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得記〉 2:12 願耶和華照你所行的賞賜你。你來投靠耶和華以色列神的翅膀下,願你滿得祂的賞賜。
閱讀經文:〈路得記〉 2:1-23
路得之所以被世人所稱讚,除了她願意犧牲自己美好的青春年華,去侍候一個年老的婆婆,還有她那善體人意的好心腸。她跟著拿俄米回伯利恒,並不是為了要享福。她很清楚知道自己將要面臨的生活,必須承擔起照顧婆婆的責任。伯利恒對她而言是塊陌生的土地,幸好語言方面並無障礙,她已習慣了和婆婆溝通的方式。回到伯利恒解決了住的問題,其次就是吃的問題。她沒有日坐愁城地等待,而是決定成為一個可以供應家庭的人。
有的人喜歡被人侍候,覺得有人侍候才算是上等人,因此寧可什麼事都不做,找很多的藉口來搪塞。但是神賜給我們的五官四體若是不使用,就會逐漸喪失其功能。最明顯的就是骨折之後的手或腳,因為需要時間使骨骼長成,不能使用,因此肌肉就會慢慢消失,骨骼也會僵硬;要逐漸按摩,適當運動之後,才能恢復其功能。所以我們的身體若是越動就越能動,越不動就真的不動啦!所以工作勤快的人,表面看起來好像吃虧,因為做的事比較多,但實際上神已經祝福他了,因為他的身體各方面都能聯絡得更好。
路得主動提出要去田間拾取麥穗,因為這是最直接可以得到糧食的方法,也是不用錢可以溫飽之道。在山東省有個老太太,從小經歷了好多次的饑荒,對糧食特別愛惜。兒女長大有了好工作,生活富裕之後,她依然去拾取麥穗和稻米。她說,機器收割糧食掉的多,她一季可拾取100多斤麥穗,有時撿回去的稻米,一家人半個月都吃不完。上帝很公平,勤勞的人餓不死,光是用撿的都可以餵飽一家人。
張文亮教授說,小時候住過台灣鄉下的人,可能曾在稻穗尚未成熟前,用手指擠開稻穗,吸取裡面白濃的米汁味道;麥穗也有類似的吃法。麥穗成熟前1~2個星期,麥穗的外殼與殼內的核仁開始剝離,這時候用手掐麥穗,就可以將外殼脫離。內核有澱粉與蛋白質,可以食用。早期的窮人沒有鍋子,沒有煮飯的灶,沒有點火的木柴,沒有乾淨的水煮飯,就直接進入田裡掐麥穗吃。所以把麥穗剝了,或用打的,讓麥穗的外殼吹走,就可以把殼內的子仁煮來吃;也可以把穗子直接烘熟來吃。
路得很「恰巧」地走到以利米勒本族,也就是她夫家本族的人,一個名叫波阿斯的大財主田裡,開始撿麥穗。從波阿斯和收割的人之間的對話,可以看出他是個敬虔的人。所以即使在各人任意而行的士師記時代裡,也有敬虔的以色列人。波阿斯原來已經風聞路得的孝行,一旦知道那是路得,便充滿善意地叫她在他的田裡拾取麥穗,給她水喝,給她餅吃,以僕人的待遇待她;並且要僕人善待路得,要故意從捆裡抽出些來,留在地下任她拾取,不可叱嚇她。
從波阿斯的吩咐裡,我們看到他不僅有付好心腸,或者說很謹守律法的教導;他在助人之時,還會顧到路得的自尊心。不是叫人拿麥捆給路得,而是故意留在地上,讓她覺得是自己好運氣撿到的,沒有被施捨的羞恥。因此主耶穌叫我們施捨時,左手做的,不要讓右手知道。因為神在暗中察看,必然報答你(太6:3)。供給窮人,就是借給主。因此要做得美,做得合神心意。不要覺得自己拿出來多少就很了不起,讓人感到受惠,虧欠了你很多似的,這樣就不好。波阿斯雖然有錢,卻能顧到被助者的尊嚴和臉面,更讓人覺得他的品格高超。
一伊法大麥大約是多少呢?伊法是乾物或流質的量器,約9加侖,合20公升。這樣的份量表示路得十分殷勤地工作所得。她很高興地拿回去給拿俄米看,又把她在午餐吃飽所剩的,或許是故意留下來的,給婆婆吃,又把一天所遇見的都告訴拿俄米。這是路得對拿俄米的尊重。有的晚輩以為給長輩有吃有喝即可,好像養雞養鴨,只要給了吃的就好,和長輩多說一句話都嫌煩。但人非雞鴨,又豈能只以飲食為滿足。人總是需要有一點心靈上的溝通,有人與人之間的交流,才能感到活得舒暢。像路得這樣願意把一天所見所聞都告訴拿俄米,後者聽了何等開心。雖然她年事已大,不能再去做那樣的粗工,但也可以分享路得的喜悅和擔當,並給路得恰當的指導。
拿俄米給路得的勸告是,既然波阿斯對她那麼好,就不要再去別人的田裡,免得波阿斯知道了,以為路得嫌他沒有照顧她。因為他們是路得夫家至近的親屬,免得人家說波阿斯不照顧本家的親人。在〈路得記〉 裡充滿了這種人與人之間的人情味,以及如何相待的道理。年輕人的心海濶天空,總想有多一點見識見聞,但卻不能忘了人際關係的重要性。若能先處理好人際關係,彼此之間有多一份的尊重,就等於在人生的旅程上又多舖了一條道路,路就越走越寬了。願所有來投靠耶和華神的人,都能滿得祂的賞賜。