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徐彬

本期“詩歌人生”專欄要向讀者介紹一 位與加拿大有關的聖詩和他寫的作品, 那就是約瑟夫•斯克利文(Joseph Scriven) 和他的《耶穌恩友》 (What a Friend We Have in Jesus)。

斯克利文於1819年9月1日出生在愛爾蘭班 橋道縣(Banbridge, County Down),但他本人及家 族的幾代人都與加拿大有密切的關係。其祖父死在 魁北克,父親在加拿大參加過英美之間的1812 年戰爭,那時是英國皇家海軍陸戰隊的上尉。 斯克利文本人自1845年從愛爾蘭都柏林來到加拿大,到1886年去世,生命中有長達近四十年時間是在加拿大度過的,本文中所涉及到的故事大多數就發生在加拿大的安大略省。下面我就來介紹這位寫下如此溫柔詩歌的作者其坎坷的人生故事,並進一步透過人物的命運來從中探索神賜給我們的生命亮光。

出身軍人家庭的斯克利文在年輕時曾抱有立志從軍的強烈願望,為此他竟然在已經就讀了都柏林三一學院(右圖為该校校园照片)一年之後,還毅然轉校考入英國阿迪斯可姆軍事學院(Addiscombe Military College)去學習軍事。可惜在軍校還讀了不到兩年便因為身體原因而被迫放棄,重新回到都柏林三一學院去完成學業,最終與他遲兩年入學的弟弟同時獲得了學士學位。在求學道路上的這番不順似乎從此打開了他人生道路的坎坷之門。

(上圖是英國阿迪斯可姆軍事學院的歷史照片)

大學畢業後他在本地找到了一份家教的工作。24歲那年,他愛上了一位漂亮女孩,因為雙方情投意合所以很快就定下了結婚的日子。然而就在婚禮舉行的前一天發生了誰也臆想不到的不幸。那天夜晚月色朦朧,未婚妻一身新裝騎著馬從自己的家鄉趕來與他會合,快到目的地時要經過班恩河(Bann River)上的一座橋;而此刻斯克利文已經到達橋的另一邊,正懷著激動喜悅的心情在等著迎接和擁抱這位即將成為自己另一半的美麗新娘。可就在過橋這短短的距離間,突然新娘騎的馬受到驚嚇,在嘶叫聲中將女主人從馬背上摔下,直接墜入了河中,並很快消失在急流河水的漩渦之中…。

親眼目睹了這莫大悲劇的斯克利文為此已經傷心欲絕,可更雪上加霜的是,不久前他因加入了在廿年代興起的新教獨立教派普利茅斯兄弟會(Plymouth Brotherhood) 而與作為國教的聖公會教派有所衝突,導致與他周圍幾乎所有人的關係緊張和疏遠;在悲痛及無奈的心情之下,他決定離開愛爾蘭家鄉這傷心之地。

1845年斯克裏文跨越了遼闊的大西洋來到彼岸那塊陌生的土地 ~ 加拿大,登陸後在安大略西部的Woodstock住了下來。在那裏他先在一個私人學校找到了一份教職,後又轉到位於Clinton的另一所學校工作。這時有一對住在學校附近的退伍軍人夫婦聘請他來家中為他們的兒子做家教;克裡斯文因此認識了女主人的侄女伊麗莎•凱瑟琳•羅榷 (Eliza Catherine Roche)。當時的伊麗莎才13歲,還是一位天真爛漫、情竇未開的少女,但隨著兩人的相識相知,克裡斯文心中熄滅已久的愛情之火又被重新點燃;經過長達九年的感情培育和升溫終於臨近了幸福的彼岸;在伊麗莎22歲時他倆終於定下結成連理的大喜日子,然而悲劇再次降臨。

1860年4月的一天,因為伊麗莎深切希望在結婚前將自己的教派轉為和斯克裡文一致,也成為普利茅斯兄弟會的成員,所以她希望按兄弟會的傳統再度完成一次浸水禮。於是那天他倆在眾人的陪伴下前往附近的米湖(Rice lake) 去完成浸水儀式。安大略四月的氣溫仍然很低,米湖部分湖面上還結著薄冰,結果原本身體較弱的伊麗莎在浸入冰冷湖水過程中受了涼,回去不久又轉化為肺炎,在當時有限的條件下醫生回天無力,四個月後離開了人世。斯克利又一次嘗到與心愛的人永訣的那種撕心裂肺之痛。一個人的生命中居然經歷了兩次未婚妻在婚禮前非正常不幸死亡,而且還都與水有關,這在世界上恐怕是絕無僅有了。(下圖是冬天季節結冰的米湖照片)

