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詩歌人生”專欄要向讀者介紹一 位與加拿大有關的聖經詩人和他寫的作品, 那就是約瑟夫•斯克利文(Joseph Scriven)和他的《耶穌恩友》 (What a Friend We Have in Jesus)。

斯克利文於1819年9月1日出生在愛爾蘭班 橋道縣(Banbridge, County Down),但他本人及的家 族幾代人都與加拿大有密切的關係。祖父死在 魁北克,父親在加拿大參加過英美之間的1812 年戰爭,那時他是英國皇家海軍陸戰隊的上尉; 斯克利文本人自1847年從愛爾蘭都柏林來到加拿大,到1886年去世,生命中有長達近四十年時間是在加拿大度過的,本文中所涉及到的故事大多數就發生在加拿大的安大略省。

斯克利文於16歲時進入都柏林三一學院(右圖為该校校园照片), 並在那裏獲得學士學位。在學校讀書期間,他 就立志成為一名傳教士去各地傳播福音。大學畢業後,他在本地找到了一份家教的工作。24歲那年,他愛上了一位漂亮女孩,因為雙方情投意合所以很快就定下了結婚的日子。然而就在婚禮舉行的前一天發生了不幸。那天夜晚月色朦朧,未婚妻一身新裝騎著馬從自己的家鄉趕來與他會合,快到目的地時要經過一座橋,此刻斯克利文已經到達河的另一邊,正懷著激動喜悅的心情在等著迎接這位即將成為自己的另一半的新娘美麗。可就在過橋期間,突然新娘騎的馬受到驚嚇,在一聲嘶叫聲中將女主人從馬背上摔下直接墜入河中,立刻就消失在急流河水的漩渦之中…。

親眼目睹了這莫大的悲劇的斯克利文為此傷心欲絕,加上他不久前因加入了在廿年代興起的新教教派普利茅斯兄弟會(Plymouth Brotherhood)而與當地傳統的聖公會教派有所衝突,導致與周圍人關係的緊張和疏遠,於是他決定離開愛爾蘭。

1845年斯克裏文獨自一人來到當時還屬於英國殖民 地的加拿大,在西部安大略的Woodstock住了下來。在那裏他先在一個私人學校找到了一份教職,後又轉到位於Clinton的另一所學校工作。在那個學校的教書期間有一對住在附近的夫婦聘請他擔任兒子的家教,期間偶然一個機會斯克利文認識了女主人的侄女伊麗莎•凱瑟琳•羅絲(Eliza Catherine Roche)。當時的羅絲才13歲,還是一位天真爛漫、情竇初開的少女,兩人相識後逐漸彼此產生了感情。經過漫長九年的愛情長跑,到了羅絲22歲時他們終於等到了定下大喜日子的時刻,然而此時悲劇再次降臨。

1860年4月的一天,因為羅絲深切希望自己在結婚前將自己的教派轉為和斯克利文一致,也成為普利茅斯兄弟會的成員,所以她希望按兄弟會的傳統再度完成一個浸水禮,於是那天他倆在眾人的陪伴下前往附近的米湖(Rice lake)去完成該儀式。安大略四月的氣溫仍然很低,米湖部分湖面上還結著冰,結果原本身體狀況不佳的羅絲在浸入冰冷的湖水過程中受了涼,回去不久又轉化為肺炎,在當時的醫療條件下回天無力,在四個月後離開人世。斯克利文又一次嘗到與心愛的人天人永訣的錐心之痛。一個人的生命中居然經歷了兩次未婚妻在婚禮前非正常不幸死亡,而且還都與水有關,這在世界上恐怕是絕無僅有了。(左上圖是冬天季節結冰的米湖照片)

