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得記〉 1:16 路得說:「不要催我回去不跟隨你!你往哪裡去,我也往哪裡去;你在哪裡住宿,我也在哪裡住宿。你的國就是我的國,你的神就是我的神。」
閱讀經文:〈路得記〉 1:1-22
〈路得記〉是發生在士師秉政時期的一個溫馨感人的故事,也再一次讓我們看到人若有對耶和華神的信心,神的祝福是何等地大。從亞伯拉罕到迦南地開始,我們就不時看到迦南地有饑荒。亞伯拉罕曾因而下埃及、到非利士地去躲避饑荒;以撒也曾經想去埃及,但是神叫他留在基拉耳,非利士人之地。在士師秉政時,迦南地又有饑荒,伯利恒素來稱「為魚米之鄉」,阿拉伯語的意思是「肉籃子」,希伯來文之意是「麵包之家」,麵包是指各樣的糧食,所以又稱「糧倉」,主要都在形容她的富庶。現在她以耶穌誕生的聖地聞名於世,生產以橄欖木和珍珠貝為原料的宗教記念品、刺繡工藝品,也是農產巿場和貿易中心。
這樣一個以生產糧食著稱的地區,竟然發生饑荒,有的人就會想外出找糧食了。但是當拿俄米回去伯利恒時,正是動手割大麥的時候。那麼,以利米勒把全家遷到摩押地,是否是個明智的決定呢?那些沒有遷移的人,留在伯利恒都得到了神的祝福,「因為她在摩押地聽見耶和華眷顧自己的百姓,賜糧食於他們」。假如以利米勒跟其他人留在伯利恒,那麼後果是否會完全不一樣?以利米勒把全家都遷到摩押地,其結果是他和兩個兒子都客死異鄉,留下三個孤苦的女人。這種後果,讓人想到,當我們離開神的應許之地時,那結果必是可悲的吧。亞伯拉罕兩次離開迦南地,都害怕被人所害,因而說謊,置妻子於險地。最後他還是回到迦南地。
人生難免遇到困難,但我們若堅定地與神同行,神必帶領我們走出黑暗,進入光明。有的人信主後,覺得屢次禱告,生活卻沒有改善,依舊困難重重,就感到很沮喪,不知道自己是否信對了神。我們相信耶和華神,不是因為祂是否一次兩次聽我們的禱告,而是因為祂是創造宇宙,又賜我們生命的神,所以我們憑信心來倚靠祂,而不是看祂有沒有按我們的心意去做才相信祂,那是本末倒置的。神已經差遣耶穌來為我們的罪死在十字架上,又為我們復活,使我們罪得赦免又有永生,相比較於生活中的一些難處,豈不能憑信心去倚靠祂?我們總希望神能立刻解決我們的問題,但是神要求我們憑信心去與祂同行,所以即使你的困難尚未解決,只要你行在神的光中,按著神的話去做,神便會幫你逐漸地解決那些困難。等你回頭看時,就會發出滿心的歡呼。
拿俄米願意離開摩押回伯利恒,是她蒙福的第一步。我們的人生也是一樣,離開自己所選的道路,轉向神為我們所預備的,回歸到神的應許裡,便是我們蒙福的第一步。拿俄米是一個很好的婆婆,因為能夠讓媳婦捨不得離開的婆婆,真的很難找,何況是異族媳婦。從路得的話裡:「你的神就是我的神」,我們相信,拿俄米在摩押地依然敬拜神,因此她的媳婦們也認識她所敬拜的神。雖然媳婦們願意跟她回伯利恒,但是拿俄米一心為媳婦們著想,因為她希望媳婦們還能成家。在華人的思想裡,都巴不得媳婦能拿到貞節牌坊,有誰希望守寡的媳婦能有一個幸福的人生呢?
拿俄米的媳婦俄珥巴在婆婆的勸說下,打消了跟她回去伯利恒的念頭。但是另一個媳婦路得卻有不同的想法,她說:「不要催我回去不跟隨你!你往哪裡去,我也往哪裡去;你在哪裡住宿,我也在哪裡住宿。你的國就是我的國,你的神就是我的神。你在哪裡死,我也在哪裡死,也葬在那裡。除非死能使你我相離,不然,願耶和華重重地降罰於我!」路得這些話迴蕩在時空裡,使許多人受感動,何況是她的婆婆。現在可能有的人會這樣跟男朋友、未婚夫或老公說這些話,但是會跟婆婆說這些話的,看來也是鳳毛麟角。可能做婆婆的都會說:「那怎麼可能呢?」拿俄米一定也沒想到路得會這樣說吧。
有這個媳婦便是拿俄米蒙福的第二步,因為有人陪伴她回伯利恒了。此時的拿俄米可能有五六十歲了,一個人在旅途上會何等孤單危險,有個媳婦在身邊,多好啊,何況這個媳婦是如此地愛她。有孝順的兒子已經是人生之大幸,更何況有個孝順的媳婦,那真是福上加福。但是有孝順的媳婦的前題也要有個好婆婆,這個好婆婆感動了她的媳婦,以致於有這樣美好的關係,實在不是偶然的。
有個真實故事說到有個智慧婆婆,她去兒子的家時,看到客廳亂七八糟,她讚美孫子的活動力強;看到碗槽裡堆滿了待洗的碗筷,二話不說就開始洗,並且讚美媳婦煮好吃的食物給一家人吃;以此類推,她能看到媳婦的長處和優點,在需要時予以幫忙。可以想像,他們之間的婆媳關係非常地和諧美好。因為她不給媳婦一點壓力,反而處處給她鼓勵和讚美,媳婦的防衛之心就降低了,也開始感受到婆婆時時傳遞過來的愛。所以言語的表達很重要,能不批評就別批評,盡量說鼓勵和讚美的話,你就會發現你的人際關係一天比一天更美好。我們不要要求別人,先要求自己;我們自己改變,別人也會改變。就像有人說的,你對著別人微笑,世界也會回你以微笑;你若喜歡批評別人,世界還給你的也是無情的批判。拿俄米處處為媳婦著想,難怪媳婦也會為她著想,而且願意犧牲自己的幸福去服侍她。
拿俄米回到伯利恒,她對那些來看她的婦女說:「不要叫我拿俄米,要叫我瑪拉,因為全能者使我受了大苦。我滿滿地出去,耶和華使我空空地回來。耶和華降禍於我,全能者使我受苦。既是這樣,你們為何還叫我拿俄米呢?」拿俄米這名字在希伯來文是「我的喜悅、甘甜」,瑪拉是「苦」的意思。拿俄米向親人發嘮騷,把一切責任都推到神那裡。事實上,帶她離開伯利恒的是誰呢?這就是人的本性,有什麼壞事都推到神的頭上,有什麼好事,就說自己好幸運。但是不管怎樣,拿俄米回到神的應許之地了,那正是動手割大麥的時候。這是拿俄米回歸的第三個蒙福之處,再不怕饑餓了。神的供應正擺在她的面前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