然而受到如此人生殘酷打擊的斯克利文並沒有因此就對自己的信仰產生任何懷疑和動搖,作為一名基督徒他反而更加敬虔地投入到傳播福音的行動之中。早在斯克利文初到加拿大時,他就經常利用假期時間沿著附近一條正在建築中的鐵路支線軌道,通過向那些不識字的鐵路修建工人們朗讀《聖經》來傳播福音 。這條鐵路支線連接著已經完成了的太平洋鐵路,筆者相信其中一定有很多是來自中國的華工。而此時他更頻繁地跋涉在各地,專門到人群較多的地方去宣揚神國的好消息。在他居住的霍普港,他也經常將附近的教友們聚集在一起,向他們宣講基督信仰的教義及信徒應有的敬虔生活方式。每到集市的日子,他還來到在熱鬧的街頭向過往的市民大聲佈道,為此他多次引起那些認為影響了自己的買賣的小商小販的不滿而被扔爛水果和蔬菜;甚至還因被他們誣告而遭到警員的驅逐或逮捕,但所有這一切都不能阻擋他傳福音的熱情。

除此以外,儘管克裡斯文在第二個未婚妻不幸去世後從此就不再考慮再度愛上世上任何的異性,但他卻更加努力去遵循上帝“愛人如己”的教導,將愛付之於行動。因為他的房東是一家擁有奶牛場的寡婦,平日裡他會經常幫助房東幹一些零活;作為回報房東每天都送他一份牛奶。然而雖然他自己也身體欠佳,需要營養,但他卻一直把這些牛奶轉送給附近家中有孩子的窮苦人。他知道許多缺乏勞動力的家庭在冬天來臨前無法擁有足夠的柴火來取暖,而他自己又沒有這個能力親自去上山砍柴伐木;於是他每到冬天來臨前就來到街上,身後掛著一把鋸子或斧頭,身前披著自己手寫的“廣告”,願意出錢僱他人去上山砍柴;通過這樣的方法將所得的柴火送給那些需要的家庭,即使對方是他完全不認識的人。有一次他得知一家農戶因家中那頭與生計有關的牛被人偷走而非常傷心痛苦,於是他毫不猶豫賣掉了他從愛爾蘭帶來的,也是他自己唯一值錢的手錶,將所得的錢去幫助那家農戶再買一頭牛。他甚至多次讓愛爾蘭的家人遠隔重洋給他郵寄生活物品,用來接濟周圍貧困的人。事實上,他已經做到幾乎將自己能夠施與他人的一切都送給了那些需要幫助的人們。

與他對窮人的慷慨相比,斯克利文自己的生活卻變得越來越貧困;到了他的晚年,他的身體和精神狀況都變得越來越糟糕。1886年的8月天氣非常炎熱,他的朋友詹姆斯•薩克維爾知道他狀況後,將他帶到自己的家裏休養。8月10日一早,主人發現他的房門開著,屋裏沒有人;於是就發動眾人四處尋找,結果在附近湖邊的洩洪口處被找到了他的尸體。而這一水系正好就是連接他第二個未婚妻伊麗莎當年受浸水禮的“米湖”。

沒有人確切知道在那個晚上究竟發生了何事,但根據那位最後接待他的朋友詹姆斯的回憶,斯克利文在自己生命的最後幾天所做的最多禱告是:“我希望上帝能夠帶我回家”,以及“我的主啊,我永遠不會離開你…。”

斯克裡文去世後被安葬在伊麗莎•羅絲家族的墓地。兩個如此相愛的人,生未同寢,如今終得同墓,給人留下無限的感歎。他們的墓地至今還在安大略省霍普港的一條高速公路出口不遠的地方。

講完作者的生平,讓我們回到“耶穌恩友”這首詩歌。雖然這是斯克利文所寫的眾多詩歌中唯一得以流傳的一首,但這已足夠讓他垂名青史。(圖為幾位婦女在作者墓地唱他寫的詩歌照片)

沒有人確切知道作者在創作這首詩歌時的具體背景,但我們從詩歌原作的英文標題 “Pray without ceasing”(不止地禱告)上,還是可以推斷出他創作這首詩歌的特定心裡狀況:那就是在他每當經歷那些苦難坎坷之時,就在不斷地通過禱告來親近神,來向主祈求。

這首克裡斯文的禱告之作之所以能夠流傳于世有一定的偶然性。有一天他得知在愛爾蘭的母親病得很重,而此時他卻根本沒有足夠的盤纏去購買船票,於是他把自己寫的這首詩連同一封信寄給了母親來表達他對母親的安慰。

  • 何等恩友慈仁救主,負我罪愆擔我憂;
    何等權利能將萬事,來到耶穌座前求!
    多少平安我們坐失,多少痛苦冤枉受,
    都是因為未將萬事,來到耶穌座前求。

  • 我們有無試探引誘?有無難過苦關頭?
    決不應當因此灰心;仍當到主座前求!
    何處能尋這般良友,同嚐一切苦與愁?
    我們弱點主都知道,放心到主座前求!

