這首詩歌做出重大貢獻的托馬斯·赫爾莫。赫爾莫1811年出生於一個牧師家庭,1837年進入牛津大學莫德林學院學習,在讀完學士和碩士學位後被任命為聖公會牧師,後擔任切爾西聖馬可學院的校長。在學校裏他主要負責訓練學生在敬拜時的無伴奏合唱;隨著他名聲日益增加,1846年又被任命為聖詹姆斯皇家教堂唱詩班指揮。

 

此時的英國教會對中世紀天主教“素歌”頌唱傳統風格的興趣日益濃厚,為此托馬斯也投入了大量的研究。“素歌”的傳統特點是純人聲、無伴奏;儘管它的旋律簡單,音階低窄,速度平緩,但它卻很適合拉丁語的抑揚頓挫的特點,又利於達到聖樂所特有的那種莊重、肅穆、敬虔、超脫的風格和特點,“素歌”(Plainchant/Plainsong)名稱即是由此而來。而托馬斯當時已成為英國這一領域的權威,他曾出版過《素歌入門》的專著,在引領當時英國聖公會“素歌”純唱的復興中發揮了重要作用。而我們今日所唱的這首《以馬內利懇求降臨》詩歌正是由這樣一位聖樂家根據十五世紀法國所流傳的原調,在完成了改編和整理之後發表在1854年出版的《讚美詩筆記二卷》(Hymnal Noted, Part II)上。

 

熟悉這首詩歌的讀者也許都能夠聽出它的曲調與絕大多數聖誕詩歌的歡樂節奏大不相同,整首詩歌幾乎都是在低沉、平展、莊重、緩慢的“小調”旋律中展開,真實地反映了在以賽亞那個時代以色列民“淪落異邦,寂寞傷心,引頸渴望神子降臨”那種特殊感情,而這種旋律特色正是反映了中世紀“素歌”風格特點。引人注意的是,到了副歌的開始階段,詩歌的旋律一下子突變到“大調”,用高昂的音符連續唱出“歡欣”“歡欣”,以引出“以色列民對以馬內利必定降臨”的殷切期盼,但在“歡欣”之後卻又迅速轉回到原來的低沉節奏,直到詩歌結束。而這樣的安排正是托馬斯編曲的特別匠心之處,因為它除了要呼應配合前面所反映的以色列民在那個時代的特定情緒之外,也十分恰當地體現了“降臨節”的雙重意義,即一方面是為了慶祝耶穌誕辰節日的即將到來,另一方面又和萬民渴望主耶穌第二次再臨的殷切期盼直接相關。托馬斯的編曲成功地將這幾種情感融合交織在一起,從而不但跨越了新舊兩約的時空,也賦予了詩歌那種悲而不戚,哀而不傷,動人心弦,感人肺腑的旋律魅力,和歌詞內容一起提醒人們:在歡慶聖誕之時,不要忘記我們仍然處在主耶穌再來前的黑暗的末世時代,隨時還會面臨各種各樣的苦難、逼迫和爭戰,因此更要預備好自己,保持警醒,耐心等待,恪守真道。

下面我們一起來欣賞這首詩歌:

                       《以馬內利懇求降臨》

1,以馬內利,懇求降臨,救贖釋放以色列民;淪落異邦,寂寞傷心,引頸渴望神子降臨。

2,上天聖智來臨,來臨,統治萬物,協和萬民;懇求顯示智慧路程,指導群生步步遵循。

3,全能之主,西乃降臨,威嚴震撼以色列營,雲海火海,閃電鳴雷,十誡千秋,萬邦敬畏。

4,耶西之條,懇求降臨,撒但手中,釋放子民;地獄深處,拯救子民,使眾得勝死亡之墳。

5,大衛之鑰,懇求降臨,為我眾人大開天門;鋪平我眾登天路程,關閉人間痛苦路徑。

6,清晨日光,懇求降臨,藉主降臨歡慰眾心;衝開長夜幽暗愁雲,驅散死亡深沉黑影。

7,萬邦之望來臨,來臨,團結萬民,一志一心;永息兵戈,妒忌紛爭,充滿世界天賜和平。

副歌:歡欣,歡欣,以色列民,以馬內利必定降臨!

 

親愛的弟兄姐妹,當你聽完這首詩歌之後,你是否為聖子主耶穌在2000多年前在馬槽裏降生,從而讓我們得享“以馬內利而無限感恩歡欣?你是否願意在今後的歲月中去步步遵循主耶穌指示我們當行的智慧路程”,遵守祂的誡命,直到再見主面的那一天?你是否相信,在這個黑暗和渾濁的末世時代,神的“清晨日光”必將衝破漆黑“長夜的幽暗陰沉”唯有祂的再臨才能讓這個世界從此“永息兵戈”,“充滿和平”?!

 

親愛的慕道朋友們,2000多年前,有一嬰孩從天降臨「為我們而生,有一子賜給我們,政權必擔在祂的肩頭上; 祂的名稱為奇妙、策士、全能的神、永在的父、和平的君。」(以賽亞書9:6)。祂的名字就叫耶穌,《以馬內利懇求降臨》這首歌中提到的“大衛之鑰”就是掌握在祂手裏;這把鑰匙所看管的是天國之門,「當祂打開的時候,沒有人會關上,當祂關上的時候,沒有人會打開。」(以賽亞書22:22) 進了祂門的人就“以馬內利”,永遠和祂同在,得享天國永生的福分。您,願意進入祂的門嗎?

 

 

让我们一起安静我们的心,再一次聆听这首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