然而受到如此人生殘酷打擊的斯克利文並沒有因此就對自己的信仰產生任何懷疑和動搖,這位一名虔誠的基督徒他反而以更大的熱情投入到傳播福音的行動之中。早在斯克利文初到加拿大時,他就經常利用假期時間沿著正在建築中的太平洋鐵路軌道向勞工們宣傳福音,給那些不識字的工人們朗讀《聖經》(筆者相信其中一定有很多是來自中國的修鐵路華工)。而此時他更頻繁地跋涉在各地,專門到人群較多的地方去宣揚神的福音。在他居住的霍普港,他也經常將附近的教友們聚集在一起,向他們宣講教義及信徒應有的敬虔生活方式。他還經常佇立在街頭向過往的市民大聲佈道,為此他多次受到被人扔爛水果和蔬菜的羞辱,甚至還遭到過被員警驅逐或逮捕的壓迫,但所有這一切都不能阻擋他傳福音的熱情。

不僅僅是竭盡全力去傳福音,在日常生活中斯克裏文也一貫按上帝“愛人如己”的教導努力地行善。多年來,他一直通過幫當地寡婦照看養牛場因而將自己得到的牛奶轉送給家有孩子的窮人。冬天來臨前他經常辛辛苦苦去上山砍木,然後將柴火白送給那些經濟困難或無力去砍柴的家庭,即使對方是他不認識 的人。他曾經賣掉自己從愛爾蘭帶來,家中唯一值錢的手錶,去幫助一位失去了牛的農民。他甚至讓愛爾蘭的 家人遠隔重洋郵寄給他生活物品,用以接濟周圍貧困的人。事實上,他已經做到幾乎將自己能給的一切都送給了那些需要幫助的人。

與他對窮人的慷慨相比,斯克利文自己的生活卻一直過得極度貧困,到了他晚年身體和精神狀況逐漸出了問題。1886年一個炎熱的夏天,他的朋友詹姆斯•薩克維爾在知道他生病的情況後,將他帶到自己的家裏休養。8月10日那天夜晚,主人發現他不在屋裏,第二天早上他的屍體在附近湖邊的洩洪口處被找到,而一旁的大壩正是通向他第二天早上要去教會的必經之路。這一次輪到他本人因水而死,連同他這次自己的歸宿,他生命中經歷的三次死亡都與水有關。沒有人確切知道在那個晚上究竟發生何事,但根據那位最後接待他的朋友詹 姆斯•薩克維爾的回憶,斯克利文在自己生命的最後幾天所做的最多禱告是:“我希望上帝能夠帶我回家”,以及“我的主啊,我永遠不會離開你…。” 斯克裏文去世後被安葬在他的第二個未婚妻伊麗莎•羅絲家族的墓 地,該墓地至今還在安大略省霍普港的一條高速公路出口不遠的地方。

講完作者的生平,讓我們回到“耶穌恩友”這首詩歌。雖然這是斯克利文所寫的眾多詩歌中唯一得以流傳的一首,但這已足夠讓他垂名青史。這首詩歌的創作背景和流傳經歷又有著很多感人的故事。 根據作者本人回憶,寫作這首詩歌最初的靈感是來自於他在1846年隨做家教的家庭去敘利亞大馬士革 旅遊期間。當時他行走在一條Straight大街上,突然因想起保羅當年在去大馬士革路上被主蒙召光照的故事而感想聯翩,由此更進一步昇華了自己與主的親密關係,但當時他只把這一切都留存在心中。真正寫成這首詩歌的時間已是多年後。(上圖為幾位婦女在作者墓地唱他寫的詩歌照片)

1855年的一天他得知在愛爾蘭的母親病得很重,而他雖然已經長達十年沒有回家鄉探望母親,但是此時卻根本沒有足夠的盤纏去購買船票,於是他把自己寫的一首詩連同一封信寄給了母親來表達對母親的思念和安慰。而這首詩就是《耶穌恩友》。

  • 何等恩友慈仁救主,負我罪愆擔我憂;
    何等權利能將萬事,來到耶穌座前求!
    多少平安我們坐失,多少痛苦冤枉受,
    都是因為未將萬事,來到耶穌座前求。

  • 我們有無試探引誘?有無難過苦關頭?
    決不應當因此灰心;仍當到主座前求!
    何處能尋這般良友,同嚐一切苦與愁?
    我們弱點主都知道,放心到主座前求!