  • 我們是否軟弱多愁,千斤重擔壓肩頭?
    主仍做我避難處所,奔向耶穌座前求!
    你若正逢友叛親離,快向耶穌座前求!
    到祂懷中祂必保護,有祂安慰便無憂。

詩歌寫成後斯克利文自己並沒有打算將其出 版,因為他將其視其為自己與上帝真實個人情感交流的寫照和記錄。某一天,有一位朋友得知他生病就趕來看他,無意中發現了這首詩歌的手稿;於是驚奇地問他: “這首詩是你寫的嗎?” 斯克利文輕聲地回答:“是上帝和我共同寫的。”   那位朋友讀後十分感動,愛不釋手,最後得到斯克裏文的許可拿到了這首詩歌副本,並找了當地一家音樂出版商,將其刊印出來。但因這家出版社並不出名,詩歌發表後并沒有在讀者中產生特別的影響。

然而遠在大西洋的另一邊,等待這首詩歌的卻是另一種命運。也許是作者的母親在看了兒子的這首詩歌後曾經將其傳給了身邊的朋友,慢慢的這首詩歌在社會上不脛而走,流傳開來。到了1865年,英國的一本詩集中正式收取了這首詩歌,但署名處卻是匿名。之後美國著名音樂家查爾斯•匡威(Charles C. Convers) 為這首詩歌完成了作曲。他所作的旋律雖然簡單易唱,但聽起來卻有如同溪流般清澈、溫柔和流暢,與歌詞搭配更是完美合一,感人心扉。到1875年,著名的美國聖樂音樂家桑基(Ira D. Sankey) 也因特別喜歡這首詩歌而將其收入到自己最新出版的聖詩集之中,由此詩歌得到 更大地傳播。與桑基同工的美國大佈道家德懷 特•穆迪(Dwight Lyman Moody) 更是視其為他聽過的最動人的聖詩,經常在自己有數千人參加的大型佈道會上選唱。藉著桑基和穆迪兩人巨大的影響力,詩歌進一步在世界各國得到廣泛的傳播,成了一首膾炙人口的著名聖詩。

有人曾經如此評價這首詩歌,說在詩歌流傳的歲月中,人們無論是在梵蒂岡的城牆下,或是航行在大西洋的郵輪中; 無論是在發生工業革命的英國各地工廠車間裏,或在新移民抵達美國時為了防疫必須臨時集中居住的紐約愛麗絲島上; 無論是在歐洲世界大戰的戰壕裏,還是在各地監獄裏艱難度日的犯人群中,都能聽到有人用不同的語言在唱這首歌。在詩歌成名後的許多年中,不少人都以為作者是美國的一位詩人,殊不知真正的作者是一名因為貧窮和疾病已經死於加拿大安大略一小鎮默默無聞的克裡斯文。

(下圖為穆迪大型佈道會場景圖)

也許有讀者讀到這裏會十分不解或感歎,為什麼如此虔誠愛主,為他人付出一切的斯克裏文在他有限生命中會經歷那麼多坎坷和不幸呢?  那麼接下來我們就從作者自己在這首詩歌的文字中尋求答案吧!

是的,斯克裏文在生活中經歷了太多的坎坷和苦難,就像詩歌中提到的“平安坐失失”、“痛苦枉受”、“試探引诱”、 “苦關難過”、“重担压肩”、“軟弱多愁” 、甚至“友叛亲离”,他都親身經歷過,但他卻從來沒有因此灰心喪膽過,更沒有因此懷疑或放棄自己的信仰。就像他詩中最前面的兩句詩文所寫的,他知道主是他的“忠心朋友”,他知道自己擁有“何等的權利”,能夠把這些人生重擔全都交托在這位“恩友”的施恩寶座面前,向祂祈求。而作者所寫的這個何等“權利”,英文是“Privilege”, 翻譯成中文即是“特權”;這種特殊權利的原意是“源於王室、通常是指授予政府或司法機構的特別權利或利益!” 雖然他經歷了那麼多的苦難,但他在不斷地禱告中從這位至高無上的宇宙萬王之王那裡得到了無限的安慰和美好的回應,所以他在詩歌結尾處才發出:“到祂懷中祂必保護,有祂安慰便無憂”這樣的信心宣告!

是的,我們在世上會有苦難,但主耶穌親自告訴我們祂已經勝了這個世界,那就是因祂的寶血使我們擺脫了死亡的權勢,而與永恆相連。寫到這裡,一句經文從我心裡油然浮現,「我聽見從天上有聲音說:“你要寫下:從今以後,在主裡面而死的人有福了!” 聖靈說:“是的,他們息了自己的勞苦,做工的果效也隨著他們。”」一切為主做工,為主受苦,甚至為主而死的人,還有什麼比這句話更值得他們寬慰和安心呢!

親愛的讀者,你曾經歷過人生中的絕望嗎?你曾經曆過摯愛的親人與你永別的痛苦嗎?此刻你是否還在為事業或感情上的各種失敗或挫折而感到軟弱和憂愁? 那麼我邀請您像這首詩歌寫的那樣,來到主的恩座面前,把耶穌當做你的忠心朋友,將您心中的所有的痛苦和悲傷向祂傾述,向祂訴求,把所有的心靈重負交給祂分擔。請您相信:只要您得到耶穌這位恩友,您一定可以得到真正心靈的平安,從此“在主懷中必蒙護佑”,“與主同在永無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