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士師記〉 1:19 耶和華與猶大同在,猶大就趕出山地的居民,只是不能趕出平原的居民,因為他們有鐵車。
閱讀經文:〈士師記 〉1:1-36
有人說〈士師記〉是整本《聖經》中最悲哀的一卷書,描寫神的子民離開神,倚靠自己的力量去生存,不但無法奪取未得之地,甚至喪失已得之地,成為異族蹂躙的對象。這也是形容信徒離開神的光景,不但無法過得勝的生活,反而被罪惡所勝,再度成為罪的奴僕,被罪奴役。約書亞帶領以色列人進入迦南,打下了基礎,以色人卻無法完成神的託咐、剩下的使命;正如基督為我們完成了救恩,我們也接受救恩成為神的兒女,但是卻未能倚靠神去戰勝老我,以致老我居首,又把聖靈關到地下室。
因此我們明白,信心和行為相輔相成的必要。約書亞死後,以色列人的信心開始逐漸轉移。以色列人的團結性也逐漸分散,各打各的仗,以致於力量分散,無法像約書亞在世時,集中一氣去打戰的氣勢。一開始,彷彿還是有點信心,以色列人去求問神,誰應該先出戰。猶大邀請西緬一起作戰,因為西緬的地域就在猶大的領域之內。「猶大就上去,耶和華將迦南人和比利洗人交在他們手中」,意思是,猶大一上去,神就把敵人交給他。猶大有憑著信心而出的行為,神立刻回應。這就是神對我們的要求,好像過約旦河時,祭司的腳必須先踏入水中,水才分開。倘若祭司害怕,要神先把水分開,那麼他們就無法過河了。猶大採取行動,神就祝福。
猶大和西緬打了個大勝仗,在比色擊殺了一萬人,又抓到亞多尼比色。亞多尼比色是個頭銜,指他是「比色的王」之意。他是一個勢力強大且凶狠的統治者,他曾經擊敗七十個王,並砍去他們手腳的大拇指。在古代希臘和近東的戰役裡都有類似的習俗,就是砍去戰俘的大拇指,讓他不能再拿劍執矛,卻可以划船。但是亞多尼比色卻故意屈辱他的戰俘,讓他們在他的桌下拾取零碎食物,苟延殘喘以度餘生。因此,他覺他所受的懲罰是個報應。
神要以色列人對迦南民族趕盡殺絕,但是以色列人沒有立刻殺掉亞多尼比色,只是砍去他手腳的大拇指。回想當年約書亞怎樣遵守神的教導,一抓到那些王,全部殺掉。現在以色列人開始心軟了嗎?不是心軟,否則就不會砍去他手腳的大拇指。為何不立刻殺掉他?一是要享受勝利的快感,可以羞辱玩弄他;二是要讓人覺得他們很厲害。他們並不是憐憫他,想讓他活下去,因為後來把他帶到耶路撒冷才殺他。所以我們看到,與其這樣對待敵人,倒不如像約書亞那樣,讓敵人很快死去,反而是對敵人的一種尊重。那也是神要約書亞處理敵人的方式。所以,從處理亞多尼比色一事上,我們可以感受到以色列人心態上的轉變,和對神話語的尊重已經開始減少。
在這一段的經文裡,我們看到迦勒之所以能打下希伯崙,是因為有猶大人和他一起拚命相攻。迦勒應該是帶領者,因此作戰所得的榮耀就歸於他了。其他有關的故事已在〈約書亞記〉十五章裡解釋,在此不再另記。反而我們要看,為何他們趕出了山地的居民,卻趕不出平原的居民,因為他們有鐵車嗎?難道神沒有辦法戰勝鐵車?在底波拉作士師時,要面對更多的鐵車,神下了一場豪雨,鐵車就都陷在爛泥中走不動了。難道神此時下不了雨了?所以我們看到,問題不在神,問題在於猶大的信心和苟且的心態。
約瑟家攻打伯特利,但是留下了其他地方的居民。瑪拿西、以法蓮、亞設、西布倫、拿弗他利,等等,都留下了外族人,使他們成為服苦的人,替他們做粗重的工作。以色列家得了神賜給他們地土,非他們所修治的;神賜給他們的城邑,非他們所建造的。他們住在其中,又得吃非他們所栽種的葡萄園,橄欖園的果子。他們的心就因而忘記了神,開始覺得自己擁有一切,很了不起。馬馬虎虎地遵行神的話。就像我們成為神的兒女之後,享有從神來的平安、喜樂和醫治等等恩典,但是在生活中為了自己喜歡的馬拉松、旅行等等活動,就不去敬拜神。在神的話語中,只選自己覺得方便的才去行,和自己的決定有悖的就不去行。把神推下心中的寶座,自己做王了。這樣的作法使生命和生活中充滿了掙扎。因為真正的鐵車在我們的心中,那是我們的自大,使我們無法完全順服。
在這裡,我們也看到摩西內兄(有譯做摩西的岳父)和以色列人在一起生活了。不過,若是岳父,在這裡可能年記也會太老了。若是摩西妻子的兄弟,在年記上比較有可能。從摩西的岳父建議摩西設立七十個長老來幫助他之後,摩西的岳父就離開了,但是摩西有挽留他。現在我們看到摩西妻子的家人,有一些也真的留下來,成為以色列人的一部份。外族人會留下來成為以色列人的一部份,是因為他們看見耶和華神的真實和偉大,所以願意離開自己以前所拜的偶像和神。曾任前慈濟功德會榮譽董事郭新發離佛歸主,成為基督徒。因為他在上帝裡面找到真正的平安。他說以前賺的錢一半都拿出去蓋廟,此後要蓋教會,人生下半場要為榮耀主而活。不是我們能做什麼,而是神能做什麼。不要讓心靈上的鐵車阻擋了神的祝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