  • 我們是否軟弱多愁,千斤重擔壓肩頭?
    主仍做我避難處所,奔向耶穌座前求!
    你若正逢友叛親離,快向耶穌座前求!
    到祂懷中祂必保護,有祂安慰便無憂。

詩歌剛寫成後斯克利文並沒有打算將其出 版,因為他將其視其為自己與上帝真實個人情感交流的寫照和記錄。若干年後有一天,因為他生病有一位朋友趕來看他。朋友在他的案頭上發現了這首詩歌的手稿,驚奇地問道: “這首詩是你寫的嗎?” 斯克利文輕聲地回答:“是上帝和我共同寫的。”   那位朋友讀後十分感動,愛不釋手,最後得到斯克裏文的許可拿到了這首詩歌副本,並找了當地一家音樂出版商,將其刊印出來,但因這家出版社並不出名,詩歌發表後并沒有在讀者中產生特別的影響。

然而遠在大西洋的另一邊等待這詩歌的卻是另一種命運。也許是作者的母親在看了兒子的這首詩歌後曾經將其傳給了身邊的朋友,慢慢的這首詩歌逐漸地在社會上不脛而走流傳開來。到了1865年,英國的一本詩集中正式收取了這首詩歌,裏面所配的曲譜用了美國著名音樂家查爾斯•匡威(Charles C. Converse)為另一首聖詩《不停的禱告》所作的旋律。該旋律雖然簡單易唱,聽起來卻有如溪流般清澈、溫柔、流暢的效果,與歌詞搭配更是天人合一,扣人心環。到1875年,著名的美國聖樂音樂家桑基(Ira D. Sankey)也因特別喜歡這首詩歌而將其收入到自己最新出版的聖詩集之中,從此詩歌得到 更大地傳播。與桑基同工的美國大佈道家德懷 特•穆迪(Dwight Lyman Moody)視其為他聽過的最動人的聖詩,因而經常在自己有數千人參加的大型佈道會上選唱。因為桑基和穆迪兩人的巨大影響力,詩歌進一步在世界各國得到了廣泛的傳播,成為一首膾炙人口的著名聖詩。有人這樣評價這首詩歌,說在詩歌流傳的歲月中,人們無論是在梵蒂岡的城牆下,或航行在大西洋的郵輪中;無論是在發生工業革命的英國工廠車間裏,或被視為新大陸的美國新移民登陸之地紐約愛麗絲島上; 甚至是在歐洲世界大戰的戰壕裏,或在各地監獄裏艱難度日的犯人群中,都能聽到有人用不同的語言在唱這首歌。在詩歌成名後的許多年,不少人都以為作者是美國的一位著名詩人,殊不知真正的作者是一名因為貧窮疾病已經死於加拿大安大略一小鎮的無名傳教士。(上圖為穆迪大型佈道會場景圖)

也許有讀者讀到這裏會因此不解或感歎,為什麼如此虔誠愛主,為他人付出一切的斯克裏文在他的有限生命中會經歷那麼多坎坷和不幸呢?  那麼接下來我們就從作者自己在這首詩歌的文字中尋求答案吧!

是的,斯克裏文在生活中經歷了太多試煉、痛苦和憂愁,但他就像他寫的詩那樣,他知道主是他的“忠心朋友”,是他心靈的“避難所”,所有他能夠把一切人生重擔交托在主的施恩寶座面前;他所求的不是物質上富有,不是無災無難,無憂無愁,而是將來永“在主懷”的盼望,是心靈“無憂”的平安!

親愛的讀者,你曾經經歷過人生中的絕望和悲傷嗎?你曾經曆過摯愛的親人與你永別的痛苦嗎?此刻你是否還在為人生事業或感情的失敗而感到軟弱和憂愁? 那麼我邀請您像這首詩歌寫的那樣,來到主的恩座面前,把耶穌當做你的忠心朋友,將您心中的所有的痛苦和悲傷向祂傾述,向祂訴求,把所有的心靈重負交給祂分擔。請您相信:只要您得到耶穌這位恩友,您一定可以得到真正心靈的平安,從此“在主懷中必蒙護佑”,“與主同在永無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